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作者: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因他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第一篇:捭阖术
第一章:阴阳相契,刚柔相济
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注解: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评说:
纵观古今历史,可以发现,原来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柔刚、开闭、张弛之道,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运用自如如,就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领域轻松自如、有所成就。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楚汉相争处于相持阶段时,是陈平设离间计除掉了刘邦视为心腹之患的范曾,使项羽手下再无谋略之士;刘邦被项羽困于荥阳城中时,是陈平施计,使妇人披甲夜出东门以诳楚军,刘邦得以乘机逃出重围;刘邦因韩信请立为假齐王而发怒时,是陈平和张良踩刘邦的脚密陈时势,使刘邦随机应变封韩信做真序王,从而避免了一场危机;后来韩信又做了楚王,有人告韩信要造反时,是陈平设“伪游云梦”之计擒拿了韩信,避免了刘邦与韩信胜负难ト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汉高帝七年,刘邦北击匈奴,中了匈奴疑兵之计,被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城东七里的白登山,七日七夜,情势万分危急,是陈平用诈献美女之计使匈奴阏氏劝说冒顿解围,刘邦逃出;在刘邦平灭陈稀、黥布叛乱中,陈平前后六次出奇计制胜。因奇计颇秘,世人不知,所以史书未有具体记载。
因屡用奇计立大功,陈平被封为曲逆侯。曲逆地在今河北完县东南,当时除长安、洛阳外,是最大的城邑,秦时曾有三万户人。
陈平晚年曾自叹道:我一生多阴谋,犯了道家禁忌,所以如我在世时候位被废,便不会恢复。“以吾多阴祸也”。
或许因为如此,陈平伴君异常谨慎且有权变。
汉高帝十ニ年(公元前195年)二月,汉高祖刘邦病重。
燕王卢绾因疑惧不赴召,且说吕后坏话,刘邦认定燕王造反了,便派樊哙以相国身份讨伐卢绾,而明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
两个月后,即同年四月,刘邦病危,这时有人对刘邦说樊哙的坏话,说樊哙与吕后本家官员是一党,等您官事晏驾之后,打算回军杀陛下的成夫人和爱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原本最宠爱成夫人,疼爱刘如意,曾欲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因大臣张良等坚决反对未得实行。所以病危中的刘邦一听樊哙准备杀赵王刘如意,马上火冒三丈,骂道:“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
今天看来,那位说樊哙坏话的人所言未必没有凭据,后来吕氏所为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刘邦发火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刘邦在病榻前问陈平该如何处置,陈平设计,召来绛侯周勃,命陈平马上“驰传”载着周勃去取代樊哙为将。“驰传”是拿着盖有御使大夫印鉴的木制凭证,走驿道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的一种方式。刘邦当时明确命令陈平:“你到了樊哙军中,就立即把樊哙斩首!
陈平和周勃受命出发,于路上商议道:樊哙是皇帝的故人,多立功劳,况且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的亲戚,既亲且贵,皇上一时愤怒,下诏要杀他;稍冷静下来,可能后悔,我们两人就会因此得祸。不如先把他囚禁起来,押送给皇上,让皇上自己处置。
于是二人改变主意,没有直接驰入樊哙军营中,而是在接近燕地前先筑坛,派人召来樊哙;樊哙来到后对他宣读圣旨,并当场将樊哙反翦双臂捉了起来。
陈平这着棋走对了。恰在此间,刘邦死去,刘盈即皇帝位,朝政大权落到了吕后手中。如果陈平按刘邦旨意将樊哙确掉了脑袋,吕氏和其妹即樊哙夫人吕要肯定不会放过陈平。
陈平押着樊哙回长安的路上,听到刘邦死去的消息,陈平知道吕后和吕要肯定会迁怒自己,便丟下樊哙囚车沿驿道驰往长安,路上遇到以新皇帝名义派来的使者,命陈平去和灌婴守荥阳。陈平脑瓜灵活,没有改道去荥阳,而是仍旧往长安跑,到官中后,在刘邦灵前大哭尽哀,并在灵前向吕后哭诉此次燕地之行的经过和没有杀掉樊哙的情况。因未杀樊哙,吕后无从生陈平的气,又见他说得可怜,便说他一路辛苦,让他出休息。陈平怕出宫后吕要、樊哙进逸,不肯出宫,请求留在宫中宿卫。吕后便封他做郎中令(掌官廷宿卫的高级官员九卿之ー,是十分亲重之官),并让他做新皇帝刘盈即汉惠帝的傅相。
做了郎中令且负责辅佐教诲新皇帝,吕要、樊哙的什么逸言就都无法奏效了。陈平以先不杀樊哙,后请留在宫中宿卫的办法使自己在仕途上化险为夷。
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或开或合,或阴或阳,灵活处之,多方探寻,必要时以假象迷惑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捭阖术”即阴阳之术的精要。
阴阳协调、风调雨顺、万物各得其所、万事各得其宜,是一种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想状态。阴阳互补协调运行,人才能健康,社会才能稳定,大自然才能和谐,做事才能顺利,做人才能安乐。
阴阳作为权术,在敌我对垒和斗争中则是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法宝,但它绝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谓“上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在生活中不管是交朋友、谈感情还是谈生意、求合作,都应该以真诚为最高前提,而不能做“阴阳双面人”,甚至阳奉阴违,否则,就可能失去朋友、真情、信誉、合作和发展的机会。总之,善于玩弄阴阳之术只是一种应对敌人的簽略和手段,用之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刚柔之术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武器。刚,是一个人刚直不阿、坚守自我立场、把持自我原则,即为“方”,但一味地刚,则难免变成脆,脆则易断,所以不足取;柔,就是要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在细枝未节和一些技上适时、适度地让步、弯曲,以达到双方满意、不失和气的双赢状态,即为“圆”,但一味地柔,则难免变成软,软则弱,易受人欤,所以亦不足取。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刚柔并济、外圆内方,才能顺利而快捷地达到目标,走向成功。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张弛有度。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能够兼顾严肃和活泼,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潇洒自如。一味地张,就会让自己绷得过紧,往往会导致自己失去弹性和张力;一味地弛,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松垮、懒散,失去进取心和斗志,进而停步不前。所以,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人生之中,无论工作或者生活,都要有个度,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平衡。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绝望、委靡不振,只要坚持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第二章:任人唯贤,度量其智谋与能力
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注解:因此,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晋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评说:
在这一章中,主要是讲怎样使用人オ。用人一定要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所以,用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人唯贤。这就是所谓的“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春秋时的解狐为我们在这方面确立了标准。
晋绰公执政时期,有个叫解狐的大夫,是名将解扬的儿子。他为人耿直倔强,公私分明,晋国大夫赵筒子和他十分要好。
解狐有个爱妾叫芝英,生得貌美体娇,如花解语,深得解狐的喜爱。可是有一次有人告诉解狐说,他的家臣刑伯柳和芝英私通。解狐不信,因为刑伯柳这人很忠实。那人于是決定用计使刑柏柳和芝英暴露原形。
第二天,解狐突然接到晋君旨意,要到边境巡视数月。由于任务紧急,解狐连亲近的幕僚刑伯柳都没带,就匆匆出发了。
真是天赐良机,芝英不由心中窃喜可是前两天她还不敢去找刑伯柳,第三天,她实在熬不住了,就偷偷地溜进了刑伯柳的房间,俩人正在房中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的时候,房门突然大开,解狐满面怒容,带着侍卫站在那儿。原来,他根本没接到命令要去巡边,而是就在附近躲了起来,一接到报告,就马上回府,果然逮个正着。
解狐把俩人吊起来拷打细审,得知原来芝英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就找机会勾搭成奸。知道情况后,解狐怒火更大,他把俩人痛打一顿,双双赶出了解府。
后来,赵简子地的国相职位空缺了。赵简子就让解狐帮他推荐一个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国相。他想了想,觉得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比较适合,于是就向赵简子推荐了他。
赵简子找到刑伯柳后,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国相,刑伯柳果然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赵简子十分满意,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国相,解将军没有看错人啊!”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解狐是自己的仇人,为何却要举荐自己呢?也许解狐这是表明要主动与自己和解吧?于是刑伯柳決定拜访解狐,感谢他不计前嫌,举荐了自己。
刑伯柳回到国都,去访解狐。通报上去后,解狐叫门官问他:“你来,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事?”刑伯柳向着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遥遥作揖说:“我今天赴府,是专门负荆请罪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将军,蒙将军晨昏教诲,像再生父母一样。伯柳做了对不住将军的事情,心中本就万分惭愧;现在将军又不计前嫌,秉公举荐,更叫我感激涕零。”
门官又为刑伯柳通报上去。刑伯柳站在府门前等候,却久久不见回音。他正在疑惑难解的时候,解狐突然出现在门前台阶上,手中张弓搭箭,向他狠狠射出一箭。他还来不及躲闪,那箭已擦着他耳根,直奔他身后去了。刑伯柳一下子吓出了一身冷汗。解狐接着又一次张弓搭箭瞄准他,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因为你能胜任;可你我之间却只有夺妻之恨,你还敢上我的家门来吗再不走,射死你!”
刑伯柳这オ明白解狐依然对自己恨之入骨,他慌忙远施一礼,转身逃走了。
所谓“私怨不入公门”,解狐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可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唯才是举者,实属难能可贵。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任人唯贤的要求和体现。用人不妨杂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不妨把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也收入你的门下。
据说,孔子曾收过一个学生,此人除了嗓门大,没别的特长。可是有一次孔子遇险,要紧急渡河,苍茫的河面上看不到一个船夫。那个嗓门大的学生站在河岸边,气沉丹田吆喝起来,没多久,一个船夫划着船过来了。孔子正是靠着这个没什么大本事的学生顺利过了河。
无论什么时候,是否会用人都是決定成败的关键。相类似的事例历史上有很多。
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进贤兴功,以作邦国。”任人唯贤、用人唯才,大可以定国兴邦,小可以让企业兴旺、个人发达。所以说“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オ是用人的不二法门,也是现代化企业选拔人オ,使用人才的精髓。
第三章:凡事要有周密的规划
原文: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注解: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无论做任何事,事先都要有一个周详而严密的规划。喜欢下象棋的朋友都知知道,嬴家没有一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所有的嬴家都能算计到后面将要走的几步。因此,凡事只有周详而严密地计划,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刀有余,成功的概率オ会更大。本章主要是讲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到周详而隐秘,讲述了实行开阖之术的精要。
唐朝的“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没有周密的计划。
唐代后期,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文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而当时的朝臣中绝大多数都畏惧宦官,只求保身,不敢参与文宗的计划。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竟然找不到个有勇气的人,文宗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知。李训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文宗的视线,他出身名门,为肃宗时宰相李揆的族孙。但他做事急功近利。
文宗将想诛灭宦官的心事密告李训、郑注,当时李训已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郑注任翰林大学士、工部尚书。郑注一直是王守澄心腹,但他绝对是个识时务、知大体的聪明人。郑注突然倒向文宗,是想得到更大的利益。李、郑都表示愿意为文宗效力,积极地出谋划策。可想而知,这对文宗是何等大的鼓舞。因为李训、郑注人都是王守澄所引荐,尤其郑注还是王守澄的亲信,所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李训和郑注都曾经为常人所不为,所以,在看到帮助皇帝取得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后,二人都甘心为之效命。
李训任宰相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系列行动。首先开始整顿吏治,消除朝中的朋党之争。水火不容的两派首要李宗闵、李德裕等都被贬出朝廷,又大力提拔“新进孤立无党之士”。在对待宦官的策略上,李训则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先擢升一直被王守澄扣制的宦官仇士良为中尉,分去王守澄的权势。随后将王守澄不喜欢的宦官全部贬到外地为官。其实,作为同一类人,王守澄生怕同类分自己的权力,치而少有喜欢的宦官。而与王守澄有仇的韦元素和杨承和等实力派大宦官都被处死,由此还博得了王守澄的欢心。
当时天下流言纷纷,都说宪宗为宦官陈弘志所害,文宗因此恨陈弘志入骨。当时陈弘志任山南东道监军,李训以文宗的名义将他召至青泥驿,“封杖杀之”,从而泄了文宗心头大恨。文宗也因此更加信任李训。经过一系列有预谋的计划后,王守澄被彻底孤立起来。李训见时机成熟,便让文宗逼王守澄喝毒酒自杀。曾经不可一世、人见人怕的大宦官王守澄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除掉了。李训也因此而威望大增,“每进见,他宰相备位,天子倾意,宦官卫兵皆慑惮迎拜”。宦官们威风扫地,气焰大为收敛
李训与郑注又密谋,打算彻底诛灭宦官。因为宦官手中握有军权,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オ有可能取得成功。于是,李训先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执掌军权,以为外援。二人约定,在王守澄下葬时,命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于产水送葬。然后由郑注率亲兵将宦官全部砍杀,一个不留。如此,大事必成。
本来按照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李训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在紧要关头,他要独占其功!于是,在没有通知郑注的情况下,李训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和宰相舒元舆、金吾将军韩约等人想出一计。
大和九年(835年)十ー月二十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树夜降甘露,是祥瑞之兆。文宗事先已经知道计划,故意表示惊讶,派左、右军中尉,枢密内臣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前去看个究竟。
宦官离开后,李训立即调兵遣将,部署诛杀宦官。而当仇士良等宦官来到左仗时,发现韩约神色慌张,情态反常,大冬天的竟然头冒冷汗,不禁心中起疑。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帷幕。仇士良等发现幕内执兵器者甚多。他们立时恍然大悟,察觉事变,遂仓皇出逃,门卫欲关闭门,已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逃回殿上,劫夺文宗退入官内。这时,金吾兵已登上含元殿,李训立即指挥金吾兵护驾,并大呼:“卫乘與者,人赐钱百干!”金吾兵应声而上。仇士良见情势危急,急忙掘开殿后罘罳,挟持文宗抄近道入内。李训急忙攀住乘辇,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与李训斯打时,跌倒在地,李训扑上去,抽靴中刀刺杀时,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
这时,京兆少尹罗立言率京兆逻卒三百余人从东边杀来,御史中丞李孝本带御史台从人二百余从西边冲来,两方与金吾兵会合,杀死宦官数十人。李训仍抓住文宗乘辇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门被宦者郗志荣击倒在地,帝辇进入东上阁,宦者关闭了阁门。一场搏斗就此结束了。
李训见事难以成功,遂脱下紫服,穿上从吏的绿衫,走马而出。他在道上扬言说:“我何罪而窜谪!”因此无人怀疑与阻拦他。在李训出逃的同时,仇士良指挥宦官率禁兵干余人,对在京师的公卿百官与吏卒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中书、门下两省及没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杀死六百多人,皇宮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宰相舒元舆等也被逮捕下狱,遭到严刑拷打,被逼自诬谋反。李训家被劫掠一空,京城的无赖们也趁火打劫,整个长安城鸡犬不宁,京师被搅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李训被斩首,许多与甘露之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被杀,死者达几干人。长安城血流成河的时候,郑注正带着亲兵依照约定出发。行至扶风县境时,听说李训已经失败,郑注立即返回凤翔。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的下场跟李训样。仇士良控制了京师局势后,立即派张仲清设计杀了郑注。更让郑注死不瞑目的还有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不但跟随他的亲兵尽数被杀,他全家也不分老幼全部被杀,他的亲信暮僚节度副使钱可复、节度判官卢简能、观察判官萧杰掌书记卢弘龙等也全部遇难,“死者干余人”
至此,李训和郑注这两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以悲惨的命运谢慕,为他们殉葬的除了无数人的生命,还有文宗铲除宦官的雄心壮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句老话。周密的计划是做事成功的基础。团队作战也好,个人也罢,做事都要有计划,越是重要的事情,计划就越应该周密。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粗做什么、细做什么,资源如何配置等都要依据实际情況计划周详。没有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很好地完成一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捭阖有度,善始善终
原文: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注解: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评说:
掌握并灵活运用捭阖之术,便能洞悉世事、人情练达,万事皆能获得成功。本章主要讲确定游说的内容,必须符合开阖的道理。在制定外交策略时,只有做到“开合”有度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人生在世,必须有一定的立身处世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即符合标准的,哪怕赴汤蹈火,也要勇往直前,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也要坚決拒绝。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人。放牛娃出身的杨继盛,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从私塾读起,最终登进士并踏上仕途。后因举报嵩搞腐败被迫害致死。
嘉靖年间,从表面上看,国家经济比较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基本小康。然而,在这虚假繁荣的背后却掩盖着许多问题。在国际上,周边环境极为不好,北面有鞑靼经常进犯边境,东面有倭寇时常强扰百姓,搞得皇上很是头疼;在国家内部,严嵩操纵国是,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弄得朝野怨声载道。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富差别造成的阶级矛盾,官员贪污腐化,司法腐败,军费开支不足,国家储备不足等,都被严嵩等人所掩饰。朝野上下,要么屈于严嵩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要么加入严嵩专制政簽的获利群体,正好浑水摸鱼。
杨继盛就是在这样的国情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的。在严嵩已经把持了中央政府,与严嵩保持一致就是与皇上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杨继盛有三条路可选择:一是阿谀取容,投靠严嵩,争取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二是对严嵩的所作所为睁只眼闭只眼,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得起皇上就行了;三是为社稷故,为保大明天下,勇敢地站出来与严嵩一伙作斗争。他在兵部任职时,给皇上写信,批评北方前敌总司令仇弯妥协误国。结果受贬职处分。后来仇弯卖国求荣的奸情暴露,杨继盛才得以复出。此时,严嵩与仇鸾的关系早已恶化,严嵩念杨继盛首反仇鸾,一年之间四迁官职。然而杨继盛并不领情,他坚信,自己的权力是皇上给的,为皇上的江山干秋万代永不变色,必须清除严嵩之流于是,他又给皇上写信举报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的“十大罪和五奸”。其结果可想而知,又是被诬下狱,后被判了死罪。杨继盛冒死上书,尽忠报国的思想和品质,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把杨继盛放到今天,他也称得上一个刚直不阿的好干部。但是他并不是没有缺点,首先,他的动机值得怀疑。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嘛,对上级有意见可以侧面批评、正面提醒,怎么可以把人往死处整呢?难怪皇上见信后大怒,怀疑他别有用心呢。其次,他在政治上十分幼稚。严嵩与皇上的关系他不可能不知,群臣对严嵩或畏威或怀恩他不可能不晓,他怎能指望凭一封举报信就把皇上最信任的人给扳倒呢?第三,他的方法有欠妥当。他完全可以联合一些和自己政治主张相同的或被严嵩打击、排斥的官员一起联名上书,他还可以请王爷密奏皇上。他没有处理好打击敌人与保存自己的辩证关系。以上三点是导致他反腐败失败的直接原因,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除了给后人留下感叹外,没有对当时社会进步起到任何作用。
人生要捭阖有度,进退自如,这是为人处世的宗旨和要领。进和退是人生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然而却都是为人生大目标而服务的,换句话说,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今天的退是为了明天的进,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甚至更多步。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捭阖有度,适时进退。这种灵活的选择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往往会对以后的人生轨迹带来很大的影响。在颅境中,有很多机遇和“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一定要坚决果断地把握机会,大踏步前进;在逆境中,有很多挑战和阻碍前进的不利因素,这时你必须暂时停下脚步来思考,是勇往直前还是绕道而行,扣或让步后退,要经过慎重考虑再作出抉择,如果走错了,即使迈出的是一小步,都会对你的大目标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你今后的人生。所以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一定要懂得进和退的选择。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认清有利和不利条件,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导航,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决定自己的进退与隐显。
掌握和运用捭阖术,就是要做到阴阳平衡、进退有度、趋利避害,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第五章:从阴阳两方面去理解开放和封闭的规律
原文: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解: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本章主要讲采取捭阖手段,必须从阴阳两方面来理解和实践。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只要遵循阴阳之道的变化与发展规律,运用捭阖之术,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为人处世要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人,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应对之策,不能条道走到黑。古语云:“夏虫不可以语冰。”同样道理,跟讲道理的人オ可以讲理,碰到不讲理的人讲理是对牛弹琴。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许允担任吏部侍郎时,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曹睿听说后,就派虎贲武士去拘捕他。他妻子跟随出来告诚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带到后,明帝核查审问他,许允回答说:“孔子说“举尔所知知',我的同乡,就是我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考察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我愿意接受应有的罪名。”考察以后,结果各个职位都安排了当用的人,于是才释放了他。许允身上衣服破烂了,明帝下令赏赐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争理,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內容的绝好例子。
南齐的徐文远也是这样一个人。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伺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未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但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鄅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察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远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际的乱世保全自己,屡被重用,就是因为他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之法,懂得灵活处世。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他教育这些弟子从来不用一刀切的办法。有一次,子路词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对。”过了两天,冉有又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孔子说:“考虑两遍就行了,不用三思。”别人听了孔子对弟子的两种解释,就问:“您怎么对弟子的教育不样呢?”孔子说:“子路为人鲁莽,所以我让他做事三思;冉有平时做事本来就优柔寡断,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
”孔子的话给我们启示:道理不是绝对的,针对不同的情況可以灵活一点。做人做事,无不如此。
希望此文章大家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