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黄公望(1269年-1354年),
元朝著名画家,
本姓陆,名坚,汉族,
平江路常熟州人,
(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为义子,
(今浙江温州市)
因改姓名,字子久,
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
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
后皈依“全真教”,
在江浙一带卖卜,作《道藏》,
并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
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黄公望画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
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
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
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
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
气韵雄秀苍茫,
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
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
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
《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黄公望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被尊为“元四家”之首。
由于成名时已是全真道士,浪迹江湖,
所以即使是同时代的人,
也没有讲清他的籍贯和逝世时间、地点。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
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
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
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
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
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
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
丛树平林多用横点,
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
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这便是《富春山居图》。
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
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
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
“笔端变化鼓舞,
右军之《兰亭》也,
圣而神矣!”
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
得到启示,影响深远。
▲
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全卷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
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
乾隆在见到此本之前但已被烧成两段,
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
此图的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接下来看一下他的《天池石壁图》
《天池石壁图》画层峦叠嶂, 杂木长松,
构图繁复而笔法简洁,
烟云流润, 气势雄浑,
是黄公望自创的浅绛山水的代表作。
还有他的《水阁清幽图》,
此图景物以云气间隔,
可分为远近两部分。
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
溪流两岸,坡石层叠,
树木成林,葱郁茂盛。
山谷之间,云气弥漫,
其后远景中一主峰耸立,
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
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
此画笔法与黄公望其它典型作品有所不同,
除山石轮廓及屋树多以勾点法之外,
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
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
此画布景简洁凝练,意境开阔大方,
势态端庄浑穆,充满平淡天然之趣。
黄公望在元四家中年龄最长,
他比王蒙、倪瓒年长约31岁,
亮宝楼文博 | “元四家”之王蒙
亮宝楼文博 | “元四家”之倪瓒
比吴镇年长20岁。
亮宝楼文博 | “元四家”之吴镇
但并不是因为他在元四家中年龄最大而排名第一,
主要还是由于他画艺的出众,
得到了王蒙、倪瓒、吴镇及其他同代画家,
与后世画家由衷的敬重与佩服。
王蒙和倪瓒都曾经向黄公望请教过画艺,
黄公望也曾经一一回答、悉心指导。
在黄公望84岁时,至吴兴访王蒙,
时王蒙为郡曹刘彦敬作《竹趣图》始毕,
王蒙求黄公望教正,
黄公望以为可添一远山和樵径,
王蒙听从了他的建议,
顿觉画面深峻,天趣迥殊。
王蒙曾将此事题在《黄王合作小幅》上。
王蒙极其欣赏黄公望作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在后世,
黄公望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学的影响,
他的晚年名作《富春山居图》,
在后世流传中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浙江省博物院收藏,
一部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2010年3月14日,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
讲述《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希望分藏在浙江省博物院,
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画的两个部分,
能合成一幅画,借以表达国家统一的愿望。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
影响巨大。
这种影响的原因不仅仅是美学影响,
更是两岸共同的文化精神与使命,
是黄公望文人画美学在当代的政治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