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将归有光及其妻王氏并列为一条,叶在此文的小注中引用了《铁琴铜剑楼书目》 中的说法:“宋刻《邓析子》,有朱文方印,曰‘世美堂印’,又有长方朱文印,曰‘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疑为震川先生配王夫人印记。震川居安亭,夫人尝属里媪访求古书也。”看来藏书家看到这两方印也觉得可能是归有光夫人所用,却没人想到震川先生本身。叶昌炽并不怀疑这一点,他直接认为这几方印就是王夫人的藏书章,而非归震川。叶在这篇小注中又写到:“昌炽案:《天禄琳琅》,明刻《文选》有‘世美堂’、‘琅琊王氏珍玩’、‘一往有深情’诸朱记,亦王夫人印也。”
《震川先生集》书牌
《震川先生集》卷首
世美堂,虽然后世都将其看成归有光的堂号,其实也并不错,关于这个堂号的来由,归有光曾写过一篇《世美堂后记》,此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匾曰‘世美’。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鬻者。”
原来世美堂果真是震川先生之妻祖上的堂号。世美堂很庞大,有上百间房,但后来到了明嘉靖年间,王家的一个曾孙因为欠了官家的债,也可能欠的是税款,为了偿还官债,此人就把世美堂卖了出去。归震川的妻子王氏听到了娘家的这种遭遇,就跟他先生说,有你在,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娘家人因为出售祖业,而都在那儿悲伤。归有光说他自己其实也挺喜欢世美堂,因为觉得那里有一种脱离俗世的清静感,于是他就筹了一笔钱,把世美堂买了回来。自此之后,世美堂就成了归有光的藏书楼。
归有光辑《诸子汇函》
我在寻访书楼的过程中,一直查不到世美堂今天的存毁情况。十几年前,在昆山地区寻访书楼时,得以结识当地的文化官员庄吉先生,我们在一起吃饭时聊到了许多藏书故事,庄吉先生对当地的人文历史很是熟悉,然而我却忘了向他请教世美堂究竟是否还有留存。三年前,再到这个地区寻访之时,却无意中搜到了庄吉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恰是《归有光夫妇的藏书情结》,此文的第一段写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三十七岁的归有光离开了项脊轩,随续弦夫人王氏一起住到安亭江边的王氏老宅——世美堂。这座世美堂位于昆山与嘉定交界的安亭江边(现昆山市花桥镇东),归有光曾这样描写:‘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余妻之家在焉。’”
归有光跋《金石录》
由此可知,世美堂到今天已经没有了任何痕迹,否则以庄吉先生的执着劲儿,他肯定会将这个遗址勘察一番。然而以归有光在历史上的大名,总应当有其他的遗迹留存,几经查找,原来今天的震川中学就曾是归有光在生前居住之地。当时是到上海去看拍卖会,在吃饭时,我跟朱总聊到了自己的寻访安排,他提出给我提供一些便利,恭敬不如从命,于是乘上他的车,在上海的郊县做了数处寻访,其中之一就是震川中学。
大气的校门
归有光遗迹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和静路1388号——震川中学。出朱家角奔嘉定区安亭镇,前往震川中学去寻找归有光遗迹。又重新驶回到上海绕城高速,此高速路面较宽,然坑洼不平,车颠簸得很厉害,坐在车内,无法记录寻访过程的细节。这跟上海市容的精致洋气很不相配。昨晚,彭卫国社长请吃饭,聊到《辞海》销售的近况,仅山西一省就销出了几千套,真佩服他的营销能力。但他说销得好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因为社里收到了不少各地方政府的红头文件,称《辞海》中提到的某位名人的籍贯写错了,某人的遗迹应该是在自己的地盘内,必须让《辞海》更改。但无论怎样,至少人们开始重视这些有文化影响力的先贤,我也提到了自己的这个宏大的寻访计划,众人听我一通吹嘘,竟然纷纷提出想一并同行。其实,个中的甘苦,只有自己跑过之后才会有这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这座楼以林则徐的名字来命名
震川中学在安亭镇和静路1388号,过震川桥不远右手即是。校门很气派,然而门卫听我讲明来意却坚决不让入内,理由是:此刻正是校领导吃饭的时间,如果让某位领导看到我在里面照相就会不高兴,那也就给门卫带来了麻烦。我只好耐心向门卫讲明自己必须入内的充分理由,门卫忠于职守不为所动。僵持间,偶然瞥见其桌上有一张卡片上钤着朱色印记,一望即知非今日之物,立即问门卫可否拿来一看。其看我对此感兴趣,马上来了精神,脸色为之一亮。然此脸色在他脸上停留了不到3秒钟,警惕性立即又提了上去:“你真懂这个,说说这是什么东西。”边说边将纸片递到我面前。他这次真是撞到枪口上了,我告诉他,这是清代钱庄信票上钤的印记,材质不是牛角就是犀角。门卫大为兴奋,连声赞许,说可能是牛角雕,自己花100块钱在小摊上买的:“有人已经给我出到了5000块钱,我都不想出手,我带你进去校院里。”边说边开门带我入内。
震川中学面积很大,比北京的一些中学要大几倍,学校内绿树成荫,像花园一样,想想自己上中学时所在的学校,似乎在记忆中连一棵树都没有,今日之中学能有如此美景,令我叹羡不已。
三国时代的弥陀桥
进校前行不远,就看到了一座小石桥,桥旁竖着石刻铭牌,称此桥叫“弥陀桥”,又叫“山门桥”,是三国时赤乌年间所制。桥能有三、四米长,看上去朴实无华,竟是千年前的故物。再向里走,就看到一座半身雕像,我觉得这应该是归有光先生,然而碑座上却写明这是林则徐。我正在奇怪林则徐为什么也在这儿,再看下面的介绍,原来少穆先生同我来此的目的一样,也是来拜访震川先生的:“崔灏题诗在上头”,呵呵,虽然更有早行人,但我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