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讲起清朝的文字狱,人们总会想起流传特别广泛的“维民所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叫查嗣庭的人担任主考官的时候,他出了一个题目是“维民所止”。于是,有人跑到雍正皇帝那里告了他一状,说这个査嗣庭心怀不轨、大逆不道。仔细看“维民所止”这四个字,雍正皇帝大吃一惊,发现确实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呢?“维”和“止”两个字,就是去了“雍”和“正”两个字的头,他查嗣庭出这样的题目,寓意非常明显,是要砍掉自己的头啊。
雍正皇帝马上下令将查嗣庭打入死牢,并且在査嗣庭死了之后被斩首示众。这个故事流传非常广,好像雍正皇帝查处查嗣庭,就是因为他出了“维民所止”这个考题。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实历史呢?
其实这种说法虽然流传非常广,但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在雍正年间,査嗣庭这个人是确实存在的,他也确实被雍正皇帝处死了。
査庭是浙江海宁人,他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参加殿试,他在这次考试中考中进士,考试成绩还不错,在所有进士中的排名是第二十七名。殿试之后他入选輸林院庶吉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他在翰林院待了三年,类似于现在的博士后需要在博土后流动站待三年差不多,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翰林院散馆,也就是相当于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学政。雍正元年(1723年),他的人生迎来了转机,被雍正皇帝身边最大的红人隆科多看中,推荐他担任内阁学士,隆科多当时不仅是朝廷中的重臣,还是雍正皇帝的舅舅。查嗣庭得到隆科多的赏识推荐仕途可谓一片大好,之后不久就当上了山西乡试的正主考官。雍正三年(1725年)又被保举为礼部左侍郎,也就是礼部的副部长,达到他个人仕途的顶峰。
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他被雍正皇帝钦点为江西乡试的正主考官。査庭被任命为这次江西乡试的正主考官以后,他从北京来到了南昌,通过命题、阅卷,他按照朝廷分配给江西的名额,共录取了104名举人。放榜之后,他按照惯例编辑了一本《雍正两午科江西乡试录》。
《乡试录》的最主要用途是用来向皇帝汇报,让皇帝看到各省乡试的考题,通过看这些考题的命题水平和质量,让皇帝看看自己亲自任命的考官是不是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地为自己选拔人编辑完《雍正丙午科江西乡试录》之后,查嗣庭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这次担任主考官的工作还算顺利,至少没有出什么岔子。而且,录取工作完成之后,江西社会上对这次乡试的反响还不错,并没有人说这次乡试录取存在什么猫腻和舞弊等不正常的现象。在查嗣庭看来,自己完全可以回京城向雍正皇帝交差了或许还能得到雍正皇帝的嘉奖和提拔。
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自已编辑的《雍正丙午科江西乡试录》送到皇帝面前之后,他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厄运从此开始了。
对于这份《乡试录》,雍正皇帝看得非常仔细,他首先看到的是考题,他反复翻看这几页,越看表情越严肃,最后龙颜震怒,拍着桌子大骂:忤逆不道。
雍正皇帝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到底查嗣庭命的考题有什么问题呢?是不是真有“维民所止”这样的考题让他动怒了呢?
根据清朝宫廷档案和相关史料记载,雍正皇帝认为从查嗣庭命的考题中,就可以看出查嗣庭大逆不道,对朝廷、对自己极大不敬,这一点是让雍正皇帝最生气的雍正皇帝发现这次江西乡试第一场《易经》第二个题目是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个题目是“其旨远其词文”。《诗经》的第四题是“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皇帝把三个题目联系起来,他说其中是大有玄机的。雍正说:“今查嗣庭所出经题,前用用“正”字,后用“止”字,而《易经》第三题则用‘其旨远其词文”,是其寓意,欲将前后联络,显然与汪景祺悖逆之语相同。”
雍正皇帝认为,査嗣庭这么做,是大逆不道的言论。
此外,雍正皇帝对《四书》里的题目“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方”也不满意,认为查嗣庭是有意在讥讽、诽谤朝廷的选人政策。
雍正皇帝为进一步找“证据”,派人去抄了他的家,在他家里找到了两本日记,以及一些别人请他帮忙录取考生的书信。有了这些东西,雍正皇帝认为可以立案调查查嗣庭了。专案调查组成立后,专案调查组成员不敢懈怠,一查便是7个月,其中,被拘押了关年多的查嗣庭和他的长子查克上先后在监狱中病死。主犯已死,专案调查组学是向皇帝递交查嗣庭两项罪名:一是大逆不道罪,二是徇私舞弊罪。对他的处罚建议是:戮尸枭示。意思就是把尸体上的头颅砍下来,挂起来示,让他死无全尸。
雍正同意了专案调查组的建议,对查嗣庭进行了“戮尸枭示”,但对他的家人却网开一面,没有进行大处罚。
查嗣庭案伯虽然是一起由乡试考题引起的血腥案件,但却是雍正皇帝打击隆科多朋党文字狱案件、政治案件。查嗣庭最终死于文字狱,诚为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