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古本《山海经图》中的一幅,上边画有蝮虫、怪鱼、怪蛇。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荒古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
对现实的某些不解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渴求,加之时代给予作者的想像力,成就了《山海经》灿烂的神话空间,也赋予了《山海经》千古奇书的美名。从大山的宽广厚重、大海的博大神秘,种种神奇与浪漫的传说,引领着我们穿梭时空,“透过关于天地、日月、山川”的记载,与其中蕴涵的精神“遥相往来,心领神会”。
这里的山,自然所钟,物华天宝。如靠近西海之上鹊山之首的招摇山,多桂,多金玉。山上生长着一种叫祝余的草,状如韭而青华,吃了它可以达到不饥。山上还生长着一种叫迷谷的木,状如谷而黑理,佩戴着它可以不迷路。山上还产一种状如禺而白耳,伏着行走像人一样奔跑的叫 的兽,吃了它可擅长奔跑。鹊山的另一支脉箕尾山的尾则如蹲在东海中一样,其上多沙石,水从此流出,向南流注于 水,山中多产白玉。从招摇山到箕尾山,共计九十座山,二千九百五十里。这里的海上仙山,有神奇的国度、奇异的人民与富饶的物产,也有信仰与崇拜。像无肠国、奢比国、大人国、君子国等均寄予了《山海经》对人性善恶的理解与认知,启示了日后的《镜花缘》在此基础上妙笔生花,批判人生与人性。身长而有羽毛的羽民的国度以及可永生的长生国的记载,则寄托了《山海经》时代的人们对飞翔天空的渴望,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诸如此类的幻想与追求,还蕴涵在诸如刑天舞干戚、精卫衔木填海、夸父逐日等神奇传说中。而这些传说则激发了屈原、陶渊明等人的热情。在“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 可待”、“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志。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的歌咏中,陶渊明尽现了《山海经》所蕴藏的意志与毅力,顽强与勇气。
这里还记载有帝王世系,各种发明。诸如黄帝的谱系以及发明琴瑟的晏龙、始播百谷的后稷、始作牛耕为“田祖”的叔均、始为巧 号“百巧”的义均,均详列其中。此外,如阴晴寒暑、日月时令,既是神话,也是一定的科学纪实。“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确定了日月星辰的位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则对昼夜、冬夏、风的成因进行了思考。“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有研究认为记载了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则被认为是记载了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而对地理的探测,也以神话的形式反映了出来。《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所有一切的记载,正如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所论:“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举凡天文地理、历史发展、物产风俗、科学技术、医学等,无不涉及。
此外,这部奇书,亦正如其所记载的光怪陆离的内容一样,其本身也颇费解。何人所作,主旨何在,千年来未有定说。至于成于何时,《四库全书总目》称:“观书中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余 、下隽宿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
《四库全书总目》的推论确实精到。周秦这个时期,确乎是诞生《山海经》的温床。这个时期从拥有孔子所推崇的周礼的泱泱周王朝,到周礼崩周乐坏,周王朝名存实亡,以致学术下移,学派纷呈,有九流十家之多。《山海经》复杂的海内海外见闻,其间的山川道里、动植方物、风土人情、人神世系等,均表现出当时的世间百象。
《山海经》是一部以古代地理为整体结构、记载了距今约八千年至四千年以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为主体的跨洲跨洋的综合性世界通史著作,集地理志、方物志(矿产、动植物)、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是中华上古经典巫傩史,又是上古百科全书。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上古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著作,它记述着远古以中华为本土为中心的远涉亚美非欧四洲五大洋的那个时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起源发展,记述中华先祖开拓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东北非、澳洲、美洲的无比艰辛的历程。
《山海经》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烟尘中佚亡不存了。但曾经存在过的山海经古图,以及与《山海经》同时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图画,开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山海经》记述了近百个古国,它们分别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或采集、或渔猎、或畜牧、或农耕,而以农业、畜牧业或农业兼畜牧业的古国占主导地位。
●《山海经》成书之迷。自古相传《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大禹是治服水土的一代圣王,伯益是当时的资源大臣。近代多数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其成书年代或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谓在秦汉之际,亦有相信其资料源于帝禹时代者。至于《山海经》的作者更是众说纷纭,或谓楚人,或谓中原人,或谓“海外人士”。其中“中原人士”之说观点,一说为周人,一说为齐人,一说为楚人;而“海外人士”则涉及古印度人、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等等。
《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遗憾的是他没有读懂《山海经》“怪物”的内涵为古社会之部落图腾而“不敢言也”。显然,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已有之;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当早就有之。<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留下了许多饶有趣味而又难解之谜;其中有三大千古文化之谜,它们分别是无价文化之宝周室图书档案典籍失踪之谜、大思想家《道德经》作者老子辞周退隐之谜、世界奇书《山海经》作者或编辑者之谜。这三大文化之谜是否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呢?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周王室庶长子王子朝占据王城(案:今洛阳)数年,周王室嫡次子王子丐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得到中原诸侯国的响应,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世袭贵族、王室成员,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聃(老子)亦可能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是极为珍贵的,它们应当包括商代、夏代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 此事被记录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等书中。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经《山海经》研究专家重构研究: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以至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王子朝将重要的周室典籍秘藏深山,同时将有关地理物产、民族分布的地理文献资料整理汇编成《山海经》一书,因此老子、屈子才可能读到《山海经》,这应当是《山海经》最早的版本。这就不难理解《庄子》里面的丰富想象力,应该得益于《山海经》的“荒诞”内容;周穆王因读《山海经》的地理文献资料才并萌生了考察西方的念头,并实施了考察计划;屈原《天问》等文章中才有大量与《山海经》相同的内容,如《卜居》里的“僳斯”即《北山经》里的“竦斯”(案:一种动物)。
重构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有如下情节:王子朝在携典籍奔楚的途中,接受老子的劝告,对外伪称不慎失火将典籍烧毁以绝人念,暗地里则化装成商旅将周室典籍秘藏在墨山和丹崖山的山洞中(在今河南西峡县境内)。而《皇览》记有王子朝之墓在南阳西鄂,当地晁姓氏人自称乃王子朝的后裔;此外,今日河南镇平县与内乡县之间有地名为晁陂,或者亦因住有王子朝后裔而得名。因此,王子朝秘藏周室典籍的地方也可能在上述地区。
据《左传·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05年,显然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老子也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遂辞职隐居直至终老。 又注意到《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这似可表明周敬王由于未能从王子朝手中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
《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故而拒绝了孔子的请求。应当承认,老子经历周王室内乱后,其观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老子之所以拒绝充当引荐人乃另有苦衷,其实他已经失去了这种资格,而且也不便公开活动,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隐去。
其实,《山海经》是《山海图》的文字说明,《山海图》曾被铸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踪《山海图》亦失传。此后,《山海图》或其部分内容可能被重新绘制在楚先王及其公卿的庙堂内及汉宫室的墙壁上。晋代学者郭璞、陶渊明曾见到山海经图,从其记述可知属于插图性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宋代画家舒雅先后绘有山海经图十卷,又均失传。宋代欧阳修在《读山海经图》诗说:“夏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空蒙大荒中,杳霭群山会。炎海积镐蒸,阴幽异明晦;奔趋各异种,倏忽俄万态。群论固殊禀,至理宁一概;骇者自云惊,生兮孰知怪。未能识造化,但尔披图绘;不有万物殊,岂知方舆大。”他仿佛沉浸在山川奇特景图之中。 清代学者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汪绂的《山海经存》各绘有数百幅插图,仅有怪兽人神形象,而无了山川环秀景。
●石破天惊——八千年前开始的世界地理调查和勘测。《山海经》记录了中华文明在近万年到前三千年左右开拓近三分之二的地球文明,近八千年就开始了世界地理的调查和勘测。
《山海经·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西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又《淮南鸿烈·地形训》:“禹乃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诗含神雾》:“天地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一千五百里,天地相去(案:地球直径)一亿五万里。”
这些记载,明确了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史:在中华上古时代,从距今约七八千年至距今四千年的禹帝时代,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伟大的地理勘察工程一直在进行,这也许就不难解释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西亚(包括两河流域)文明和美洲印弟安文明都有着共同的相似,特别是在图腾崇拜、天文历法方面。这些古人可能就是从中华本土带着神圣使命去勘察地球的“天文地理”部落。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着七千年前的古人制的澳大利亚拟人化陶头像,该头像象一个正在思考的老伯,故《山海经》中称澳大利亚为“伯虑国”。陕西省西北大学的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五千年前的古人制的南部非洲拟人化地图,即那个被称为“陶祖”,又称为“且形器”的有名小陶器。该陶器高五点九厘米,陶器的轮廓与现代绘制的南非地图轮廓完全吻合。因该地图《山海经》称非洲为“离·耳国”。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五千年前的刻着拟人化南美洲地图头像的陶瓶,瓶头刻着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头像,故《山海经》中称南美洲为“披发人”。城头山城市文化群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出土的泥塑动物中,出现的澳洲袋鼠和南极洲的企鹅栩栩如生,而在世界上的其它地区,知道澳洲和南极洲,还是近代的事,这也从一个史实应证了中华先祖的确在上古时代就已认识了澳洲和南极洲,可见这些上古史的真实可信。
古史学家韶华子研考:《东山经》之一部尚在中国本土,《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则在太平洋彼岸之美洲,距今六千年至五千年前夸父族人、少昊族人,颛顼族人等曾大规模迁徙美洲。夸父族集中记载于《西次三经》、(崇吾山)、《中次五经》(夸父山)、《大荒西经》(桃山、于土山)、《大荒北经》(大人国、大泽贝加尔湖、成都载天山、夸父世系、夸父蚩尤联军战黄帝、夸父逐日、槃木千里)、《海外北经》(夸父与日与逐走,博父国、寻木、龟踵国)、《海外东经》(大人国)。
这些记载,说明夸父在六千年前炎黄蚩尤败后,自太行山、华山败退河套阴山地区、贝加尔湖地区、库页岛、察加半岛、东北亚、北极区、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中美洲、南美洲。夏商周时的于夷、雩夷、夸夷、南北朝时的大汉国(见《梁书》),以及今日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美洲的查文人(chavin),都是夸父族人及其裔民。
细读经文,详其文义,可以看出,古中华人对北部与东部的情形了得很具体,叙述明确,而对南方和西方就较为模糊,不大清晰。这说明,古中华人对以黑龙江流域为重心的东北亚地区、北美洲以及东部沿海是熟悉的。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古中华人在最后一个冰河期至距今三千年间,主要是从陆路白令陆桥和北太平洋靠近大陆的岛屿迁徙到东北亚和美洲大陆的;二是必定又有人从美洲返回中华本土,不断向故上传递信息,才得以流传的。
《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中的黑齿国、凿齿国,就是墨西哥,墨西卡利,古代黑、墨同音同义。墨西就是墨齿,凿齿就是没(音末)齿,指拔除上下门齿,或再饰假牙(俗谓“獠牙”)又称缺齿、损齿,口含石球磨牙,是东夷鸟崇拜风俗。墨齿或黑齿是嚼食槟榔把牙齿染黑。这都是江苏大汶口居民的习俗,是中华夷、越、濮人习俗,其裔民台 湾高山族人和太平洋南岛语系的印度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中特别是中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保持这一古老风俗,明示其不忘祖训。
玛雅 (Msya)人中修或熙(Ⅺus)家族,就是少吴族族裔,他们是酣布时期美洲玛雅五大家族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记载:少昊氏有四裔叔:重、该、修、熙,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四叔是四个氏族,这世济穷 桑的四族是生活在东夷和东北夷居住区的少昊系族人。重就是颛 顼时代的天文官重黎氏中的重氏(甲骨文金文中“重”是观测天文的建木仪器),和黎氏合婚就在重下加“犁”,是羲和常羲的后裔。该是农神刑神虎神猪神,执钺。修熙就是蛇与龟缠绕(合婚)的玄武。修熙在东北亚,重在山东,蓐收(该)在西陲。这四族在中美洲重为句芒,该为水伯天吴和虎君子,修熙为雨师雨师妾。这在《山海经》里也都有相关记载。
由此看来,少昊人到美洲后,与中华本土 持着频繁的联系——“世济穷桑”——主要靠的是少吴氏四叔及其裔子。他们不但有来往,而且互相帮助,互相接济,而且“世不失 职”。因此才有《山海经》中关于美洲少昊羲和国、山川、风貌、矿产、习俗、祭祀等等的详实准确记载,消息是实地考察的实录。美洲少昊羲和国在中美洲墨西哥西部的加利福尼岛北端和墨西哥羲华华州(CHIHUAHlJA,译作“奇瓦瓦”,有洲、市、村,共17个地国地区,清末墨西哥给清政府的官方文书中译作“中华华”。<br>《海外经》与《大荒经》,所记内容差不多,而以《大荒经》更古老原始,《海外经》可能是据《大荒经》古本整理的,或者是于上古史事的两种不同的本子。
山经与海经、大荒经的区别是:《山经》侧重山川矿产、奇珍瑰宝;《海经》、《荒经》侧重国风异事、风土人情。《海内经》所载是以华夏族为体的中华人种的聚居区,是中华民族主体的生活区,也可看着是“王族”聚居区,所谓“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海内经》的本意大约是这个意思。《海外经》和《大荒经》,便是中华民族的分支的生活区,因远离民族主体的聚居地,故称海外,因同祖同源,故海内海外而称之,因这些地区大都荒无人烟,地广人稀,属于新开辟的地区,故以“大荒”称之。这些到美洲、东南亚澳洲、印度半岛、东北非西亚开拓建国的中华支族便成为“属族”,古称之为“方国”,所谓“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因此,不论山经、海内海外经、大荒经,所记述的均是古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括动的区域。
在边远地区可能有些土著人,经中也有记述,但在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面前,他们有些逐渐被同化丁,融合到中华民族里了。
从几大文明古国诞生时间、文明的内核看,大体在七到六千年间中华先祖一支从云贵高原南下进入中南半鸟进而东北非,一支从中亚越大漠进入西亚,这两线产生了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亚述等文明。去美洲的则通过白令陆桥和大陆架及海中岛屿迁徙;或在海水上涨回潮后,沿北太平洋 黑潮洋流和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洋流远渡重洋,产生了光辉灿烂的美洲印弟安文明。这些古文明都有一个根,就是上古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