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在中国历史上,废皇帝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行尹霍之事”。而所谓的“尹霍之事”中的尹指的是商朝贤相伊尹,霍指的是一代名将霍去病的异母弟,汉昭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而之所以把这两位放在一起,那是因为这两位大神都干过以臣废君这种惊天骇地的大事。
不过,这两位大神虽然废过天子,但是后人还是对他们景仰不已,认为他们是贤相忠臣,伊尹自不必多说,常常被后人跟姜太公相提并论。而霍光也不逞多让,《汉书·霍光传》对其评价曰: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可是,这位辅幼帝、废天子的霍光真的像汉书中说的那样,是个为国为民的大忠臣吗?
汉昭帝继位的背后
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遗诏封光为博陆侯。——班固《汉书·霍光传》
以上文字就是史书中汉武帝托孤的记载。粗看下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这篇专门记载霍光事迹的列传中,还记载了下面一则故事:
时卫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扬语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遗诏封三子事!群儿自相贵耳。”光闻之,切让王莽,莽鸩杀忽。——班固《汉书·霍光传》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当时担任卫尉的王莽(此王莽不是后来篡国的王莽,两人同名同姓而已)的儿子王忽,突然给别人说,汉武帝驾崩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服侍,根本就没有托孤这回事,这事是这三个人相互捏造以图富贵。于是这位胡乱说活的王忽,在霍光的特别关照下,被自己的父亲王莽毒死了。
王忽虽然死了,但是千年后的我们应该相信他的话吗,他的死是霍光杀人灭口吗?个人认为,这位突然说疯话的王忽,说的有可能是真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一是汉武帝托孤的四个人,在托孤之前没有显现出什么过人的政治才能,当时的霍光只不过是因为霍去病的原因,从而得以随侍汉武帝左右;金日磾是个投降的匈奴王子,而且跟汉朝有杀父之仇(其父因不肯投降汉朝而被杀);上官桀就是个弼马温,专门养马的;桑弘羊只是个理财专家而已。
二是霍光和上官桀是儿女亲家,金日磾作为一个外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桑弘羊明显就是凑数的。而一生追求专权,将所有大臣玩弄于鼓掌的汉武帝,会将所有权力全部交给霍光和上官桀,这样明显是政治利益集团,而不设置任何的人来分权?我想作为极度专权的汉武帝,他不会想看到他的儿子汉昭帝,一生被霍光压制的场景的!这点可以通过汉武帝对待李广利和刘屈氂的事例来佐证,这对苦命的亲家准备扶持昌邑王刘髆当太子,结果因此一个被汉武帝给腰斩了,一个被逼投降匈奴,最终死于匈奴之手。
三是这次托孤大臣中,作为政府的首脑人物丞相,竟然没有出场机会。而桑弘羊却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也就是副丞相。也就是说,这场所谓的托孤,作为除了皇帝外,国家的第二号人物丞相,对此次托孤毫不知情。这说明汉武帝不信任丞相,那既然信不过丞相,又为何不直接罢免丞相,任命四人中的一人任丞相,偏偏任命了一个副丞相,而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在汉昭帝时期,还是继续担任他的丞相职位,值得说明的是,也就是从这次托孤后,群臣之首的丞相,沦落为给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打下手的地步。
四次就是上面提到的卫尉王莽了,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桀等因谋共杀光,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刘旦)后谓群臣:“盖主报言,独患大将军与右将军王莽。今右将军物故,丞相病,幸事必成,征不久。”令群臣皆装。这里的右将军王莽,也就是前面的卫尉王莽,从时间上来看,他的右将军职位应该是杀子之后提升的,从一个卫尉提升到右将军,这进步也太大了吧。要知道,托孤大臣上官桀也只是个左将军而已。而且这个右将军并不是只给个虚名,而是掌握实权的,不然不会让照顾汉昭帝生活的盖长公主畏惧了(盖主报言,独患大将军与右将军王莽)。而他之所以升迁的可能,跟他那死去的儿子的胡言乱语脱不了关系。
五是钩弋夫人在汉昭帝被立后死的不明不白,史书上她的死亡过程有两种说法,死亡时间不明。我们都知道钩弋夫人的背后,一直有一股神秘的政治力量。入宫也好、巫蛊之案也罢,都有这股神秘的政治力量的参与。但是,这股神秘的政治力量最后并没有保住她的性命。那么汉昭帝继位,钩弋夫人被杀,背后支持钩弋夫人的政治势力要么自然瓦解,要么随着钩弋夫人的死而被一扫而空。至此,汉昭帝在内在外都没有了任何可以直接支配的政治势力。这个结果,最得利的恐怕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了吧。
综上所述,所谓的汉武帝托孤,可能就是一个唬人的把戏,这个把戏,是托孤小组成员,在汉武帝病死后,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进行的一场政治斗争而已。而这场斗争的结果,就是汉昭帝刘弗陵一生都被所谓的辅政大臣霍光压制,无法动弹。好了,分析完刘弗陵继位的背后,我们在看看刘贺被废的真正原因吧!
刘贺被废的原因
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班固《汉书·霍光传》
看到上面的文字记载,恍惚间我以为自己在看三国演义中董卓废刘辩的那段故事。大家想想一下这样的情景,霍光以开会的名义,将所有政府高官集中到一个办公室里面,将门一锁,派田延年手握宝剑,站在门口,然后悠悠对大臣说,刘贺荒淫无道,我要废刘贺。各个政府高官面面相觑,唯唯诺诺不敢说话。
田延年抽出剑,说道:今天大家都得表态,不同意的或者同意晚的,全部斩杀(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于是,大臣们一起叩头,嘴上嚷嚷着“唯大将军令”,然后拟请求废刘贺的奏折,接着签字画押。这哪是开会讨论,这明明是一个个逼上梁山,在纳投名状。
那么霍光废刘贺,真的是因为刘贺荒淫无道吗,其实未必,主要原因是刘贺有点着急,准备搞垮霍光,以便自己亲政。这就是他为什么要从自己的封地。带来200多个大臣的原因。据《汉书·霍光传》记载:刘贺带来的这200多大臣被杀时,号呼市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唐代颜师古在这句话后面注道:悔不早杀光等也。这足以说明,霍光废刘贺的真正原因。
迎立汉宣帝的目的
再往后,霍光迎立刘病已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之所以迎立汉宣帝刘病已,这是在吸取刘贺事件的教训,充分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原因很简单,刘病已就像当初的汉昭帝刘弗陵一样,无依无靠,背后没有任何政治势力支持,便于操控。
所以,霍光所谓的辅幼主、废天子、迎宣帝,远没有想象中为国为民那么高大上的觉悟,这一切,这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进行的权力斗争而已。事实上,从汉昭帝继位那一刻起,终其余下时光,一直盘踞在权力的最高处,那里没有皇帝,没有宰相,没有其他任何人,只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但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站在最高处的他,似乎忘记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最终,在他身死后,他的家族也随后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