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陶渊明(365-427),是晋宋之际的人,中国第一流大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经过几次做官、弃官、又做官之后,弃官彭泽(今江西彭泽西南)县令,最终弃官归田。时年四十一岁。陶渊明家,是在寻阳郡江州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农村。
陶渊明做官的原因,是为了养家活口(《归去来兮辞》:“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那么,他弃官的原因是什么?这最后来说。陶渊明最终弃官归田的第二年,义熙二年(406年)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经典作品。今天,我们就来研读它的第三首。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家可以欣赏一下该诗善本书影,这是苏写本《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传为苏东坡手写上版(是不是苏东坡手写,尚无定论),雕版印刷。最简单的说,是清代摹刻宋代刻本,完整的说:清嘉庆影康熙汲古阁摹绍兴影刻宣和本苏写本《陶渊明集》,采自线装书局影印本,2000年出版。
陶诗解读
“种豆南山下”——“豆”,是大豆。大豆营富含植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平时可以佐餐,豆浆、豆腐、豆花、豆芽、豆油,豆制品百花齐放;灾年可以救荒,自古是农村必种的作物。西汉农书汜胜之《汜胜之书》说:“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南方大春作物,水田种植水稻,旱地(坡地、台地)、田埂种植大豆等杂粮。
“南山”,指庐山,位于柴桑县南。
“草盛豆苗稀”。大豆清明三月节播种,几天以后出苗。春夏之交,地里的草长得飞快,一夜之间就几乎淹没豆苗,何况豆苗行距较稀。
以上二句,诗言我在南山下种豆,大豆出苗后,几乎被草淹没。
当然,这只是出苗后锄草前的画面。
“晨兴理荒秽”,“兴”,就是起来。“荒秽”,荒草,诗言一大清早起来,就下地去锄草。
“带月荷锄归”。“带”,有两个意思。1、引导,如带领、带路。例如《镜花缘》卷二:“将小姐带回家乡。”2、携带。例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带月归”,按照带领的意思讲,就是把月亮从田野上带领回家,好像是把好朋友带回家。这是拟人化的写法,亲切。按照携带的意思讲,“带月归”就是把月光从田野上携带回家,好像是把采摘的花朵带回家,风趣。
“荷”,就是担,“荷锄”,肩扛着锄头。
“带月荷锄归”,诗言月光似水,我扛着锄头,把月亮从田野上带回了家。
在生活经验中,我走月亮也走,月亮跟我走,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将此经验写进诗,诗中有画,回味不尽,便是诗意。
“带月荷锄归”,还写出,月光照耀下,锄刃雪亮,闪闪发光。
清代画家石涛,作有《陶渊明诗意图册》,其中就有“带月荷锄归”图。看这幅画,南山、田野、树林、草房,都在月色溶溶之中,陶渊明扛着锄头回家来。画面很优美。
画家调皮的是,诗人扛在肩上的锄头,是锄刃向上,与通常扛锄,是锄刃向下,刚好相反。
扛锄锄刃向上,重心在上,那就费力。画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这么画,就是要高高突出,陶渊明肩上那把锄头的锄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当然,这也就画出了陶渊明这个人的幽默,完成了锄草工作的得意。
这把雪亮的锄头表示,经过从早到晚辛勤的锄草,地里不再是“草盛豆苗稀”,而是“草尽豆苗出”了。锄草已尽的喜悦,收获有望的欣慰,“但使愿无违”的希望,都凝聚在锄刃的光芒上。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诗言春夏之交,草木一个劲地猛长,茂密的枝叶,伸在田间小道上。傍晚的露水,布满了枝叶,打湿了我的衣裳。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节。
笔者在农村时,夏夜收工回家,两边茂密的秧苗伸到小路上,秧尖秧叶上的露水很重,连成一片水体,月色下,好象一大床水做的被子,而不是一颗颗露珠。露水打湿了衣服,好象是趟过了一道齐腰深的河流。“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情形相似。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言露水打湿了衣裳,也不觉得可惜――从早到晚的劳动,同样也不觉得辛苦,只要不违背我的愿望和理想,再辛苦,我也心甘情愿。
写早出工晚收工,写露水打湿衣裳,也就代表了农民种田的一切艰辛,割麦收麦、栽秧打谷、歉收饥饿(这些,陶渊明在其他诗文中都有写到)。以局部代全体,是中国诗的一种艺术手法。
陶渊明种田的理想是什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俗”,指官场,“韵”,指情感、趣味。
“性”,指人性。“丘山”,指山水田园自然,指代自由生活。
诗言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应官场的趣味,因为自己生性酷爱自由。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结尾: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关鸡鸭猪羊的牢笼,喻指官场:
第一,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宋书•陶渊明传》:“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帯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好比说,不能为那份工资折腰。
第二,没有生命权利的保障,随时可能被屠杀。《晋书•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期,也是如此。
“自然”一词,在此,指自由。“自”,自己;“然”,如此。自己使自己如此,就是自己为自己作决定,也就是自由。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自述:“质性自然。”表示自己本性酷爱自由。意思是相同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言身在樊笼失去自由已久,今天终于回归了自由。
陶渊明种田的理想,就是泯灭功名欲望,弃官归田,种田养家活口,从而保全自己做人的尊严、自由、生命权利。
陶渊明种田的理想,就是他做人的理想。
“但使愿无违”的背后,是担心种田不够养家,饥寒所迫又去做官,那就违背了自己的理想。
陶渊明从此再没有回头去做官,尽管以后他多次遇到邀请和劝说去做官。
他没有违背自己的理想。
小结
在中国语言史、文学史上,“带月”是陶渊明造的新词。在陶渊明以前,中国文献没有“带月”这个词。在陶渊明以后,“带月”一词在隋唐诗中被使用了49次。从此成为中国历代诗歌、文学的常用词汇,被使用千万次,而光景常新,富有生命力。
牟宗三先生说过,只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才能创造新词。同样,只有原创性的诗人才能创造新词,陶渊明就是创造新词的典范。这样的新词,都是从他的田野生活体验中自然地跳出来的,毫不费力。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写出了田园自然的优美意境,达到中国诗的艺术巅峰;写出了对人的尊严、自由的酷爱和珍惜,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陶渊明种田后来为什么能养家活口?
应该是和垦荒有关。
陶渊明大面积的田地,是来自垦荒。《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开荒南野际”,其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可见他大面积垦荒种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可见陶渊明甚至深入偏僻荒远之处垦荒。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言秋收之初,已经能吃饱,非常开心,天没亮时,就已经束带――挂上镰刀等收获用的农具,坐待鸡鸣报晓就出发。这一细节,非常新鲜,非常感人。
可见陶渊明秋收时,要早起乘船渡过潆洄曲折的山间湖泊,才能到达自己开垦种植的田野,进行收获。
晋代实行占田制,鼓励农民垦荒。《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记载:“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占田制鼓励农民垦荒占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占田制虽然是西晋制订和实行的制度,但是从陶渊明诗所自述垦荒的实际情况来看,则东晋仍然允许垦荒,可见东晋仍然实行占田制。
陶渊明大面积垦荒种田,所以能养活一大家人。陶渊明躬耕,极其勤奋。陶渊明所种植的农林副作物,据其诗歌自述,不仅包括水稻、大豆、桑、麻、蔬菜、花卉、药材、果木,还有大面积的冬小麦。
这应该是他种田生活不再回头的原因。
一家人可能耕种70-100亩地,又没有机械化,陶渊明是如何耕种这么大面积呢?我想,应该请有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