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文|飞鱼说史
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韩非子·问田》
战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众说纷纭。
那是一个战乱迭起的年代,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靠着自己的智慧推动着整个时代的发展,我一直不曾确定,究竟是时势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亦或者是相互成全。
说起战国,秦国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秦国的逐步强大乃至最后一统,是这段鲜活历史的主线任务。
而山东六国的存在感,也只是充当着类似游戏中副本的角色。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而又采用司马错的建议吞并巴蜀之地,扩大疆域,这导致秦国综合国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彻底打破了战国七雄相持均衡的态势。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山东六国面对强大的秦国,不思如何变法强国亦或者团结一心合纵抗秦,面对秦国的进攻,总是一味的主动求和割让土地以求暂时自保,但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胃口却无限,所以六国灭亡亦在情理之中。
说起六国的灭亡,我们就不能不说韩国,因为它夺得了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桂冠”。
而说起韩国,必须要说一位名流千古的大家——韩非子,我们本篇不说韩非的生,而是说他的死。
李斯毒死了师弟?其实未必,关于韩非死亡的3种记载只有一种靠谱。
韩非子死亡之谜:其实不是李斯毒死了他,而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这件事我们慢慢说。
《史记》:韩非被李斯毒死说。
韩非和李斯在太史公的记载下,宛如庞涓和孙膑这对师兄弟一样,本该相扶相持的师兄弟,却只能自相残杀,韩非和李斯皆出于荀子门下,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李斯却没有韩非才能出众。
李斯学成之后,投奔了秦国,受到秦王政的重用,而韩非却在韩国郁郁不得志,虽为贵族子弟,但自己给韩王的上书却不受重视,更别说自己的治国理念能被韩王采纳了。
人在仕途不得志,那么会在其它地方显露才能,韩非就是如此,他极为擅长著书,并且他的治国思想和秦王嬴政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是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这也就是后来封建制度的雏形。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为了自保,就以韩非为使臣入秦,力图保韩,但计划失败,并且李斯一直对这个师弟的才能比较忌惮,害怕韩非会抢了自己的饭碗,于是向秦王政进谏谗言,让韩非入狱,紧接着逼迫韩非服毒身亡(《史记》记载: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战国策》:韩非被秦王政诛杀说。
导致韩非死亡还有另外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姚贾,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被提及,那么此人究竟做了什么能和韩非的死牵连上呢?
《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山东诸侯策划着联合进攻秦国,秦王政非常担忧,就召集手下谋臣询问对策,但却无人能回答出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姚贾站了出来,说能拆散山东诸侯的合纵。
秦王大喜,于是给了姚贾很多金钱,姚贾不负秦王,果真用金钱化解了山东诸侯的同盟,这时候韩非就对秦王说,姚贾此人及其不可信,拿着秦国的钱办私事,并且这个人人品也有问题,让秦王不要轻信他。
秦王就招来姚贾询问是不是有这一回事,没想到姚贾大大方方的承认了,并且引经据典让秦王政心服口服,然后秦王政就继续重用姚贾,而把韩非给杀死了(《战国策》中记载: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韩非子》:韩非向死而行说。
《韩非子·问田》中记载了韩非和堂溪公的一段对话,其中堂溪公对韩非提出了如何保全自己的建议,但是韩非却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而不惜自己的生命。
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其实已经表明了韩非早已有了向死而行的决心,也就是说,韩非在那个乱世,知道自己的存韩,终究无法阻挡秦国的利剑,早已准备好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韩非子》中记载: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
飞鱼说:
李斯逼迫韩非自杀,其实并不具备成立的条件,因为当时《秦律》非常严苛,李斯想要瞒着秦王政毒杀韩非,这是很冒风险的一件事,毕竟秦王政可是韩非的超级大粉丝(韩非的君主专制思想,嬴政十分推崇),假如李斯敢这样做,除非自己也不想活了。
并且这种说法后续还提到秦王政后悔了,想要赦免韩非,但是韩非已经死了,后来就再无下文,自己的偶像死在了监狱,按照秦王政的性子,一定会追查毒药的来源,从而李斯还会被牵扯其中,而另外一种秦王政诛杀说更不成立了,因为姚贾的一番言论,就诛杀韩非,这也太过儿戏了一点。
综上所述,李斯毒死了师弟?其实未必,关于韩非死亡的3种记载只有一种靠谱,那就是最后一种韩非早已有了必死之心,不是李斯毒死了他,而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
韩非因为一味的想要存韩得罪了李斯,而又因为说姚贾坏话而得罪了姚贾,这两人就联合起来上书秦王政,诉说韩非终不能为秦所用的观点,于是秦王政就下令把韩非给关进了监牢,但并没有想要他的命,此时韩非已知晓自己无力救韩国,心灰意冷,于是用自己带来的毒药,服毒身亡了,这是综合韩非三种死亡记载最合理的解释。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韩非子》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