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黄帝内经·素问》——第43 痹论篇(原文诵读)
《黄帝内经·素问》——第43 痹论篇(对照参考译文)

【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生的?
【原文】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伤人而形成痹病。其中风邪偏胜的叫行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诗协偏胜的叫着痹。
【原文】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又可分为五种,为什么?
【原文】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翻译】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骨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皮痹。
【原文】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的冰鞋又有内侵而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翻译】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组织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气,就会内舍于肺。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气所造成的。
【原文】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翻译】凡痹病侵入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畅,烦躁则心悸,突然气逆上壅而喘息,咽干,易暖气,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而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频频饮水而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原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巳,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翻译】五脏精气,安静则精神内守,躁动则易于耗散。若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损。致痹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痹发生在肺;致痹之邪引起忧伤思虑,是痹发生在心;致痹之痹引起遗尿,是痹发生在肾;致痹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痹发生在肝;致痹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痹发生在脾。总之,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变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风邪偏胜的容易痊愈。
【原文】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患了痹病后,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经久不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缘故?
【原文】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翻译】岐伯说: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痹邪稽留在筋骨间的则痛久难愈,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容易痊愈。
【原文】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原文】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翻译】岐伯说:这也是以饮食不节、起居失度为导致腹痹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风寒湿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循着俞穴如里,留滞在相应的腑。
【原文】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翻译】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原文】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翻译】黄帝问道:营卫之气亦能使人发生痹病吗?

【原文】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翻译】岐伯说:营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气,它平和协调地运行于五脏,散布于六腑,然后汇入脉中,所以营卫气循着经脉上下运行,起到连贯五脏,联络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它流动迅疾而滑利,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循行于皮肤肌肉之间,熏蒸于肓膜之间,敷布于胸腹之内。若营卫之气的循行逆乱,就会生病,只要营卫之气顺从调和了,病就会痊愈。总的来说,营卫之气若不于风寒湿邪相合,则不会引起痹病。
【原文】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翻译】黄帝说:讲得好!痹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现为寒,有的表现为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缘故?
【原文】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翻译】岐伯说:痛是寒气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表现为寒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所以出现热象。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原文】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痹病而不甚疼痛是什么缘故?
【原文】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翻译】岐伯说:痹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曲屈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如果有这五种情况,就不甚疼痛。凡痹病一类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
【原文】帝曰:善。
【翻译】黄帝道:讲得好!

一、《黄帝内经·素问》原文诵读、对照参考译文
1、《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2、《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3、《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4、《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5、《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6、《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7、《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七篇 阴阳别论
8、《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9、《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1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0 五藏生成篇

1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1 五脏别论篇
1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2 异法方宜论篇
13、《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3 移精变气论篇
14、《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4 汤液醪醴论篇
15、《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5 玉版论要篇
16、《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6 诊要经终论篇
17、《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7 脉要精微论篇
18、《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8 平人气象论篇
19、《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9 玉机真脏论篇
2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0 三部九侯论篇

2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1 经脉别论篇
2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2 脏气法时论篇
23、《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3 宣明五气篇
24、《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4 血气形志篇
25、《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5 宝命全形论篇
26、《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6 八正神明论篇
27、《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7 离合真邪论篇
28、《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8 通评虚实论篇
29、《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29 太阴阳明论篇
3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0 阳明脉解篇

3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1 热论篇
3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2 刺热篇
33、《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3 评热病论篇
34、《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4 逆调论篇
35、《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5 疟论篇
36、《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6 刺疟篇
37、《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7 气厥论篇
38、《黄帝内经·素问》——第38 咳论篇
39、《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39 举痛论篇
4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40 腹中论篇

二、《黄帝内经》经典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3、病机19条速记及解读

温馨提示: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版权声明:本头条发布的图片及文字大多来自网络,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黄帝内经》及中医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让你健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