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本文乃作者绿色的叶子1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汉武帝名叫刘彻,原名刘彘,景帝的第九个儿子,其母王美人。刘彻是汉朝第五个皇帝,16岁即位,共做了54年皇帝,占整个西汉王朝1/4 的时间。汉武帝的一生除了对匈奴作战以外,用力最大的就是兴修水利。通过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生产,用发展农业生产来支持战争,这是汉武帝的重要政策。第一、治水勉农。二是灌民田,增加土地肥力,改善生产条件。三是备旱消灾防灾。汉武帝在位时开通了渭渠、龙首渠、白渠以及灵轵渠、成国渠、讳渠等渠道。
元光六年春,汉武帝采纳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调发兵役数万,按齐人水工徐伯的设计,开凿从长安到安阴300多里的直渠,引滑水入渠通河。后听从白公建议而开凿的白渠,从谷口引泾水到栎阳,注入渭水,长200里,可以灌溉田地4500顷。汉武帝听从庄熊的建议,开凿由征县引洛水到商颜山麓的龙首渠,以灌溉万余顷卤地。这条渠是用穿井的方法开凿而成的,即在地下开水渠,并凿井深几十丈,使井井相通行水。因为地势高低不等,所以才用这个方法。这是我们祖先在开渠工程中的伟大发明,它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例。
汉武帝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西汉最初的60余年中,黄河比较稳定,只是汉文帝时决过一次口,很快被堵塞。汉武帝元光3年3月,黄河从顿丘改道东南流入渤海。5月,在濮阳瓠子决口,再移道东南注钜野泽通淮河、泗水,泛滥成灾。汉武帝命汲黯、郑当时征发役卒十万修堵,几次堵塞,几次冲决。当时的丞相田蚣对汉武帝说:“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望气用术的方土也支持田的说法。
汉武帝由于受了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没有继续堵填决口。直到元封2年4月,封禅刚过,天旱少雨,汉武帝以为天意干封,才再派汲仁、郭昌征发数万士兵大治黄河。他自己也亲自到工地视察,沉白马玉壁,作《瓠子歌》,并命令随从百官都参加治理黄河工程劳动。经过这次治理,决口终于堵塞,并筑宫其上,名叫宣房,黄河恢复故道。从此,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汉武帝又命令由瓠子引黄河水向北开凿阿条水渠。此后,梁、楚之地不再受黄河的威胁了。汉武帝还治理陕西的褒水、斜水,在两水之间作长达500余里的褒斜道。
汉武帝亲临瓠子治理黄河,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和号召性,水利灌溉事业因此在全国普遍展开,就连边疆各郡,包括打败匈奴后新设的各郡也都大兴水利。水利事业的发展,对安定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起了相当程度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当时有人作歌赞颂。屯田屯垦也是汉武帝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当时不仅内地很多荒地被开垦出来,甘、陕一带地区的荒地也开垦了不少。汉武帝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穴边防,实行电田、屯星。
元狩4年,西汉政府打败匈的时候,汉武帝就曾一次移民70多万,把以前的草原牧场变成农业区。汉武帝更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征和4年6月,汉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表示要丞相去使人民富足。这一政策的重点转移到农业生产上来。汉武帝还任用赵过为搜粟都尉,要他设法增加粮食生产。赵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农学家。他总结以前劳动人民的经验和创造,设计出代田法,又创制了耧车、耦犁、人力犁等新田具。赵过以前的耕种方法,是用来锸发土后,漫地撒播谷种,田不分行列,这叫做“缦田”。
这妨碍着农业的发展。代田法则打破这个陈规,用犁把土地耕成笔直的长沟。沟称作“明”,每明宽深各一尺,明与明之间的距离也是一尺。耕地时把拨出的泥土堆在明旁,叫做垅。谷种就播种在那里。等到哪里的苗长出以后,耨草时把垅上的泥土一次一次地拨在明里培壅苗根,到苗完全长大了的时候,垅上的土也拨完了。这样苗根就扎得深,而且抗风抗旱。明和垅每年换位一次,这样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不必休养。代田法显然比缦田法优越。西汉初年虽然已经有牛,但用牛耕田并不普遍。赵过创制耦犁和耧车,推广牛耕。耦犁是二犁并耕,二牛挽二犁,后也有两个人扶犁,前有一人牵引二牛。
这样可以增加耕地的速度。耧车是巧便的用牛牵引的下种农具。它比用手播种快得多。对于养不起牛的农民,赵过则推广人力犁来增加耕地力量。代田法和新田具的实施,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大跃进。汉武帝用政治力来推行代田法和新田具,设立工场,命令官家的奴婢制造新田具。还命令全国郡守派遣其手下的官吏和老农,到京城来学习新农具的使用方法和耕种、养苗等方法。凡是用代田法和新田具来耕种的,都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汉武帝发展经济生产的措施和政策,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在发展经济生产过程中,汉武帝又一次体现了他皇权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