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美文欣赏 >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领着他把仙界的风花雪月享受了个遍,并把妹妹兼美(兼具钗黛之美)许给宝玉。第二天,宝玉和兼美“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

在这个恐怖至极的所在,出现了一个木居士和一个灰侍者,“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这二人是什么身份?他们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这是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细节,因为这二人只出现过这一次,而且是出现在警幻的话语里。

昨天,读到一种解读,说木居士和灰侍者合起来就是“槁木死灰”之意,因书中明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因此认定木居士和灰侍者就是李纨的化身。

这种说法,似有牵强,没有说服力:李纨在太虚幻境中代表什么?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于是,我循着这条线一路寻找,发现了它的合理之处:木居士和灰侍者确实指“槁木死灰”,但与李纨无关,而与僧道二仙有关,与宝玉的结局有关,也与作者曹雪芹的思想意识有关。

李纨的“槁木死灰”只在形,木居士和灰侍者代表的是心如“槁木死灰”。

槁木死灰”一词出自《庄子 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南郭子綦坐在几案旁边,呼吸缓慢,其状态好像灵魂出窍。他的学生颜成子游觉得很神奇:“只知道人的形体可以如枯死的树木一样,难道灵魂也可以像死灰一样吗?”

南郭子綦也如孔子一样,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引导,于是回答说:“问得好,世间有三种声音,人籁、地籁和天籁,但人们通常只能听到人籁和地籁,听不到天籁。”

天籁之音是最美妙的声音,但我们听不到。为什么?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当杂念占据了我们的心,我们便听不到大自然的声音,比如花开的声音,比如轻风拂面的声音。

这也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即超然于物外,达到忘我,便能像神仙一样,听到天籁之音。

这里提出了“槁木死灰”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形如槁木,二是心如死灰。

李纨的表现,便是形如槁木,只是外形上表现得“一概无见无闻”,但她的心是火热的,焕发着生机,只等属于她的春天到来,那就是儿子贾兰争气,让她母凭子贵,“带珠冠,披凤袄”。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形式上的死灰,是可以复燃的。

灵魂上的死灰,有如乐不思蜀,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听到了天籁,就不想再回到尘世听人籁和地籁。木居士和灰侍者所代表的“槁木死灰”,指的是南郭子綦超然忘我的状态。

既然木居士和灰侍者代表的是如此美好的状态,为何看上去那么恐怖?警幻为何喊宝玉“作速回头”?

这便是木居士和灰侍者存在的意义了。

木居士和灰侍者是僧道二仙的化身,作为引渡者而存在。

如果说警幻带领宝玉游玩的地方是天堂,那么宝玉和兼美无意中看到的所在就像地狱了:“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两处相隔如此之近,不免让人生疑:以警幻之能,为何会让自己的领地附近出现这等恶象?

且看警幻怎么说。

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迷津”在佛教里指迷妄的境界。曹雪芹在这里对“迷津”进行了具象的描述:岸上是“荆榛遍地,狼虎同群”,底下是“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的深渊。前无出路,后无退路,无路可走。

唯一的希望是“一个木筏”,但掌舵的木居士和撑篙的灰侍者“但遇有缘者渡之”。

为什么“但遇有缘者渡之”?因为此木筏渡向的是永生的彼岸,因此木居士和灰侍者“不受金银之谢”。此木筏不同于俗世的渡船,有钱就渡,它只讲缘,而缘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

但宝玉一定是这个有缘人!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因此,警幻叫他“作速回头”,担心他“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警幻对宝玉有何警戒之语?她受宁荣二公之托,“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使宝玉“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从此“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警幻已经给宝玉指明了方向。“委身于经济之道”,当然不愿意他堕入迷津,更不希望他早早地被引渡升仙。

但是,宁荣二公对警幻的嘱托,属于妄改天意,天意不可违。因此,警幻的“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

这表明,宝玉终归是要堕入迷津的,也是终归会要坐上木居士和灰侍者的木筏离开的。

回到现实的宝玉,从入住大观园开始,过上了太虚幻境中才有的美好生活,最终被僧道二仙幻化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点化而出家。这正是梦境的重演:走出太虚幻境,堕入迷津,坐上木筏,被木居士和灰侍者引渡。

由此可知,太虚幻境的木居士和灰侍者,即是甄士隐梦中见到的僧道二仙,也是幻化到人间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找到这个答案,也解了我在心中存了很久的一个疑问:警幻出主意让绛珠来还泪,僧人却化身为癞头和尚,在黛玉三岁时即要化她出家。

这不是和警幻唱对台戏吗?

看到他们在太虚幻境的形象,这个疑问有了答案:警幻和木居士灰侍者都是职责所在,严格恪守着自己的职责。

警幻的职责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此她需要让痴男怨女们去经历。

木居士灰侍者的职责是引渡,迟渡早渡都是渡,他们更愿意早渡,所以他们才会去找三岁的黛玉和香菱,也才会把梦中的宝玉直接拉入迷津。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但是,没有人能永远活在风月里,也没有人在孩童阶段就向往永生。这正是太虚幻境与迷津依傍而存的原因:在风月幻境中走出的人,最终会走进迷津,而走进迷津之人,必然经历风月幻境。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那些美好时刻,都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梦醒之时,却是一片迷妄。无路可通,无路可走,该怎么办?

在曹雪芹的思想意识中,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坐上木居士和灰侍者的木筏,让心如“槁木死灰”,彻底告别俗世的一切,走进超然的神仙境界。

有人说这是曹雪芹消极思想的体现,得出这种结论,还是忽略了曹雪芹借警幻之口所说的话:“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宝玉之所以最后只有出家这一条路可走,正是因为他沉湎于风月,没有走警幻为她指明的“经济之道”。

《红楼梦》| 美好的太虚幻境旁边,为何有一处恐怖的迷津?

连司掌风月的警幻都苦口婆心地劝宝玉远离风月,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风月宝鉴》:风月误人哪!

“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方为正途,在迷津渡口坐上“槁木死灰”的木筏,实是穷途末路之时的救命之举。这就是曹雪芹把天堂般的太虚幻境和地狱般的迷津写在一起的用意。


相关阅读: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觉得《红楼梦》难读?理清两条主线,抓住两大主角,读懂不再难

《红楼梦》|贾敬被曹雪芹骂得那么狠,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相关阅读

  • 诗解红楼十二钗

  • 成语词句网美文欣赏
  • 红楼十二钗,古典小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笔下青年男女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史诗,其中的“十二钗”更是贯穿小说主线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