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美文欣赏 >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为何清人说洪承畴的厚脸皮是革制的?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为何清人说洪承畴的厚脸皮是革制的?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作者:史遇春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卒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享年73岁。

他是一位跨朝代的人物,亲身经历了明王朝的覆亡、亲自参与了清政权的兴起。

因为曾为明朝的高官,享过明朝的权位,吃过明朝的俸禄,后来兵败,投降满清,为清政府效力,所以,生前死后,洪承畴都背负了很多背叛与失节的骂名。

明朝的遗老遗少、或者那些以明朝遗老遗少自居的人对洪承畴的不齿与痛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思想上,这些人仍旧心怀旧主,向着明朝,虽然,明朝已经覆亡。

那么,大清治下的民众,又是怎么看待洪承畴其人呢?

下面,就以清人汪诗侬的笔记《所闻录》中的《洪承畴》一节为依据,来看看清人对洪承畴的记述。

开讲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洪承畴,好让大家对他有一个概括的印象。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时年24岁,算是一时英俊,早年得志。

后累官陕西布政使参政。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公元1628年~1644年,共十七年)时期,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松锦之战中,战败,被清军俘虏。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松锦大会战。战役由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止,战争历时两年,最终以明军惨败结束。此一战役,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下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宁远孤城。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明朝战败后,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被俘后,屈膝变节,投降清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跟随清军入关;到达京师以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云贵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都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到京师;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自请致仕。

清圣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逝世,谥文襄。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为何清人说洪承畴的厚脸皮是革制的?

由以上洪承畴的简介判断,他的才能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能够早年得志,后来在明、清两朝身居要职,没有点本事和能耐,大概是没法做到的。或许有人对此结论有异议,但我还是坚持认为,那些能够爬到高位的人,总有其可见或不可见的本事、总有其为大众承认或不承认的能耐。

洪承畴是个有才能的人;说到他的德行吗,就需要严肃检讨了!

自古以来,在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的正统思想中,对于各色人物判断的评价,都是德先于才的。

尽管洪承畴在明、清两朝的官场上都做得风生水起,尽管他在个人的才能上有目共睹。但是,这些从政业绩,无论如何,都无法抵消或者洗刷他在道德节义上的污点。

下面,就洪承畴战败降清过程中的一段小史,说说清人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据载,清军入关的过程中,明朝的经略洪承畴既没有战死、也没有殉节,他是被清军俘虏了。

刚被清军俘虏之后,洪承畴还有那么一点点读书人的气节、还有那么一点点君父的情怀。

也就是说,刚被俘虏时,洪承畴的忠君爱国的良心还没有泯灭。因为有此良知在,所以,他并没有马上就向清人低头、没有向清军屈服,当然,也就没有投降了。

清人在入关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赶尽杀绝,也不是一味地蛮横暴虐。对于有用的人、对于可利用的人,特别是汉人,满清主事者还是运用了一些非常的手段。

比如说,对付他们的战俘洪承畴,清人并没有立即斩首示众,在洪承畴初不屈服时,清人也没有放弃收买拉拢。

清人大概也简单地了解了洪承畴的喜好,结果,他们只用了一招,很快就收服了这位明朝的经略。

您道是什么妙招?

说来,其实也很俗套——美色诱惑。

尽管这一招很俗,但是,这一招很管用啊。

就结果导向论来看,管用的招数大概就可以算是好招了吧!所以,对目的论者而言,没有必要太在意招数的俗与雅。

这一招,洪承畴之事、甚至更以前的事实证明,它会管用;这一招,当下的社会、甚至可以确定更以后的社会中,它更管用。

不是吗?

洪承畴受美姬诱惑而投降满清。从气节上讲,这人就是个叛徒;从性格特征上说,这人还是个好色之徒。

当然,您可以说,男人没有不好色的。但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依此类推,男人好色,无可厚非,君子爱美,也该受之有德吧!

明朝的臣子有洪承畴,这是一类。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为何清人说洪承畴的厚脸皮是革制的?

明朝的臣子还有史可法,这是另一类。

明朝灭亡的过程中,北京城被攻陷,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日,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将衣冠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遇难后,当时盛传:史可法并没有在战争中死去;社会上流传的关于史可法就义的消息全是假的,死在战场的并不是史可法本人。

之前,同朝为官时,洪承畴与内阁大臣史可法的关系十分密切,算是至交吧。

史可法抗清时,曾有孙兆奎领众投到他的麾下。

满清入关前后,天下处于纷扰离乱之中,这个时候,除了明朝廷的正规军队抵抗清军之外,各地还出现了民间组织的义兵,对清军进行斗争。江苏吴中的孙兆奎,就是这些义兵中的一支。

明朝灭亡后,孙兆奎帅义军投靠史可法。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孙兆奎奔赴吴中,组织义军,继续与清人斗争。

因为孤军奋战,孙兆奎率领的义兵很快就被清军击败。兵陷之后,孙兆奎被俘,押解到了南京白下城。

此时,洪承畴已投降满清多时,他在南京主事。

得知孙兆奎被俘,洪承畴前往审讯,其间,大概也有劝降之意吧。得知孙兆奎曾投靠史可法,自已又曾与史可法有故,所以,两人的谈话,洪承畴是从旧人事入题的,当然,在谈话的过程中,他没有忘记对满清的奉承与赞誉。

说到史可法时,洪承畴对传闻的史可法未死一事还是十分挂怀。不知道,他是羞见故人,还是怕史可法会给满清造成不利。

洪承畴问孙兆奎道:

“孙公:听说您投在内阁大臣史可法的麾下,您在军队之中,情况肯定十分熟悉了。请问:扬州的阁部史公,究竟是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您能不能告知准确的信息?”

孙兆奎一见洪承畴,就十分生气吧,他没有直接回答洪承畴的提问,反问洪承畴道:

“这位大人,听说您是从北边南来的,应该对松山的战况肯定非常熟悉了。敢问您:我大明原来督师的洪承畴,不知道他究竟是死了呢,或者还是没死呢?”

孙兆奎的问话,正击中了洪承畴的伤疤痛楚,他的内心非常羞惭。但是,非常厉害的是,听了孙兆奎的反问,洪承畴的脸并没有一丁点的红色,所谓心虽剧跳而面色不改。

当时人都说,洪承畴的脸皮,是皮革制成的。

由洪承畴与孙兆奎的一番谈话及表现看,人家说洪承畴的脸皮是革制的,似乎也不算夸张。

最后,孙兆奎被杀。

说到厚脸皮,补充一句,革制还嫌薄,我们那里损人,会说:

脸皮厚得和城墙根一般!

看来,人的脸皮,没有最厚,只有更厚吧!

有人认为,所谓的“忠君爱国”是一种迂腐。但是,从正常的角度来看,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体制、无论什么国度,作为人,在精神上,总是应该有所坚持的,这种坚持,是他们认定的所处时代的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这是应该被尊重的。关于这一点,不接受任何口水,先行谢过!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清人笔记为依据的,笔记不同于正史,在于可信与未可信之间。在整理文章时,我尽量搜寻比较准确的资料,笔记中明显有矛盾或错缪的地方,我会自行剔除。当然,即便是如此,还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读者谅解并自行辨正!

关于史可法与洪承畴,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抗清名臣、壮烈殉国的黄道周曾有一联云: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附本文相关资料:

【史可法】(公元1601年2月4日~公元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人(今开封市双龙巷)。

明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南明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城破,拒降遇害。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忠靖”。

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孙兆奎】(?~公元1647年),字君昌,江苏省吴江县人。公元1644年,孙兆奎往扬州投奔史可法。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殉国,满清多铎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赴吴江。公元1647年,与同县吴易率领数千人起义抗清,屯兵长白荡,号称孙吴兵。因寡不敌众,战败而被清兵捉住,押往南京白下城。

全祖望《梅花岭记》记孙兆奎:

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包捷闻之,哭于内桥。

(全文结束)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为何清人说洪承畴的厚脸皮是革制的?

相关阅读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浅读100部(二)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中国文学名著,1.《玉簪记》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作品,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爱情婚姻故事。事见《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记》。剧中写少女陈娇莲在金兵南下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