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英雄文武双全,武可上马征天下,文能提笔安社稷。今天我们要说的黄巢就是这样一位能诗能武的“英雄”。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黄巢一生虽然仅三首诗,但是就有两首流传至今。说来黄巢也算神童了,5岁能诗,而且一出口就是大手笔——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题菊花》
唐末·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也有说法说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但不管作于何时,这首诗融合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运用比兴手法,体现出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这一点,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200多年后,宋江在浔阳楼,借用黄巢典故,化用此诗句型提了一首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成为《水浒传》最经典的诗作之一。
《不第后赋菊》
唐末·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题像》
唐末·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这首《自题像》与两首菊花诗相比,名气就小得多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
关于黄巢的死因一直有诸多说法,有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也有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
如果这首诗为黄巢本人所书,他应该没有战死,而是后来削发为僧了。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
“天津桥上无人识”一句,生动地描述出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