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美文欣赏 >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唐朝名将如云,其中有一位既无灭国战绩,也无破敌大功,却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也是唐王朝文武兼资、出将入相的名臣之一。

他就是活跃在武则天和李隆基初期,镇守西域边境十余年的郭元振。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洛阳明堂)

【年轻时的郭元振,是个才华出众、任侠使气的叛逆小子】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祖籍太原,魏州贵乡(现河北大名)人。

少年郭元振英俊潇洒、多才多艺,后来《全唐诗》当中收录了郭元振23首诗,这个数量不算少了。开元时期名相张说给郭元振写的“行状”(死者生平)中,也说郭元振“少倜傥,廓落有大志,仪观雄杰,身长七尺,美须髯”

郭元振的叛逆心理体现在几个事情上,十六岁在太学读书时,家里给送来一大笔钱当学费,忽然有陌生人敲门请他帮忙出钱安葬去世先人的棺柩,郭元振“不问姓名,以车载去,一无所留”。后来因为没钱交学费,耽误了一年参加科举考试。

十八岁时,郭元振以优异成绩进士出仕,他的同学大多选择留在朝中为官,唯独郭元振请求外放,被安排到梓州(四川绵阳)通泉当县尉。

在这里,郭元振“落拓不拘小节,尝铸钱,掠良人财,以济四方,海内同声合气,有至千万者”。张说是郭元振的好朋友,肯定隐恶扬善,《旧唐书》直接就说“前后掠卖所部千余人,以遗宾客,百姓苦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这就是个被家里严格管束逼疯了的叛逆期少年,被逼学习就把学费送人;毕业了就逃得远远的,家人在河北,总管不到蜀中吧?好交朋友,不拘小节,耍小聪明违反国法铸私钱,掠卖人口,把所有该做不该做的事情都尝试了一遍。

但是,郭元振干的“坏事”都是为了弄钱,并无欺男霸女之类的恶事,而且钱财是为了交朋友。蜀中产铜,铸私钱的肯定不只他一个,未必是什么大罪,掠卖人口这个事情也可能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贩卖人口有一定区别。

像不像少年时的曹操?

同样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同样任侠好义、不尊礼法,尤其是做事不按常规。这样的人,要么是治世能臣,要么就是乱世枭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郭元振与武则天,莫名其妙对上眼了】

这么在蜀中混了二十年,郭元振的所作所为终于被武则天得知,把他叫过来谈话。

面对武则天,郭元振又展示了过人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与武则天“语至夜,甚奇之”,不但蜀中情况对答如流,还奉上之前写的一首诗《古剑歌》,武则天大为欣赏,让他抄写了数十份赏赐给周边近臣,又“授右武卫胄曹、右控鹤内供奉,寻迁奉宸监丞。”

右武卫胄曹是个正六品下的低级武官,但是,控鹤禁率府(原监门率府)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几年后因专门安置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宗昌等人而臭名昭著。

郭元振高大倜傥,胡子漂亮,文采、口才出众,又是男人四十岁最有魅力的时候,那个夜晚是否发生了其他事情无人知晓。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不管郭元振与武则天是否有其他关系,至少当时武则天对郭元振很是信任,郭元振也充分利用了这种信任,为武则天制定对吐蕃对策提供了重要建议。

奉武则天之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先后与吐蕃大相论钦陵和吐蕃赞普谈判边界问题。

在吐蕃赞普面前,郭元振表现得不卑不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成了协议。双方会谈结束后,吐蕃赞普送郭元振“金数十斤”,回去后郭元振竟然全部上交。这和年轻时郭元振对钱财的态度判若两人,郭元振还是知道轻重的,境外势力的钱不能拿。

吐蕃大相论钦陵提出索要西域安西四镇和原西突厥势力范围,郭元振并未答应,而是提出用吐蕃之前占领的青海吐谷浑故地与吐蕃交换。这是个论钦陵不可能答应的对策,但又合情合理,所以双方的合约并未受到影响,论钦陵被敷衍了,为武周争取了时间。

之后不久,与中原关系缓和的吐蕃顺理成章发生了内乱,论钦陵兵败自杀。论钦陵是个压制唐高宗李治一生的噩梦,击败过薛仁贵,夺走了青海吐谷浑,数次大败唐军的吐蕃杰出人士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个过程说明郭元振在蜀中二十年并没有虚度时光,至少对吐蕃情况很是了解,也知道吐蕃内部问题重重,尤其是赞普和掌权大相论钦陵存在矛盾,并很好的利用了这个矛盾。

武则天称帝后,虽然被后突厥弄得焦头烂额,但吐蕃西线相对稳定,郭元振此次出使起到了关键作用。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之后郭元振为当时的凉州都督唐休璟抵御吐蕃袭扰出谋划策,因功升为从五品的主客郎中,专门负责武周的外交工作。这个位置,确实需要郭元振这种仪表堂堂、口才出众、应变敏捷且熟悉情况的能臣。

到这时起,郭元振算是步入大唐高级官员行列了,四十岁之前郭元振一直在蜀中当从九品县尉,自从见了武则天之后短短几年就升到五品高官,武则天对郭元振也算是有知遇之恩。

【守边十年】

郭元振46岁时,吐蕃与突厥入侵,包围了凉州,凉州地方官出城迎战战死。武则天紧急任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从关中调兵五万,号称二十万大军救援河西。

这里张说行状上说是吐蕃畏惧郭元振威名而退兵,但之前郭元振并无带兵打仗的记录,不应该有这么高的威慑力,估计是吐蕃自行退兵,张说是在给郭元振脸上贴金。

但之后郭元振在凉州发挥了他的长处,“收合馀众,缮修城壁,施法令,屯田一年而复”,稳定了河西局面,并在河西走廊南北要地建立军城,把原本一小条实际控制区域拓展了一千五百里,凉州州城再无吐蕃、突厥袭扰的危险。又在周边进行屯田,河西地区不但做到粮食自给,还积攒了可以用数十年的的粮食。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玉门关遗址)

张说行状上记载了一个事情,正史无记载,仅供参考。

为了威慑吐蕃,郭元振征集了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称二百万。当时的宰相宗楚客与郭元振不合,就让人奏武则天说郭元振要造反。武则天很是惶恐,但包括狄仁杰、韦安石、姚崇、张说等二十五人联名保奏,拿身家性命保证郭元振不会造反,武则天这才稍稍放心。

郭元振组织了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分兵十路进入青海,耀武扬威了一番,吐蕃送来马三千匹、金三万斤、大批牛羊求和,突厥也送来马二千匹,并归还了掳掠的凉州人民。

(郭元振出征事来自《全唐文》张说为郭元振写的行状,正史中无记载。张说与郭元振同时期,重大事件应当符合史实,但细节可能有水分,比如出兵120万不可能,十分之一还差不多)

郭元振在凉州五年,路不拾遗、令行禁止,治下百姓和周边异族部落都很敬服,十几个州县给郭元振建生祠,并立碑颂德。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开元名相、一代文宗张说墓志)

唐中宗复唐之后,还是刚才说的宗楚客中间捣鬼,把郭元振又打发到了西域,任从三品的左骁卫将军兼安西都护。

当时突骑施势力刚刚崛起,取代了西突厥十姓部落,控制了从中亚碎叶城到西域的广大地区,成为西域新的不安定因素。郭元振兵力不足,无法武力镇压,就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找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会谈。

突骑施当时毕竟还是唐王朝下属部落,突骑施可汗乌质勒见到西域最高军政长官亲自到来自然心中恐惧,郭元振的堂堂仪表和大胡子又起了特殊作用,“望见公威容端毅,风鬣若神,不觉屈膝,因而下拜”

郭元振故意使坏,当时下着大雪,就在雪地里不断质问乌质勒,等到会谈结束郭元振才回二十里外的营地休息。乌质勒年纪大了,在雪地里站得太久,而且要不断的向郭元振跪拜,夜里竟然旧病复发暴死。

得知消息后,郭元振的身边将领担心突骑施人报复,就劝郭元振连夜逃走,郭元振坚持不走,在营地里睡大觉。郭元振也五十岁的人了,乌质勒冻了一天,他也冻了一天。而且,他们已经在突骑施势力范围之内,一来跑不了,二来跑了后果更严重。

第二天,郭元振穿着白衣去吊祭乌质勒,路上碰到乌质勒的儿子率军复仇。这又成了郭元振个人表演的时间,又是用自己的口才和表演天赋说服了乌质勒的儿子,反而觉得郭元振是个好人,继续归附唐王朝。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突骑施当时已经是西域最强大的异族势力,郭元振这个开头弄得不错,与突骑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突骑施内部出现矛盾,突骑施可汗和下属将领阙啜忠节争权,郭元振也是不偏不倚,让势力较弱争斗失败的阙啜忠节入长安为护卫,类似政治避难。

这个方法很是巧妙,不参与突骑施内部争斗,双方都不把郭元振当作敌人;同时又削弱了突骑施的力量,为下一步解决突骑施问题埋下伏笔。

可惜总是有猪队友,宗楚客第三次出现,接受了阙啜忠节的七百两金子,就派人让突骑施可汗放弃权力移交给阙啜忠节,并支持阙啜忠节引吐蕃兵联合攻打突骑施可汗。

这简直是疯了,突骑施这些羁縻势力虽然接受唐王朝的册封,但可不是像内地刺史一样绝对服从朝廷的命令,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尤其是部落内部的核心事务。

郭元振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给唐中宗上表,详细阐述了对西域各势力唐王朝应采取的态度。

首先分析西域的主要矛盾还是在吐蕃,他们对西域的渴望只是暂时被压制下去,不能忽视,更不能给吐蕃进入西域的机会和借口,“是以古之贤人,不望夷狄妄惠,非不欲其力,惧后求无厌,益生中国事也”

其次,郭元振认为当时突骑施已经兴起,唐王朝一贯采取的利用原西突厥王族控制西突厥故地的方法已经失效,“若兵力足取十姓,不必要须可汗子孙也”,还是要加强唐王朝在西域的实力,以彻底解决中亚问题。

可惜没有被采纳。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被激怒的突骑施大举入侵安西四镇,安西守军交战失败,安西副都护阵亡,并要求唐王朝斩宗楚客赔罪,“与汉本来无恶,只仇於阙啜,而宗尚书取阙啜金,枉拟破奴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次而来,奴等岂坐受死?又闻史献欲来,徒扰乱军州,恐未有宁日。乞大使商量处置。”(《全唐文》)

郭元振一边固守要地避免局面进一步恶化,并把整个事情缘由上奏唐中宗,为突骑施可汗辩解。

而恼羞成怒的宗楚客认为郭元振不服从命令,就要撤换郭元振,“诬元振有异图,召将罪之”,并准备出兵攻击突骑施可汗。

当时唐王朝的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北方的后突厥和东北的契丹、奚,如果西域实力足够的话,郭元振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宗楚客准备出兵西域,明显是错误决策,如果力量投入过大,北方防线可能出现问题;如果力量投入不足,一旦战败西域局面将彻底糜烂。

几个反复下来,唐中宗估计也意识到了不能让宗楚客等人在西域乱搞了,就转而支持郭元振,赦免了突骑施可汗入侵安西四镇的罪行,这次由于决策层问题引发的事件才得以平息。

郭元振在西域又是五年,唐睿宗继位后被调回长安。这几年除了刚才说的突骑施事件,西域基本上平安无事,西域各部落酋长听说郭元振离职的消息,用刀划脸“嫠面”,哭泣送别。离开西域要路过凉州,这是郭元振曾经战斗五年的地方,刚过玉门关,凉州百姓就前来迎接慰问。

是不是好官,老百姓最清楚。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政治就是血肉磨盘,郭元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郭元振回长安后先后在睿宗、玄宗时期两次任宰相和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初唐以来继李靖之后又一位文武兼资、出将入相的名臣,中间又曾镇守朔方,新筑定远城、复置丰安军,虽然仍然没打什么仗,却也是边境安宁。

之后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郭元振恪尽职守,只是带兵护卫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唐睿宗,事后因功升为代国公。但短短三个月后,郭元振在李隆基骊山军演过程因失仪险些被李隆基斩首,幸好刘幽求、张说等李隆基铁杆求情,才免于一死,被流放到新州(广东新兴)。虽然一个月后郭元振又被赦免,给了个小小的地方司马官位,但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按常理分析,地位刚刚稳定的李隆基不应该对这个级别的重臣下狠手。先天政变后唐睿宗明智的放弃了全部权利,不排除当时李隆基想连唐睿宗一起除去的可能性,而郭元振保护唐睿宗,反而彻底得罪了李隆基。

边关十余年郭元振也算是出生入死,但都毫发无损。反而回到长安,卷入了政治这个血肉磨盘,郭元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次大仗没打过的将军,却是唐朝名将之一

(河北封龙山,郭震曾在此讲学)

郭元振这位一次大仗都没打过的将军,后世评价很高,是唐王朝在西域政绩突出、“宣力中外者”的几个著名安西都护之一。

杜牧对郭元振评价最高,把他和姜子牙、王翦、诸葛亮等人并称,唐时得到杜牧这个评价的不过李靖、李绩、裴行俭及郭元振四人。“如此人者,当其一时,其所出计划,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樊川文集》)

郭元振有几个最大的长处:一是交朋友,年轻时候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大了之后为了国家利益交朋友,安抚异族效果显著;二是种田,走到哪里就屯田、筑城,设立了多处军镇,异族没有可乘之机;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对周边局势变化有清晰准确的判断,能提出应对周边异族势力的最佳对策,有战略眼光。

一个优秀的地方官员尤其是边境地方官员就应当如此,以诚待人、不折腾、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才能做到不战而安抚四夷。可惜李隆基没有重用郭元振,否则他至少还可以为大唐盛世再贡献一份力量。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