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刘邦本是资深屌丝,直到四十七八,趁着陈胜吴广引爆的飓风,做了风口上的猪。之后,一路幸运,首先拿下关中。楚怀王曾经约定,谁拿下关中,谁做关中王,刘邦简直心里乐开了花。谁曾想,先是鸿门宴上吃了瘪,更严重的是好基友项羽居然玩弄字眼,把他封到蜀地,好歹靠张良的运作,得到汉中。不仅刘邦心里失落,其手下更是纷纷东逃,刘邦是干瞪眼看着范增的毒计发酵,没有半点办法。当然,也有人逆向选择--从别处往刘邦身边跑。韩信就是一个--从如日中天的项羽阵营改投垂头丧气的刘邦。
韩信靠萧何的极力举荐,被拜为大将军。其实刘邦完全是看在萧何面子上,做的决定。本来刘邦是想‘招韩信来,拜韩信为大将军’,经过萧何的建议,刘邦破天荒的选了良辰吉日,按照仪式筑起拜将台,隆重得拜韩信为将。
仪式结束,刘邦与韩信谈话,刘邦上来就说,丞相萧何老念叨你,你有什么好计策。韩信不慌不忙,先吊吊他胃口,问刘邦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刘邦说是,韩信又问了一句--是张良,萧何都曾提过的:
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
刘邦,想了又想,说自己不如项羽。
韩信一看,嗯,是实在话,这样就容易谈了。
第一个从战略上提出项羽虽然强大,容易变弱
刘邦自从在薛地投了项梁,经常跟项羽并肩战斗,他一直在项羽的阴影之下,但是他总觉得项羽没那么了不起,所以后才想跟项羽争天下。但是,项羽作战勇猛,对身边人有仁爱的名声,实力强,是个不争的事实。张良在鸿门宴前夜,提点过刘邦,上来问的就是谁强谁弱的问题;被封蜀地时,刘邦一激动也想与项羽干一架,萧何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根本上也是谁强谁弱的问题。虽然刘邦他们的措施是存有远大志向的,如与汉中百姓约法三章。但是没有人明确提出过能打得败过项羽。
韩信是第一个提出,项羽虽强易弱,而韩信曾经是经常近距离接触项羽的人,说的非常具体: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
韩信所说,可以说一下子点醒了刘邦,把刘邦的朦朦胧胧的直觉上升到理性的理论分析:
简单说就是,勇乃匹夫之勇;仁乃夫人之仁;有地利不占据,不智;以个人喜好分封,不公;逼迫义帝搬迁,不义;经常屠城,不亲百姓,无助。精英不能得到信任,百姓不认可,项羽强大只是暂时的。
接下来更高明的一句,又拉近了距离。
高明的马屁
俗话说的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韩信毕竟是高手,拍的马屁真是丝毫不漏痕迹。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刘邦自来就以用人为长处,这一点他自己自然清楚;而且,刘邦在汉中已经封了几个侯,具体的可以参见史记的功臣封侯年表。韩信点出的都很具体,而且话里有个‘诚能’,请大家慢慢体会。
而且,顺带解决了一个刘邦头疼的问题:手下人的东归之心。当时刘邦手下很多人想家,都逃亡了,非常棘手,有人建议杀一儆百,刘邦没有那么做,听任他们逃走,其实他内心烦躁极了。韩信却把这个负面的问题中看到了可以利用的力量--将士反攻三秦的动力,简直不用做战争动员啊。
指出细分目标的可行性
与项羽争天下是总目标,夺回关中是第一步,而且可以利用将士的东归之心。从自己和敌人两方面,点出就现在打关中,别看章邯原来挺牛,现在,汉王一定能赢。
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攻打三秦,拿回汉中,刘邦肯定想过,然而,章邯的实力刘邦曾经见识过的:当年章邯灭掉项梁,刘邦和项羽一商量,吓得东撤躲避其锋芒,此后章邯转向赵地,后来因为秦内部问题不得已投降项羽。能不能打得过章邯,刘邦心里真没底。经韩信一点拨,章邯就是一纸老虎,---捅之。
张良曾经说过,别人不懂的谋略刘邦一听就通。韩信这段话,刘邦一听,立马就觉得韩信确实非同一般。后来照做,果然关中顺利到手,章邯虽然一时没被灭果然没有构成什么威胁。
韩信的这段话出自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很耐仔细品味,本文所说仅仅是抛转引玉,请大家细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