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 由庭有枇杷树,品读《项脊轩志》
- 作者:何艳
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因为某一文中的某句太过经典,使得此文流芳于世。同时也因为这句太过精彩而使世人忽略了原文!《项脊轩志》应该就是这样一篇吧。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出现在各类情感类文章中。而此句出处却鲜有人提及。
今日再读此句,突然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原文。如有班门弄斧之嫌,见谅! 此句出自名篇《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情感。
资料显示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应该是表达纪念之感吧。“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文章一开始就介绍项脊轩,讲它的室仅方丈,讲它的尘泥渗漉,讲稍加修缮之后的文人情趣。细细读来,除了词句精妙,此文仿佛是一篇平淡的流水账。
之后就涉及人物往事了。讲家庭变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讲去世的母亲的往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句物是人非;“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句句戳中泪点;讲祖母鼓励他好好学习灌的鸡汤“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讲项脊轩历经的四次火灾。絮絮道来都是往事,词句精妙,人物形象刻画跃然纸上。
之后的一段是震川先生多年之后补的一段,相当于后记吧。讲他妻子嫁来的时候“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又讲妻子回娘家的时候与她小妹提起项脊轩。之后讲六年以后妻子去世,项脊轩就这么搁置下来,无人去关注,再往后两年,震川先生自己生病无聊的时候,请人重修,但后来却常常在外也不大能见到这间屋子。
还是日常琐事,但是读到此处,但凡有些人生经历的读者,内心必定开始起波澜。如清人纳兰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
这么多曾经的时光,却空了旁边一个座。所有的场景都在提醒你,一切都在,却永远少了那个人。这种对比越发显得凄苦和孤寂。
之后突然就是那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易感如我,必定潸然泪下。因为这段话里,实在是泪点太多了。
庭有枇杷树——孤单影只
吾妻死之年——哀伤
手植 —— 寄托哀思
今已 —— 时光流逝
这段叙述, 如果只是用白话写出来,似乎没有这么大的威力,但是古文这区区21个字,如同中国水墨画的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而最后一句“亭亭如盖”,实在是画面感太强。镜头拉升,年老孤独的身影站在高大的琵琶树旁边,那种孤寂之感瞬间就烘托出来,让人逃无可逃,只能灌进心里。
君埋泉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像一下,一个黯然神伤之人,偶然翻出多年前自己写的一篇亡妻故宅的文章,顿时思绪万千,执笔研墨补上一段日常琐事。挽起袖子准备再添一段的时候,抬眼正巧看见屋前那棵亡妻去世那年种下的枇杷树,如今已然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一棵小小的树苗而今已经长成繁茂的大树。因为这棵树,让时间有了度量,让思念变得可数。正是: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何处。周遭一片死寂。现实和回忆交印重叠时,心底涌上的思念无法抑制。再也写不下去了,就此搁笔。
多少个清晨
独自立于树下
但春信不至 春信不至
无数个夜晚
独自坐于树下
听一曲夜莺的哀歌
倚暖了石栏上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心坎
但夜莺未来 夜莺未来
一边码着文字,一边在听小提琴版《A Time For Us》。在小提琴的版本里面,弦乐的韧与绵把一种哀而不伤的色彩渲染得特别浓郁。仿佛这篇文章所带给我们的感觉。
记于2017年5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