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十分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的有名的大臣,著名的大将郭子仪就是其中一位,他从武举中被选拔出来,经历了四任统治者,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而郭子仪作为一个老臣却能够连续在朝廷中辅佐了四位统治者,这在历史上是相对较少的,而能够长期在朝中得到统治者重用,辅佐国家政务的处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郭子仪自身所具有的处世智慧。
对统治者的绝对忠诚。
在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玄宗为了避免受到威胁仓皇逃走,并且在灵武重新建立起朝廷政权,而这里正好是郭子仪的管辖领域,于是一个月后郭子仪和李光弼一起率领军队到了灵武地区来保卫新建立起来的朝廷。
由于当时朝廷刚刚建立,各方面的政治、经济还不够稳定,军队实力也较弱,所以想要恢复国家的统治比较困难,所以当时人们的信心并不大。但是郭子仪率领军队的到来,又给唐朝的统治集团带来了新的希望,统治者也给予了郭子仪厚望,郭子仪就肩负起平定叛乱,恢复统治的重任,郭子仪本人也成为在当时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为后来他在朝廷中的一直担任重要职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郭子仪的地位迅速提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状况越加混乱,那么统治者对于国家的统治力量就越弱,由此造成统治者对于手中握有重大权力的大臣依赖程度就越高,对于他们的期望程度也就更深,但是这样却又很容易出现所谓的“功高盖主”的情况。国家统治者的基础是百姓,谁能够得到民心,谁就更加能够掌握国家的统治权,而大臣所做出的贡献越大,所得到的百姓支持就越高,这自然就引起统治者的猜疑,对于这些大臣的信任程度也就逐渐的降低。
在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情况下,对于君主的忠诚是最为重要的生存智慧,而郭子仪能够在掌握着国家重要权力的情况下,依旧被统治者所信任并且重用,就是因为郭子仪深深的掌握了忠诚这条处世智慧,即使自己在百姓中的威信再大,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再大,郭子仪都始终坚持着忠君的思想毫不动摇。郭子仪对于君主一直绝对的忠诚,虽然兵法中曾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郭子仪却并不如此,只要是统治者对于他下达的命令,他从来都是坚决的奉行,这也是郭子仪的一项生存之道。
我国历史上不乏很多为了抓住作战的机遇而抗旨不遵,最终却被其它大臣诽谤造反,引起统治者猜疑甚至杀害的著名将领,因此郭子仪为了避免出现诽谤自己,引起统治者对于自己怀疑的现象,他从来没有违反圣旨。刘昫在《旧唐书》中记载郭子仪“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由此可见当时郭子仪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
不参与朝廷官员之争。
在专制皇权的统治下,统治集团之中一直存在着忠奸的斗争,许多正直的大臣凭借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之争取自己利益的奸臣进行激烈的斗争,但是很多情况下,这种激烈斗争的结果只是双方在长久的激烈斗争中相互打压,使得国家的统治集团逐渐的走向衰落。忠诚的大臣一直认为,只要将这些奸佞的小人除掉,国家就能够变得强盛起来,因此历朝历代的忠诚大臣们都在奋力地与奸佞之人进行斗争对抗。
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朝廷中之所以会存在这些奸佞之人,实际上是在皇权的默许下的,皇权至上的情况下,统治者也想要利用手中的权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做事,奸佞之人正式在皇权发展的这种需要之下产生的,如果统治者对于自己的一直控制力不足,或者是国家缺乏相应的监督部门来对于皇权进行限制,那么就会主张这些奸佞之人的风气,国家也就逐渐走向奸佞之臣当道的情况。在社会风气以奸佞为主的状况下,忠诚的大臣无论在怎么努力的抗争,都是很难成功。
而郭子仪作为一个忠诚的大臣,他却能深深的看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从来不去参与朝廷内部的官员之间的斗争。朝廷中许多奸臣比如鱼朝恩等人,他都只是表面上进行应付,并不与这些奸臣直接发生任何冲突,也并没有直接将立场表明在他们的对立面,在发生无可避免的冲突状况下,他也都是采取主动避让的方式,不跟他们激化矛盾。
比如在唐代宗统治时期,当时唐代宗十分重新朝廷中的一位名叫鱼朝恩的宦官,并且让鱼朝恩担任监军,这就与当时担任大将的郭子仪形成了一直制衡的关系,后来郭子仪因为频繁建立军功而遭到鱼朝恩对他的妒忌和愤恨,就向统治者诬告郭子仪,由此也导致郭子仪被统治者解除了统领军队的权力。
但是被解除兵权之后的郭子仪并没有因此而鱼朝恩,并且还与鱼朝恩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了二人之间直接发生矛盾冲突。郭子仪深深明白,要想保证国家统治集团内部能够处于以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发生过多的冲突,这种超脱于官员斗争之外的思想,也成为郭子仪所具备一种独特的处世智慧。
对待士兵十分宽厚。
在我国古代战争频发的状况下,军队的建设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内容,带兵作战的将领更是影响军队实力的重要因素,郭子仪作为唐朝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唐朝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地位,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郭子仪能够得到士兵的心。虽然郭子仪曾经被统治者几次解除军队的兵权,但是每一次重新归还兵权之后,他都能够如鱼得水般轻松的管理和指挥军队。在当时的唐朝众多将领种,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当时比较有名望的两位大将,相比李光弼,郭子仪缺乏一定的威严,但是他又胜在了宽厚之上,士兵们都害怕于李光弼的严厉,但是对于郭子仪的宽厚则更加喜爱,士兵对于郭子仪也更加的信赖和支持。
虽然我国古代的兵法当中一直强调要从严管理士兵和军队,但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时期却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无法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也并没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军队整体的凝聚力较弱。如果此时再对于军队进行严格管理,很难能够激起士兵们作战的信念和力量,所以此时必须要采取宽厚的措施,充分的激发起士兵们作战的激情和信念。
郭子仪在对于士兵所采取的宽厚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照军功来封赏爵位,对于一些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进行破格提拔,当时许多著名的将领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都是借助了郭子仪的推荐。另一方面是站在士兵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当时许多将领为了更好的激励士兵们的作战勇气和信念,都许诺士兵在破城之后可以进行财物的掳掠,郭子仪同样也是采取了这种许诺方式来刺激士兵。虽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攻城之后让士兵进行掳掠并不是一个名将所为,但是郭子仪从当时士兵的角度出发,士兵需要这种财物的刺激才能更好的激发战斗的信心和士气,因此郭子仪也同样采取这种方式,这也就让士兵们更加的推崇郭子仪。
事实上,郭子仪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军事手段,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唐朝的国库已经不能保证军队的正常供给需要,军队为了获取物资,已经形成了这种抢掠的习惯,再纠正也很难,因此只能在军纪方面进行放松,秉持着宽厚对待士兵的心态进行管理,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为了解决军队粮食短缺的问题,郭子仪甚至还率领士兵进行耕种,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记载,当时达到了“河中野无旷土,军有余粮”的状况。虽然郭子仪的这种带领和管理军队的做法与传统的带兵之道并不相符,但是在当时唐朝的实际状况下,郭子仪的这种方式反而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由此可见,对待士兵的宽厚也是郭子仪一项独特的处世智慧。
综上所述,郭子仪正是依靠的这些时代背景下独特的处世智慧,才能够在勾心斗角的朝廷政治当中得以明哲保身,最终成为历史上的千古名将。
参考文献
- 刘昫,《旧唐书》
-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