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诗词中富含的意境,哲理和禅机.诗词中蕴涵相思缠绵、爱恨别离、情愁幽怨、光风霁月、烟水云山......一首诗词就是一场风花雪月.但个中的意境、哲理和禅机又有几个能参透呢?
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题西林壁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由于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的偏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其实,这两句所说的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作者将这个道理融入到观庐山的体会中,显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游山西村
宋代: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漫步在山间,见重峦叠嶂,连绵不绝;溪水溅溅,汩汩而流;山径蜿蜒,伸向远方。如此美景,让人陶醉,但“山重水复”,作者似乎找不到出路了,正当他迷惘之际,突然看见枝叶繁茂的柳树、鲜妍明媚的花儿,穿行过去便隐约望见几间农家茅舍,原来又见一村。作者既写了山西村山水环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也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还体现了人生发展的某种规律性,钱钟书评曰“题无剩义”。当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迷途,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被广泛使用。所谓”源头活水“是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每次读书总有新领悟,就像有源头活水来,其乐无穷,激励人们要博学知书,精深学问。我们在学校读书,老师、书本就是我们的源头。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书,让我们的思维一天比一天活跃。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放言五首·其五
唐代: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代: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这两句则似乎是由前两句所写的眼前情事,转入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事实上天边的明月与楼外的东风,原属无情之物,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就有情之人看来,则明月东风遂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所以说这两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是一种激情在燃烧;情,是一种享受,如是一杯醇酿,一饮会醉,可遇而不可求。只要做到心意相通,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给彼此一个自己的空间,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感情,才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人的一生很短暂,谁不渴望与爱人长相厮守?长久的分别既是绵长的思念,也是痛苦的考验。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生一世实在是苦,有多少恋人敢在离別时承诺?有些感情,纵使是朝朝暮暮,都会有背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