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固阳秦长城秦长城在汉武帝时派卫青进行过修复并使用,故又称秦汉长城。我曾在固阳西斗铺段秦长城上捡拾了一枚汉五铢钱,欣喜之余,我猜想着当年这枚钱币的价值,也为丢失钱币的戍边将士惋惜。假如时光穿越,我一定返还于他。
秦长城绵延万里,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时代变迁,遗迹已较罕见。唯独在阴山深处人迹罕至的山谷中,遗留有数百公里,雄风犹在,其中最精华、保存最完整的段落在固阳县。
固阳秦长城横穿固阳县中部,位于县城正北 7 公里处的色腾山坡上,东起银号镇长发城村东北的陈家村,西至西斗铺镇王如地村,总计长约 85 公里。这段近百公里的长城,我行走数年。
这是一条宛若游龙蜿蜒于群山之中的石墙,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一道历经沧桑,疮痍满目,千年恒久挺拔的不朽古墙,是秦万里长城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站在秦长城眺望,群山巍峨,城障壮观。遥想秦皇当年,烽火狼烟,号角连天,一统天下,气度非凡。
秦长城冬景
探访秦长城
在这段不足百公里的北疆边墙防线上,秦汉王朝修筑了 157 座烽燧,几乎每隔 0.5 公里就有一座;修建了 19 座坞,约每隔 2.5 里一座;修建了 7 座障城,约每隔 10 公里一座。如此密集的防御工事在秦长城遗迹中是绝无仅有的,向世人展示着这段长城曾经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7 座障城由东向西分别是,长发城障城、坝根底障城、草地沟障城、碾坊障城、三分子障城、账房湾障城、赵碾坊障城。这是以长城墙体为主脉,烽燧亭障城塞为前哨,郡县布防为后盾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秦长城始建于秦始皇 33 年(公元前 214 年),是秦大将蒙恬率军30 万北抗匈奴而筑。秦始皇 32 年,蒙恬率军“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并在第二年兴工修建了“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万里长城”。有专家考证,秦代万里长城修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达 12 年之久。第一阶段,自秦始皇 26 年至 32 年(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前 215 年)。这时的秦帝国刚刚平灭六国,国内正紧张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和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方针。在这一阶段中,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全和为下一步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做准备,重点修缮了原秦、赵、燕三国的边地长城,并新筑若干部分,以使其互相连接。这一阶段主要是修缮旧长城,新筑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队和延边郡县军民完成的,没有大规模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天盛城秦长城
第二阶段,自秦始皇 33 年至 37 年(公元前 214 年至公元前 210年)。这时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秦始皇巩固内部工作已经完成,对匈奴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皆已就绪,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取得重大胜利。秦始皇 32 年,蒙恬打败匈奴军,一举收复河南地;次年又渡过黄河,攻占高阙,控制了阳山、北假一带。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于是开始了第二阶段修建长城的工作。阴山北长城,地形复杂,且多行于崇山峻岭,因而任务十分艰巨,这一时期修筑长城,动用全国劳动力多达 100 万。司马迁曾亲身游历秦代长城,在《史记•蒙恬列传》的结语中说: “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qian)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水经注•河水》中,引晋杨泉《物理论》说: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意思是生了男孩也不要养活他了,生了女孩用(男人的)干肉喂她就行了,你看那长城下面,都是用白骨做的支撑呀!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对征戍徭役的激愤情绪,也由此可知,秦代劳动人民为了修建万里长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这也是秦王朝灭亡短命的重要原因吧。
秦长城修筑就地取材, “因地形,用险制塞”,墙体大多建在山梁上,而且内侧为缓坡,易守难攻。在长城穿越山谷要道的地方,往往于深入山口的陡立峡谷中切断山路,筑起石筑或土石混筑的“当路塞”,并在“当路塞”的侧旁修建障城。
固阳段秦长城墙体多为黑褐色厚石片垒砌,建于山峦的阴面半坡上,在石料丰富的山地一般为石筑,在低山、坡势较缓地带采用石土混筑方法,两侧垒砌石头,中间填以土石,山隘谷口及平川地带采用夯土建筑。秦长城的烽燧与长城墙体分离,位于长城内侧的山头,烽烽相望,颇为壮观。固阳秦长城基本包括了秦长城所有建筑类型,专家称之为“秦长城博物馆”。
固阳秦长城保存较为完好的有:银号镇天盛城长城、金山镇康图沟长城、西斗铺段长城。长城墙体雄伟,烽燧高大,气势磅礴。其中,康图沟秦长城城墙外侧 5 米高,内侧 2 米高,顶宽 2.8 米,底宽 3.1 米。
行走秦长城,我似乎在寻找着当年曾经发生过战争的遗迹,史料没有记载,在秦长城上随手拾起一块散落的砌墙石片,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有一个或几个方形的孔,俗称“箭穿石”。相传是当年匈奴军队猛烈攻城的时候,万箭齐发留下的。但现在这种石头被人们捡拾而所剩不多了。
在固阳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就是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方,也是传说而已。
站在秦长城南北眺望,长城内侧是固阳已被开垦千年北假屯田富庶良田,长城外侧是达茂苍茫草原,长城成为古代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上,冲突、战争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侧面是文化互补、民族融合,而且战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互补、民族融合的激烈形态。农耕人与游牧人相往来,往往发生互摄性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大体沿着长城一线展开,进而向更广阔的地域和领域延伸。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都发生着历史性飞跃。
来源:老方带你游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