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昨天金沐易經和大家捋清了寒食、清明、清明节的概念,今天再聊一聊这几个节日的习俗禁忌,比如民间有些地方还有清明前一天不上坟的风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仔细看完下面的内容,您就明白了。
一、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我们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2644年前的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根据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这时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二、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到清明节日的演变
寒食节日与清明节日的由来:寒食、清明扫墓的传说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致清明复清明。
上文书说过,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
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晋文公还昭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日,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此时,清明也像寒食节一样有了祭奠活动,清明节这天便有了节日的成分。
三、刘邦清明祭祖坟前压纸的传说
大约1769年前,秦末,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几经大战后,取得天下。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
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
当回到家乡后,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部下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在墓碑上看到他父母的名字。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
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自刘邦以后,清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
寒食节主要祭祀介子推及其母亲,刘邦祭祀的是自己的父母,且祭祀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民间的百姓,多与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
渐渐的将寒食节扫墓与清明扫墓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扫墓即清明节日逐渐代替了寒食节。现在民间大多数把清明节与寒食节认为是同一天,且有清明前一天不上坟的风俗。
四、节假日的变迁
唐朝时期,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于是唐玄宗颁布政令,规定了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后来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7年12月7日,国家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改为三天。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此时,清明节日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春分后十五天,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由此可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来。
五、清明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清明节与寒食节混在一起,吃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及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荡秋千、蹴鞠、踏青、戴柳(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戴柳有辟邪功用。)、射柳、斗鸡、蚕花会、植树、放风筝等等。
六、清明节,也是寒食节,拥有花样繁多的寒食食品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再加上介子推母子感天悲地凄美的故事,因此,这天吃冷食。
现在,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菏泽、即墨吃鸡蛋(记得,小时候把鸡蛋染红了与小伙伴们碰鸡蛋,看谁的硬)和米饭、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还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有的人家爱吃桃花粥。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七、清明扫墓禁忌
一般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祭风俗流传下来一些扫墓禁忌。
包括:孕妇避免扫墓、不可在墓地照相、忌穿大红大紫、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发不遮额、忌买鞋、忌嬉骂,非议先人等。
另外,还要把握好扫墓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最好,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祭活动,因为此时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或身体弱的人,在阴气重的傍晚祭祀,可能会有所影响。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有人认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头一天)这天不宜扫墓,大概是这一天都在祭祀介子推的缘故吧。
八、清明节诗篇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我是《易经》文化爱好者,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Nielsen大数据分析师,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有关《易经》民俗故事和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