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美文欣赏 > 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南京秦淮灯影)

作者:我们爱历史团队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嵚。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洪武朝时期(公元1368年-1399年),今人的印象多是屠戮功臣,北征蒙古,金戈铁马,权谋厚黑,却有一件不容回避的史实,在历史长河里素来被忽略了。

这个史实,是一组数字——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天下土田八百五十七万七千六百二十三顷,户一千零六十五万两千八百零四家,人口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国家岁入米麦合计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石,官仓储粮七千一百八十万石,不计民间百姓储量,亦可供全国官民支用三年。全国棉花总产量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果木种植总量十亿株。全国各府县共开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疏通河道四千一百六十二处,修筑堤岸五千零四十八处。《明史.食货志》如此评价这一时期:宇内富庶,赋人盈羡,府县仓储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把眼光转向中国封建社会前朝后世,纵向对比:三百年后的清朝“康雍乾盛世”,耕地总数最高未超过六百万顷。前代被称为“富宋”的北宋王朝,最高人口数字不过4500万。大诗人杜甫无比追忆的“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唐时代,国家粮税总收入不过此时的三分之一……再横向对比同时代的世界:根据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记录,14世纪欧洲人口的最高水平,仅为此时中国的四分之一。西欧列国的政府农业税总和,为此时中国的三十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字,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国富民强。可以用这个词形容的时代,是盛世:洪武盛世。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说洪武盛世,论权谋,解厚黑,总不计国计民生来得近,不妨细解下,如此骄人的“GDP”成就,究竟是如何缔造。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在一部剧作中如此形容盛世:“盛世是一座瑰丽的宫殿,伟大的君王在顶端指引我们,沉默的柱石,托起他的高高在上。”

说起洪武盛世这座“瑰丽的宫殿”,自然首推朱元璋,众所周知的是他开国后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官田税五升三合,民田税三升三合,为中国历代田赋之最低。(江南地区除外)奖励垦荒,无主荒地一经耕种即为田主所有,新垦田地免徭役三年。厉行节俭,禁铺张奢华……

还有今天已鲜为人知的他的“宏观调控”:一是大规模移民屯垦,数次迁移南方无地农民及势家豪门往山东,山西,辽东等省垦荒定居,既解决北方劳动力不足问题,又打击“江南豪强”。出台政策鼓励“多种经营”,规定有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民,必须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否则增收税赋。十亩以上加倍,每百户农户必须种枣树200株,违者充军,政府选派大量“技术员”下乡,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花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商业方面也不放松,全国厉行海禁,“片板不得入海”,禁止私贩盐,食盐,外贸等高收入行业一律“国营”。当然也没忘了适当照顾,工商业减免税收,仅为三十税一,是元朝的一半不到,全国官民登记入籍,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类,严禁人口随意流动,制《黄册》《鱼鳞图册》,登记全国土地户口……

廉政工作也不放松,以“农绩”为考核官员的第一标准,严查贪官污吏,甚至屡次以“惩贪”为名兴起大狱,地方官要带头种田,名为“责任田”……

处心积虑,费尽心机,一个延续整个大明王朝的经济体系建立起来,这是一个高度集中专制,权责分明,律令严苛,法网严密,层次分明,壁垒森严的封建农业国经济体系。以后世的眼光看,或许死板僵化,却再当时元末明初百业凋敝的大背景下,迸发出无比的生命力。骄人的经济成就,便是结晶。

而在这骄人的成就下,却无数史家着墨不多,却功勋卓著的人物---洪武时代的能臣们。他们以默默无闻的行动,缜密无漏的心思,呕心沥血的劳苦,似沉默的柱石,托起“洪武盛世”的金碧辉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人。 而说这三个人是“无名英雄”,是因为在群英荟萃的洪武朝,他们的身份,职业,关注程度,较之诸多功臣名宿,实在只能算是籍籍无名的“小角色”,却担负起治理天下的大责任,不够“高光”,却足够“举足轻重”。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第一个人,便是我们上一章中曾略带提及的,大明朝首任户部尚书――杨思义。

在堪称二十四史中编修最为完整齐全的《明史》中,杨思义只有数百字的简短几笔,且就在这寥寥几笔中,生卒年不祥,籍贯不详,字号不详,实在是惜墨如金,但惜墨如金背后,是他金子一般的贡献。如果说洪武朝时代大明王朝建立的经济体系,来自朱元璋铁腕的手段,那么身为大明朝开国首任户部尚书的杨思义,就是这个经济体系的设计者。

杨思义是个“贰臣”,原为元朝中书省平章行走,虽“贤名”在外,在元朝廷却常年得不到重用,直到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51年),奉命出使朱元璋处,急需人才的朱元璋从刘基口中得知杨思义乃“元廷大贤”,欣喜非常,杨思义一到即热情招待,继而“策反”成功。从此,行将覆灭的元王朝少了一个跑腿的“小秘书”,孕育而生的大明朝,多了一个14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刘基的眼光没有错,归附朱元璋的杨思义果然“大贤”,身为儒生,却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精,先是辅助徐达常遇春等人革新装备,改良“火龙枪”,成为明军初期骑兵的主战火器,后又协助刘伯温修订《大统历》,后成为大明开国后的通用历法,闲暇之余顺便研究数学问题,改良朱元璋军中计算账目用的算盘,更创“珠算新决”,很快推广使用,果然效率加倍。在朱元璋草创时代的各位栋梁里,这位身负“大贤”之名的“贰臣”,果然是位放到哪都闪光的“好钢”。

“好钢”自然要用在刀刃上,不久后杨思义被任命为朱元璋麾下的司农卿,开始主管明军征战天下的后勤工作,屯田,生产,税收,收支计算和分配,样样做得有条不紊,大明开国后,更摇身一变,成为“户部尚书”。这一任户部尚书,堪称历任大明尚书里,最“难做”的一位。

难做,是因为从洪武元年至洪武五年,明军正南北出击,向北攻克元大都,进而乘胜追击,追缴漠南以及大西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向北则南进湖南,广东,四川,广西一带,扫荡南方割据势力,力图南北一统,这是必须打的仗,可但凡战争都免不了开支巨大,彼时的明王朝,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疲敝,正是休养生息,人心思治之时,既不能摊派加税,用来满足前线的钱粮用度,身为户部尚书,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杨思义有办法,不加税,就推广屯田,与民休息,大力鼓励垦荒,尽量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增加财源,前线用度庞大,就发挥“数学特长”,精打细算,尤其是北方战事,不顾前线将领反对,几乎缩减各类开支达一半,更不辞劳苦,将各类开支的用法详细开列清单,交前线诸将执行。实在吃紧的情况,则减少宫室修建开支,“拆东墙补西墙”缓解燃煤之急,苦心终于没有白费,至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徐达,李文忠的北路军北逐蒙古,在定西和上都会战里接连消灭元朝的有生力量,虽有岭北之败,却暂时解除了元朝残余势力对大明边境的威胁,南征军也捷报频传,攻克福建,广东诸省,平灭四川明玉珍的割据政权,尤其堪称奇迹的是,这几年间,明朝国内生产恢复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百姓未增加负担,国家财政收入年年增长,既不过分劳苦百姓,又保证前线供应,完成一统江山的伟业。奇迹的背后,是杨思义呕心沥血的劳动。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战争结束了,而属于杨思义的舞台却刚刚开始,自担任户部尚书以来,始终兢兢业业,事事以安民为先。其建议的多项政策,都切中了大明朝经济建设的脉搏。各省水旱灾频繁,杨思义建议国家设“预备仓”,以备水旱灾害赈济之用,此举沿用整个明清两朝,惠泽无数苍生。天下屯垦大兴,杨思义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桑麻种植,不几年国家桑麻产业大兴,更带动丝绸纺织等手工业的发展。朱元璋为防备元朝残余势力入侵,在北方设“九边”军事重镇,但九边初设,边关钱粮匮乏,国家用度却捉襟见肘,杨思义提议设“开中法”,即在维持国家经营食盐贸易的前提下,允许商人以向“九边”送粮的方式换取盐引,获得贩卖食盐的特权,此法一出,全国商人纷纷响应,争相在九边购地屯垦,招募流民耕种,以向九边输粮换盐。结果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九边”从此钱粮充足,边防大振,商人们换取盐务,获利颇丰,山东,陕西,山西,河北,辽东等饱受战火荼毒的边关地区,因商人竞相屯垦,重现阡陌纵横,经济繁荣之相。深远的影响甚至绵延到百年后,在“开中法”中获利颇丰的商人们,渐形成了两个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商人集团----晋商集团和徽商集团。

身负大才的杨思义,却从不因之恃才傲物,刘基的《诚意伯文集》里称他“宽宏容达”,特别是与朱元璋的相处中,杨思义性格宽厚,说话讲究分寸,即使是与朱元璋相左的意见,也能有罪合理的说话方式获得朱元璋认同,性情猜忌的朱元璋,对这位“大贤”始终器重有加,这不仅仅因为他会“做人”,更因为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知道,这位思维缜密,眼光卓越的的户部尚书,从来都是位“急农民之所急”的干才。《明史》上的评价虽简略,却客观:虽本帝意,而经画详密,时称其能。

不久之后,北方屯垦迅速发展,然而陕西一带劳动力匮乏,杨思义主动请缨去陕西,落实朱元璋的移民实边的国策。不久后担任陕西参知政事(陕西省省长),在任期间呕心沥血,安抚移民,发展生产,令陕西在短期内经济勃兴,移民们安居乐业。做完这一切后,这位洪武朝时期最杰出的经济家积劳成疾,溘然长逝。

这位思维缜密,谋划周详,眼光卓越的能臣,以其宽厚的人品,精细入微的行政方式,撑起了洪武朝经济恢复的大局,论“无名英雄”,他可称翘楚。

以杨思义为户部尚书的大明王朝,经济恢复有条不紊的进行,但仅有善于谋划的杨思义显然不够,古人云“治国之道,柔猛相和”,“宽宏容达”的杨思义显然属于“柔”的一面,但是再精细的谋划,也同样需要严格的律令“保驾护航”,因此,有了第二位“无名英雄”,监察御史韩宜可。

汇聚明朝宦海英杰的《明史》里,诸多“直臣”皆被大书特书,流芳百世,而其中着墨最少的韩宜可,却堪称他们中间的“祖师爷”。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与杨思义类似的是,他险些成为“贰臣”,元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焦头烂额的元王朝张榜求贤,壮志满怀的韩宜可欣然前往,应征监察御史一职,却终因身份低微无门路而失败。之后闲住于家,洪武元年(1368年),在刘基的推荐下,先任山阴教谕,兢兢业业数年,终引起朱元璋的注意,等来了那个迟到多年的任命---监察御史。

朱元璋时代的监察御史一职,和元朝时大不相同,朱元璋改革言官机构,全国设十三道,共110名监察御史,官职为正七品,任务是“代天子巡狩”,又称巡按御史,以纠劾官吏不法行为为要务。官职低却权位重。而履任的韩宜可也用行动证明,他仿佛天生就是为监察御史一职而生的。

在洪武年间,韩宜可是个人见人怕的人物,特别是有不法劣迹的权贵,几乎对其又恨又怕,他的特点就是钢直,不畏权贵,甚至敢撸朱元璋的“虎须”。洪武初期李善长退休,胡惟庸继任中书省左丞相,堪称万人之上,连刘基也被其排挤害死,正是权势滔天时,旁人敢怒不敢言,唯独韩宜可不惧,某日胡惟庸伙同朋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方觐见朱元璋,正亲热谈笑间,韩宜可突然闯入,当面弹劾胡惟庸等人“大奸似忠“,恳请朱元璋“杀胡惟庸以谢天下”,说话“不分场合”,又对准皇帝的宠臣,自然惹得朱元璋龙颜大怒,当场骂道: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即可命锦衣卫捉拿入狱,然而受尽酷刑的韩宜可毫不屈服,始终大骂胡惟庸不止,消息传到朱元璋处,冷静下来的朱元璋终为之动容,下令将其释放。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后来胡惟庸果然事败,株连无数大臣,韩宜可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韩宜可再接再厉,成日纠劾重臣,被其弹劾过的名单上,是一连串大明朝开国的功勋人物:傅有德,王弼,陆忠亨,廖永忠,蓝玉……。却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排陷大臣”,每次弹劾都条理分明,掌握真凭实据。也曾有权贵嫉恨,比如蓝玉就曾方言说要让韩宜可“好看”,韩宜可闻言大笑,每夜睡觉下令全家大门打开,酣然入眠,消息传到蓝玉处,这位一生杀人无数的跋扈将军也不得不敬而远之。

而以恶对恶的韩宜可还有让“权贵”们难以想象的一面——宽容。但凡大案,他总力主反复核查,避免株连无辜,任陕西按察司期间,曾上书朱元璋,对因罪发配凤阳的官员们进行重新核查,解救不少无辜者。震撼明朝官场的“胡蓝案”“空印案”,韩宜可周旋期间,竭力解救无辜官民,却反倒连累自己被牵连进去。后来朱元璋亲自核查,将其开释。为官也廉洁的很,曾有人告发韩宜可贪污,朱元璋也怀疑,特意微服私访至韩宜可家,只见韩家破屋烂瓦,一家老小衣服补丁摞补丁,朱元璋还是怀疑:莫不是钱都偷偷攒起来了。韩宜可坦荡,当着朱元璋面将全家钱箱倒空,自嘲说“我从无攒钱,也无钱可攒”。

但在朱元璋眼里,韩宜可有时候是不识时务的,比如有一次,朱元璋欲将犯罪大臣的家属赐给臣僚,别人都叩谢“皇恩浩荡”,唯独韩宜可坚决反对,并力陈查案不该“祸及妻女”,此种做法更“有背天理人伦”。朱元璋接受了韩宜可意见,作为褒奖,将韩宜可提升为山西布政使(山西省长),而韩宜可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朱元璋儿子---晋王的不法行为,这次有“撸了虎须”,被朱元璋贬官到云南清棉做知县,到任后安抚地方,体恤当地少数民族,兴修水利---好人,到哪里都是好人。

朱元璋过世后,洪武三十一年,即位的建文帝下诏,提升韩宜可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这是韩宜可一生里得到的最高职务。赴任途中,终因长年劳顿,行至杭州时病逝。《明史》载,是夜,流星陨落,跑马嘶鸣,时人闻之皆说“宜可当之”。

尽管史料的说法有神话的色彩,却不容否认一点,这位一生让朱元璋又爱又厌,用之嫌烦,弃之又不忍的直臣,是整个洪武一朝,政绩最为惊天动地的“铁面御史”,洪武一朝吏治之清明,为整个明王朝之最,以韩宜可为代表的直臣们居功甚多,他的价值,恰如朱元璋对他的一句评语:清廉股肱之臣。

“猛”的韩宜可,“柔”的杨思义,是大明王朝定国安邦的两位重要人物,但说到底,两人都为中央人物,国家政策若要顺利实施,更少不得地方官的落实,这其中的杰出人物,就是第三个人---费震。与上两位相比,他更是个“猛柔相和”的人物。

与杨思义相同,费震在明史中的记录同样简略,字号不可考,生卒年不可考,唯独籍贯列了出来---江西鄱阳人。而与杨思义相比,这位同样儒生出身的能臣在前元时代更加籍籍无名,既未考取过任何功名,更未担任过任何要职,直到洪武元年,才在旁人的荐举下入朝为官,得到的第一个职务,是江西吉水知州。

看似“起点”要高于韩宜可,却是一个不比御史难当的“苦差事”,此时的吉水几经战乱,乡民大量逃亡,在册的人口,仅为元朝时期的四分之一,在册的土地,荒芜更达四分之三。恢复民力,发展生产,却又谈何容易。

但费震迎难而上了,土地荒芜,就出台告示,广招流民耕种,人丁逃亡,就下乡走访,挨家挨户劝说,更派衙差四处寻访,招纳外逃乡民回乡。春耕钱粮捉襟见肘,更是把上面拨付的修缮衙门的钱尽数拿出,发给乡民做安家之用。更颁布严令,严查玩忽职守的官吏,到任仅三个月,就参劾罢免渎职官吏七名,更规定辖区各地府衙衙差要定期轮班,下乡给孤寡乡民们做义工。历经三年,吉水地区终于经济恢复,生产发展,到其任期满时,不但吉水当地土地全部复耕,产量更远超前元时的水平。

卓越的政绩自然传到了中央,恰好陕西汉中发生变乱,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朱元璋大笔一挥,升费震为汉中参政。可到任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更苦的差事。汉中当地,多年来一直是明元战争的主战场,屡遭兵祸下,民生遭重创,赤地千里白骨累累,这些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盗匪”横行,且画地为牢,时常打家劫舍骚扰地方,甚至劫掠官仓,抢夺官粮,直闹得怨声载道。明王朝曾派几任酷吏署理此地,更屡派大军围剿,却终是劳而无功。而这次的担子,落在了费震身上。

没有“悍将”的骁勇,没有“酷吏”的狠辣,费震迎难而上了,到任后安抚地方,安葬战乱中死难的百姓,拨专银抚恤死者家属,走家串户访问,请旨朝廷减免赋税,暂时安定了民心,可“盗匪”问题终要解决,不久后盗匪果然大起,肆虐州府不说,更大肆劫掠官粮,但费震不慌,一不调兵镇压二不撒网搜捕,相反却贴出安民告示,允许民众从官仓借粮,秋收后按数目归还,不加官息,消息传出后,让同僚们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昔日气焰嚣张的“盗匪”们,而今成群结队主动缴械投降,费震则既往不咎,反拨划土地妥善安置,不几年,杀气腾腾的盗匪尽成务农守法的“良民”,肆虐汉中多年的“盗匪之患”,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的解决了。同僚问原因,费震解释:当地盗匪只劫粮不劫财,可见尽是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只能宽柔安抚,方得安民之效。小人物,大事业:朱元璋建立洪武盛世的三个无名英雄

但“宽柔”的费震,对待贪官污吏的“猛”却不亚于韩宜可。治理汉中时,治下一官吏违法,其背景恰是对费震有保举之恩的李善长,费震则不徇私情,终令其遭到严惩。铁面无私的结果当然就是“恩公”李善长的报复。不久后,中书省右丞杨宪犯罪被诛,本与杨宪无瓜葛的费震却莫名其妙的成为“杨宪一党”,幸好朱元璋以其之前的善政,终允许他出钱赎罪,而后,他继续着自己洪武朝“最佳地方官”的生涯,山东闹水灾,湖广闹旱灾,广西闹民乱,都是他“受命于危难之际”,结果,也都将这些大明朝最穷最苦的“不毛之地”,治理成欣欣向荣的乐土。

洪武十一年,久历地方的费震终于被调回京城,出任户部尚书,主持了洪武朝定制官吏俸禄的工作,而后胡惟庸案大发,株连官员无数,其中包括某位曾得李善长授意诬陷他的“仇敌”。费震则不计前嫌,倾力营救,终使这位“仇敌”从宽发落,之后湖广水灾,他受命出任参知政事,在完成了安抚地方,恢复生产后,终因年老请求退休,最终善终于鄱阳老家。朱元璋时代屡兴大狱,时常株连官员无数,沉浮其间的费震却终能全身而退,不易。

而纵观他一生的执政履历,却可得出四个字—以德服人。做知州,以德服百姓,做参政,以德服盗匪,做尚书,以德服仇敌。宦海一生,几乎都是善良的对待了身边每一个人。在大案频生,杀戮频频的朱元璋时代,甚至在整个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黑白交织的官场上,这样的人物,诚为异类。

相关阅读

  • 那些与猴“沾亲带故”的奇特植物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天师栗,猴头菇文/周红2016年,适逢农历丙申年,按传统的十二生肖计年法,俗称猴年。猴年说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趣事。其实,除了动物王国中的猴子们,在植物王国的大干世界
  • 大明王朝1566人物品析 严嵩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明朝严嵩,今天我们聊聊本剧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严嵩他在民间家喻户晓,最为有名的是民间故事【海瑞斗严嵩】;初看时,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儿子的无奈老父亲,儿子闯出
  • 正月十七“芒哥节”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正月十七,2月13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苗族青年戴着面具、披着芒草,扮成 “芒哥”跳舞。 当日是农历正月十七,也是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传统的“芒哥节”
  • 天竺黄有定惊安神之妙

  • 成语词句网佳句赏析
  • 天竺黄的功效与作用,天竺黄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这在《开宝本草》中都有记载的,天竺黄又叫“竹膏”,具有清热豁痰,清心定惊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惊风,抽搐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