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对于项羽,历史上有这两首诗最为人所知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项羽,主席就指出他战败的三个最大错误:
其一、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不应放走刘邦;其二、机械遵守鸿沟协定;其三、最不应该建都徐州。
两千多年前,随着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秦大幕正式拉开,各地起义势力纷纷扛起大旗,反抗秦朝残暴统治。
时逢乱世,群雄并起,作为当时反秦力量的中坚,项羽始终保持着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魄力。
秦末时期,西楚之地响应反秦号召,起兵对抗秦朝。
项梁死后,项羽成为楚军领袖,同时,亦为军队的灵魂人物。
项羽为人勇猛霸气,又被称为“西楚霸王”,楚军在他的率领下,势不可挡,横扫对手,敢于挑战任何困境。
项羽在古时最为符合人们心中的英雄标准,无畏勇猛,刚正不屈、大将风范等,无疑是对项羽最好的形容。
反观项羽的对手刘邦,自小从底层打拼而起,满身市井无赖气息。
在战场上阴险狡诈、低劣手段尽出,总之,他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
尽管如此,刘邦早期与项羽对战中,并不占便宜,屡战屡败。
然刘邦手下良将诸多,如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在楚汉之争中,可谓是功勋卓著,付出甚多。
刘邦虽然奸诈,但是,也侧面体现出其精明。
懂得抓住项羽自傲弱点,暗渡陈仓、明修暗道,最终先后取得咸阳、巴蜀之地,再至后来入汉中、拉拢异姓势力。
最终,刘邦击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汉室基业。
楚汉战争初期,无论从军事实力、将领能力,项羽部无疑都吊打刘邦部,但是,为何偏偏刘邦夺取了天下呢?
后世对于项羽的评价,有褒有贬,听到最多的评价即为“有勇无谋”。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这点,世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落得悲惨结局,小编想正是他孤傲自大的性格导致。
另外,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情,令他错过夺取天下的最好时机。
最令人拍腿痛惜的无疑是“鸿门宴”,如果,项羽变得“奸诈”一点,恐怕后世历史将重新书写,汉室基业亦将不复存在。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错过终究会成为遗憾,鸿门宴上,项羽错放刘邦,并不是有勇无谋,而是他难以放下“大丈夫”心态,他担心若杀死刘邦,会有损光明磊落的名声。
但项羽却不知道,战场之上,向来是兵不厌诈、你死我活,若是对敌方心存顾虑,无疑是给自己留下隐患。
且二人在相见时,项羽被刘邦表面伪装所迷惑,由此,轻信刘邦,对其大为夸赞,称:刘邦处事有方,帝王之才。
我们暂且不论刘邦拉拢人心的手段有多高明,只想说,项羽单纯的令人心疼。
他虽作战勇猛、军事谋略出众,但当敌方放下姿态后,项羽亦会随之放下戒备,敌友难辨。
或许在刘邦看来,项羽这是愚笨,但在小编看来,这或许只是项羽的豪气表现,本为英雄惜英雄,推心置腹,奈何刘邦奸诈,他却反遭算计。
那么,是项羽无能吗?不,他很有能力。
巨鹿之战,退无可退,是项羽果断率军破釜沉舟,抓住时机一鼓作气,反杀敌军,这就足以证明项羽的谋略。
垓下之围,面对三十万汉军的层层围困,是项羽以一敌百,杀出一条尸山血路。
且不说他在乌江边,自刎时的霸气不屈,仅谈鸿门宴上的气度非凡,项羽即令人钦佩。
须知,在刘邦到来后,项羽只需要一个手势,就能轻易杀死刘邦,可是他没有,显然在他心中,比天下更为重要的是英雄气节。
小编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再让项羽选择一次,他依旧会放走刘邦,这就是内心所坚持的精神,以死捍卫。
后来,对于刘邦先入咸阳,并于关中称王之事,项羽则给予了原谅,并说“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
由此可见,项羽真正做到了以诚相见,却不知刘邦心思频出。简单来说,项羽适合为草莽,却不适合治天下。
兵败之后,项羽败至乌江,明明有机会逃生,他却放弃了最后的希望。
那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足可看出他内心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在自尊之下,宁愿战死亦不苟且偷生,这也恰好反映了他浩然正气的一面,项羽的人格魅力尽在于此。
乱世是枭雄的角逐场,项羽一次次错过时机,同时,亦一次次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对手,悲剧下场已然注定。
我们相信,若是在太平盛世,项羽凭借着豪爽、善良、淳朴的内心,定然能够有一番新的作为。
然而,在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乱世,项羽注定会成为悲剧人物,这也恰好说明乱世的生存法则之残酷。
司马迁曾对项羽这样评价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来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