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
初衣解诗:在中秋佳节里,往往很多晚会上面,都会用到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也是中秋节用得最多的古诗。我们想起这一首句子,就仿佛看得见一轮圆月从海上升起,人间万民仰头观看。中秋是中国传统团圆的日子。而中秋最具有信仰和代表性的物体就是明月。哪一年的中秋如果云遮了月亮,中秋节就相比比较淡然。看明月,吃月饼,已经成了千年惯例。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和来历,并非最初使用在庙堂唱诵,朋友聚会。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有就特别清新,感人的魅力。
也就是说这首诗并非是祝酒词,来用作专门形容热闹场景。这首诗之所以用在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是得力于诗人张九龄开阔的胸襟,使这句诗恰好的有着超人的普适性。也就是说,这首诗原本还有更深层的其他的魅力,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只是这首诗的一个衍生传播的切口。
公元736就是开元24年,诗人兼宰相张九龄时年58岁。作为一代名相,24岁考中了进士。那还是武则天执政时期。29岁,在秘书省任校书郎。而说穿了是一个8品芝麻官,只是名头看起来非常高贵,所谓兰台御史。但是,他遇到了人生最顺风顺水的时刻,34岁的他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开始了他真正的为官报国之路。到了55岁的时候,张九龄被授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这其实就是一个宰相的职责,主理朝政。但是三年之后,他从宰相的位置贬为了荆州长史。这首诗是他晚年的作品,也就是说是在58岁以后。
那么张九龄为人做事的风格是怎样的呢?他情操高尚,处事公允,正直大气,举止优雅,风度不凡。乃至于唐玄宗,因才爱貌,在张九龄之后,每有人举荐丞相或者宰相,唐玄宗都要说,那风度跟张九龄比如何呀?
风度这一个词,即是张九龄的相貌,也是张九龄诗的精髓。比如这一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所以广为传颂,是因为这首诗有风度,有王者后者之气。
为什么张九龄会用海上生明月?这里有一则他的背景故事。张九龄是广东韶州曲江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省韶关市。在他的一生当中,他经常地回到家乡,并在家乡做地方官。58岁以后的张九龄是被贬为荆州长史,也就是说到内地湖北做官。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是请求回乡的,那家山的海和明月时常让他魂牵梦绕。但最终,他没能回去,病逝在荆州。
如果了解这样一个背景,58岁以后的张九龄,是站在荆州的望月台,向往着故乡的海上明月。在想象和现实当中,明月则寄托了他无限的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家乡的月亮,从海上冉冉升起,我在此地仰望,海角天涯,共对着一轮明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感情的人们埋怨夜晚的漫长,一整晚都在怀念故人和家乡。我们可以理解张九龄,他老了,而且身上多病。他渴望回到故乡,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愿望。我相信在他这样一个年龄,失眠是经常的。为帝国奋斗了一辈子,在病痛虚弱之间,他渴望着亲人的温暖和团聚。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是中秋佳节。为了这美丽的月色,他吹灭了蜡烛,披上了衣裳,站在庭院里。这已经是秋天了。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美丽如水的月色,这静谧感人的月光,我却无法用手将它裁剪下来送给你,我只能到梦里,月光如海,灵魂如舟,和你相会。
我喜欢唐诗。喜欢这一个58岁或者60岁的老人,他知道感情,他懂得感情。这应该是他写给他妻子或怀念他家人的。是的,他要回去,只是山长水远,他还有公务在身。他向朝廷恳请他回乡祭祖,但是,他是这样的一个,守礼守节的君子,他在等待着许可。有多少事情是等待而来。但这一次,他没有等到回乡。他病逝在荆州任上。
荆州没有海,但是天海也是海,荆州也有月,那是一轮和他故乡一样的明月。只是那一种故乡海上生明月的壮观,留在了回忆或者梦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张九龄的思乡,而这首诗就此定格了他的一生。
这是这首诗最为真挚感人的地方。但很显然,作为有着宰相气度的张九龄,他的诗有着特别感人和通感的力量。一首私人的怀人之作,也有着如此大气高端的胸怀,高华雄浑,他打动了千千万万的离人,又升华了万万千千的离别。因为海角天涯,内陆海边,都共着一轮永恒的明月。
这是关于情感的,又是关于家的,也是关于国的。
我记得当代有一首交响曲《神秘园夜曲》,高瞻圣洁的曲调,委婉华美的抒情,和这首张九龄的月色高度匹配。
躺在盛唐最美和浑然的中秋月色里,是一种安抚,相思如烟气样漂浮升起,宇宙万籁都有着贯穿身心的共鸣。
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大气简美,端正浑然,而打动万千离人心,成就千古名句。是的,当离别和分别无可改变,我们还有一轮共同的月亮,指引未来的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