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自从汉字产生之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使用到现在。从最早的抽象图画,到后来的象形文字,逐渐又增加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字方法,然则依然是不够表述使用,有增加了转注、假借两种汉字使用方法。许慎总结出来“六书”之后,后世造字用字均以此为依据。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经过现代考古的发现,大致认为七八千年前的刻刻画画是汉字的萌芽。
说法一:仓颉造字说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认为:神农时期先民以结绳的方式来记事,到了黄帝时期,史官仓颉受到鸟兽脚印的启发,通过不同形状的脚印来可以将鸟兽区分开来。仓颉依此类象创造出来“文”,又将文赋予固定规范的形状和读音称之为“字”。按书中观点,字起源于文,文起源于象形,通过仓颉的整理汇编,形成相对规范的文字。
说法二:起一成文说
宋代的郑樵在《起一成文图》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演化而来的,一为横,……点(、)、竖(丨)、撇(丿)、捺(乀)等形状。这是从笔画角度分析汉字起源的一种观点,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这一点并没有错,然则汉字基础笔法有八笔,即所谓的“永”字八笔,如何就能确定汉字起源于(一)而不是起源于竖撇捺等基础笔画?
说法三:伏羲画卦说
《周易•系辞》认为:伏羲氏仰观象于天,府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画出八卦图来。后世好易者以伏羲氏为人文初祖,便将汉字起源与八卦联系起来。伪《孔安国尚书传》中说:伏羲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说法四:结绳记事说
《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郑九家义〉详细介绍了结绳的方法:“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之多寡”。笔者认为结绳只能记数,而不能记事,事件需满足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甲骨文中的只言片语才有了“记事”的功能。目前的考古中并未发现原始社会中结绳的图文或遗物,不少学者认为或许是汉人误解了“结绳记事”之说。
说法五:刻契说
《周易•系辞》郑玄注说: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执其一,后以相符合。契本身就是刻的意思,契约说的是刻之于木的约定。目前发现的刻契中“一二三”与现在汉语一模一样,四刻写为“亖”,五刻写为“”,据此有学者认为刻契是汉字的重要起源之一。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点倒果为因了,汉字都能在木头上立契约了,说明汉字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了,具备了记事计数的功能之后才能刻契。
说法六:刻划图画说
郭沫若认为早期的汉字从结构上分为两大系统,刻划和图画。刻划是结绳、契木的演进,图画是八卦、象形字的演进。
八千多年前的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刻符,蔡运章、张居中说:目前21个刻符中,依据识别出来11个字,分别反映了八卦中离、坤两卦之象。
七千多年前的双墩遗址发现六百多种刻符,丰富多样,具有表意、戳记、记数三大功能,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起源之一。
六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沿口刻有二三十种符号,其中一些是原始的数字。
五千多年以前的青墩遗址出土了刻于羊角之上的一些数字刻符,易学专家认为这是易学起源的初始符号。距今五千多年的庄桥坟发现用来交流沟通的刻划符号,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
龙山文化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前身,至今约四千六百多年。比甲骨文早的还有陶寺遗址的唐尧文化陆续发现画于陶器上的“尧”、“易”、“命”等字。同时该遗址还证明了早期作为方国的政权统治。
继而往后的夏代水书、商代甲骨文、周代钟鼎文均已是成熟的汉字系统。
由上可知,汉字在萌芽时以刻符居多,趋于成熟之后逐渐发展出图画符号。早期的成熟汉字也以刻写为主,直到战国时期改良了毛笔之后才逐渐以书写为主,无论是“纸”的进步,还是“笔”的发展,汉字结构顺其特征而发生演变。汉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起源,而是在众多文明文化交流中,不断增加,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出来的文字体系。
极简史:中国汉字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道德经》的来龙去脉
极简史:《老子化佛经》的来龙去脉
转载请注明出自【国学新思潮】,插图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先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