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翰林修撰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自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雪溪翁,人称雪溪居士。辽宁熊岳人。王氏家族为辽东望族,曾有文人、武将名显于北国政坛、文苑,是久受中原文化熏陶的大家族。
王庭筠的祖籍太原祁县,为避汉末之乱,徙居辽东。其先人曾仕高丽,长期生活在辽东女真人群中,逐渐与女真族习俗相染。辽朝末年,王庭筠的曾祖父王永寿由韩州(今昌图)迁至熊岳定居。祖父王政从女真习俗,取名南撒里。因此,有人误说王庭筠是“女真后裔第一人”。
王庭筠“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少年时就留下“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的美名。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王庭筠以非凡的才华登进士第,步入仕途。他恪守儒家“以仁为至德”的信条,将“驭民宽,驭吏严,桥梁修,学校举,野无废田,庭无留讼”的仁行善举,视为“事君与夫治身、治家、治民”之道的根本。他出任恩州(今山东省德州东南)军事判官时,“临政即有声”。
王庭筠在历任州、县官吏的十余年中,一方面尽力于政务,一方面时刻磨砺诗笔。在他的笔下出现一些格调清逸、淡雅的田园小品,如“梨叶成荫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等。这些小品,以简朴、生动的文字,描绘了色彩悦目的景物,抒发了韵味清醇的情感。这时的王庭筠既享有“天下士夫想风闻采,谓当一日九迁”的盛名,又在诗歌创作中有“每出一联一篇,必要时人皆称之”的刻苦之功。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召王庭筠试馆职,并录取赐职,意欲擢拔重用。但御史却诬陷他在馆陶任主簿时曾犯脏罪。他因此被罢官解职,之后,他来到林虑山(今河南省林州市),购置薄田,维持家人生计,自己则孤身遁隐黄华山(今林州市西约20公里)中的黄华上寺(即慈明院),读书、作画、书丹于山寺野堂。慈明院虽然宁静,但位于深山之中,室内十分狭小,生活很清平艰苦,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创办了黄华书院,授徒教书,与乡民学者打成一片。一时间,林虑山成为办学、兴教之地。
在黄华山,王庭筠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散文和书画。至今,他读书的斗室慈明院仍保存完好,《黄华山居》诗碑刻在山寺前立了几百年,近年被林州市博物馆搬到馆中保护。
金明昌三年(1192年),在女真贤相完颜守贞等人的推举下,王庭筠被金章宗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命王庭筠为都监,与秘书郎张汝方负责鉴定内府书画。金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迁任翰林院修撰。在将近6年的翰林生活中,他不仅“品第法书、名画”,赏鉴了大量藏之秘阁的艺术珍品,使他的书法、绘画技艺能在综采先达之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还得以广涉经籍,与韩玉、党怀英、周昂、赵秉文及李纯甫、雷渊等风格各殊的诗人、名家交往切磋,使他的创作日臻善境,终于在金朝文坛上赢得“雪溪词翰辉星斗”、“百年文章公主盟”的荣誉。在书法上,王庭筠上追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主要学米元章,而又跳出米芾、黄庭坚等大家的窠臼,独“得于气韵之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
金承安元年(1196年),王庭筠因参与赵秉文等人弹劾“卑贱庸鄙”的权相胥持国,遭“杖六十,解职”的惩罚,次年授郑州(今河南省荥阳)防御判官。再次遭遇的宦海风波冲毁了他建功立业的希望。
金承安四年(1199年),胥持国死去后,王庭筠得以恢复翰林职务。金泰和元年(1201年),他重为修撰。第二年十月,这位年方51岁的才俊永别了文囿艺苑。
王庭筠逝世后,家人无力安葬。在路锋等翰苑至友的疾呼下,章宗“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于秘阁。”又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翰林院别称)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翰林藏书和著述的地方)无复斯人矣”。
王庭筠生前十分怀念故乡熊岳,在他仅存的几十首诗词中就有两首是写对家乡的思念。在《送子贞兄归辽阳》诗中,作者告诉胞兄王庭坚说:我“归意如君一倍浓”;在《凤栖梧》词中写道:“衰柳疎疎苔满地,十二栏杆,故园三千里”,“似倩西凤,劝我归欤未?”,“雁飞不断天连水”。他死后,后辈按着他的遗愿扶灵归籍,将其安葬在他热爱的故乡——熊岳。
王庭筠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丛辨》十卷、《文集》四十卷、《雪溪堂帖》十卷及大量诗词和书画珍品,但绝大部分和同代文人的作品一样,“多于金末毁于战火”。现共搜集诗42题50首(含残诗6首)、词11题13首、散文5篇和《幽竹枯槎图卷》(现藏于日本京都腾井有邻馆)、《枯木图卷》(藏于美国),《中国画史》说王学士《赤壁图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yingkouchunqi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