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古代战争的胜负,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天气、将领的指挥、士卒的精神状态(士气)、敌我双方参战的人数、装备差异等等。
若让你从其中选择一项来作为对战争影响最大的因素,你会选择什么?
若让我来选,我会选择军队的后勤。
我们现在对军队的粮草、装备、器械等物资供应称为后方勤务,简称后勤。后勤是一个现代概念,在古代则有着不同的称呼,辎重、委积、军资、军用、粮草等等,后勤中什么最重要?自然便是粮草。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兵需要吃粮食,马匹需要吃饲料。若没有充足的粮草保障,对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影响。
军队缺粮,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士兵的肉体,对于士兵的精神同样有影响。士兵面对缺粮的状态,他会胡思乱想:我们是不是被放弃了,否则后方为何不给我们送粮食?还是局势已经恶化到顾不得给我们运粮食的地步了?
军心不稳,便是指的上述这种状态。这对军队十分危险,甚至不用对方攻击,己方就可能自己打败了自己。
因此充足的粮草供应,不仅是填饱士兵的肚子,更能安抚士兵。
《孙子兵法》军争篇提到:“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将后勤的问题摆到了战争的最前面。没有后勤补给,战争还是别打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提到了一则晋文公的事迹。晋文公攻打原国,晋军就带了10天的粮草。当晋军“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只能“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的是“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左传的记载较为信服,韩非则是为了夸大晋文公的“信义”
我们也许会有疑问,为何晋文公不从自己的国家运输粮草呢?这就不得不提春秋时期的后勤补给方式。
春秋时期的后勤补给
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一个特点(主要是前期),那就是持续时间短。比如齐鲁的长勺之战与宋楚的泓水之战,若将这两场战争简化下就是,两军到达战场,然后列阵,继而开打,结束。根本不会出现两军对峙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双方所带的补给少,只能快速决出胜负,然后各自撤退,否则很可能因补给而出现问题。就好比上面提到的晋文公攻打原国,他仅带3天的粮草。这倒不是他不想多带,而是没法多带。
真以为古达的后勤补给如同电脑游戏,仅仅是一组数据?粮草可是需要人力物力去运作的。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方式便是车战。而春秋时期的战车较之西周时期,在数量与质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战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攻车,又叫驰车、轻车,用于战场厮杀。另一类是守车,又叫革车、辎车、重车,用于运输辎重以及组成防御车阵进行防护。
《孙子兵法》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孙子的意思便是打仗有一个攻车,便需要有一个守车来负责运输补给。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记载着“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其中的“楚重”指的便是楚军辎重车辆。等到辎重到了,楚军才敢继续前进。
战车一乘,攻车上有三名甲士,车下跟随步卒72人(其中甲士7人,徒兵65人)。革车则有25名士兵,这25名士兵便是这一乘的后勤补给人员。
25名后勤人员其中修理战车者5人(兼管守护备用装备),喂马者5人(兼管修理牲畜拉车的工具)、捡柴生火者5人(兼管修理兵器),最后的十人便是伙夫负责给大军做饭。一支军队后勤占有其四分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春秋时期,后勤的运输十分艰难,因此很难出现持久的战争。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军队补给能力的加强,围城战、野外两军对峙的情况便成为常态。
魏国的庞涓围困赵国邯郸长达两年,若没有一条完善的后勤补给线路,魏国军队早就撤离了。
战争中后勤最重要的便是粮草
难道粮草不够只能退兵吗?当然不是。孙子曾言: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作战篇》)。“因粮于敌”便是孙子解决粮草问题的方法。
因粮于敌便是从敌方来获得粮食,这是己方军队进入敌方势力,对其城池、关隘进行攻击时,解决粮草的方法。
早在西周时期,就建造了“委积”,委积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仓库。委积沿着大道修建,当贵族出行,战时行军都可以从委积中得到补给。
《周礼·地官·遗人》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候馆有积。
补给不够,就攻破敌人的城池来获得补给。城池的争夺便是后勤的争夺。敌人攻破了城池,便会得到粮草、装备甚至兵员补给。己方失去了城池,便失去对周围城池援救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城池除了个别的城池,大多城池防守简陋,因此春秋的战争往往围绕着城池展开,以图获得粮草补给。
孙子认为“因粮于敌”十分重要,因为“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敌消我长,将客场作战,变为主场作战。
对于粮食的重要性,古代的兵家早已在其著作中提到,《管子·权修》云“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换句话说,士兵依靠粮食支撑来赢得战争。那么若攻不破城池怎么办?从哪里获得粮食?
除了攻破城池,军队还可以割取敌方区域中成熟的粮食,因此有很多战争都是在夏收、秋收前进行。
这样既能夺取敌方的粮食,来补给自身,又能消耗敌人。毕竟粮食不是凭空而来的,少了一部分粮食,说不定敌方就有一些人挨饿了。
刘裕北伐南燕的时候,由于进军迅速,南燕来不及收割城外的粮食。刘裕见到满地未收割的庄稼,乐的嘴都合不拢了,直呼“吾事济矣”。
桓温第一次北伐前秦,因为从江南往关中的道路太难走,运输极为困难,他除了让让军队带了一部分粮草外,其他的粮食补给想的也是“因粮于敌”,但前秦采取的“坚壁清野”,不给桓温军留下一粒粮食,最后桓温只能无奈退军。
《晋书·桓温传》温恃麦熟,取以 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
粮草补给在战争中究竟有多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军队后勤补给能力得到加强,野外对战的方式多了起来。双方军队各自占据险要地形,结营建寨,有事无事的互相试探攻击。这个时候,己方的粮道安全保障便是重中之重。
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便是曹操以“后勤补给”为重心进行的一场防御反击战。
曹操在与袁绍开战前,便定下了在“官渡”进行防御的战略,这便是为了延长袁绍的补给线,增加其后勤运输的困难。袁绍补给线的增长,同样给了曹操投降其粮草的机会。毕竟黄河以南算是曹操的主场。
曹操在官渡防守,因为其兵少,不可能与袁绍进行决战,曹操的目标一直便是袁绍的辎重,一旦有机可乘,便率军毁其辎重。
《三国志·武帝纪》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不曹操这边刚烧了袁绍数千车补给,袁绍那边就又运来了数千车,袁绍的“兵多将广,粮草足”真不是瞎说的。若不是许攸将袁绍的屯粮地乌巢告诉曹操,曹军能否继续坚持下去,真的两说。
袁绍连着两次补给被毁,只能退兵。战争从来都不只有正面战场的厮杀,背后骚扰其补给线同样能取到决定性的作用。
若说曹操利用后勤是一场被动防御战,战国白起的长平之战则是一场利用后勤的主动攻击战。秦国白起用“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则“分而为二,粮道绝”。
秦昭王明白粮道对大军的影响,一听赵军粮道被断,立马又从秦国内征集一部分军队,来阻止可能来自赵国的援军。秦昭王的目的便是消灭这40万赵军。
《史记·白起列传》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赵军被围困四十六天,赵括先后五次突围失败,最后更是被乱箭射死,赵括一死赵军再也无法坚持,只能投降。白起能一战拿下40万人,便是断其后勤补给(粮草)的威力。
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葛尔丹,他的后勤大总管便是一品大员于成龙,当时的于成龙是直隶总督,妥妥的封疆大吏。
不仅如此,康熙还给了于成龙“凡内外文武大小官员听其调遣,有六部不得掣肘之旨”。后勤补给对军队重要性,从康熙赋予于成龙权力上就体现出来了。
古代的运粮方式
古代战争后勤补给主要有水运与路运,其中水运作用极大。
水运补给不仅快捷便利,而且量大。《战国策·楚一》记载的秦国利用水道运输粮草与士兵,“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便开始了南征百越的战争。但是岭南地形复杂,后勤补给困难。秦始皇为了保障后勤运输的顺利,便花了五年时间将湘江、漓江连接起来,开凿了著名的“灵渠”。正是靠着灵渠的运输,始皇帝才能顺利统一了百越。
无独有偶,东汉的虞诩率军平定羌乱,同样在运输上遇到了困难,“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 僦五致一(五石粮食只能到达一石)”(《后汉书·虞诩传》),虞诩没法只能率领士兵开通水道,用水运来输送粮草,才算是解决了后勤问题,平定了羌乱。
刘裕北伐后秦不同于北伐南燕。后秦远在关中,若从益州、襄阳出发,都不利于粮草运输(桓温便是从这两地北伐的)。他决定完全用水军来输送补给,其路线是从长江进入淮泗水域,再从淮泗水域进入黄河,从黄河向西,为进攻关中的北伐军运输粮草。
正是由于刘裕水运补给的战略,保证了北伐军能远征关中,而不用担心粮草。刘裕的北伐能取得成功,离不开他的后勤运输战略。
比起水运,路运则艰难的多。路运一般是以车辆为主,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革车”、“重车”。随着车战退出正面战场,车便彻底成为了后勤补给的一员。
戚继光曾专门组建了三个“辎重营”,每个大营有大车八十辆,每辆车用八头骡马来拉。这一辆车可以载粮草十二石五斗。(明代一石大约相当于现代的115斤,一人一天吃一斤,12石5斗能让115人吃上12天)
上文提到的康熙远征葛尔丹,其后勤运输人马有数十万之众,六千辆粮车,每辆粮车用六头骡马来拉。要不说打仗拼的是综合国力。
若是丘陵等车辆行驶不便的地区,后勤运输便得靠牲畜或者人力。牲畜运输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若大军粮草耗尽,还可以用这些牲畜充饥。当然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说明大军后勤出现了问题,军队随时都可能战败。
若说历史上最神秘的运输工具,那肯定是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了。
木牛、流马是一种工具的不同称呼,还是两种工具?是短途运输还是长途运输?是独轮车还是双轮车亦或四轮车?
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答案,除非有了出土实物,否则我们也只能在头脑中幻想其模样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结语
一场战争,拼得更多的是两国之间的国力。一方有着完美的后勤补给线,另一方则受困于粮草问题。那么对粮草不足的军队来说,速战速决便是一个好的战略。另一方要做的或许就是“坚壁不出”,等到对方粮草耗尽,一击灭敌。
孙膑曾说:“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只有做好的充足的准备(后勤保障)后,才可能赢得战争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