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方式,一种感情有一种感情的表达形式。如果把古今作品对照阅读,你很容易发现这一点。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个题目,看似简单,但其中却涉及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听了嘉宾的精彩点评,觉得真是受益匪浅。题目是一个填字题,几乎人人都会,百人团除了个别人外,也都答对了。
![李白诗“<a href='https://www.som88.net/tags/huwenanshangtagesheng_36821_1.html' target='_blank'>忽闻岸上踏歌声</a>”,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https://img.som88.net/uploads/allimg/200127/153J56363-0.jpg)
中国诗词大会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赠汪伦》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之一。那么,是不是人人都知道“踏歌”的含义呢?蒙曼老师对“踏歌”进行了解释。踏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从汉唐及至宋代,都广泛流传。它是一种群舞,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跺出鼓点,边歌边舞。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而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所以,“踏歌”是又歌又舞,而且以舞为主。
![李白诗“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https://img.som88.net/uploads/allimg/200127/153J54A6-1.jpg)
桃花潭水深千尺
那么,这里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呢?主持人董卿认为,这是一首送别的诗,情感一定要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才能表达人们那种深情厚谊、恋恋不舍。送别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有太多的古诗词都来表达这一主题。蒙曼老师接着做了补充:送别有壮别,有惜别,有凄别……男女分别往往是凄别,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壮别,而李白的《赠汪伦》就是惜别。
![李白诗“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https://img.som88.net/uploads/allimg/200127/153J55449-2.jpg)
踏歌
康震老师接着补充: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比如说,今天我把你送走了,从北京送到南京去,在今天一会就到了,说不定明天又可以见面了。可古人一别,从北京到南京,路上一走就是两个月,要再回来,又是两个月。寄一封信一个月,“家书抵万金”。所以古人分别后要再见面的几率不太高,所以就使离别变得格外珍惜,要大量去咏叹它。
![李白诗“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https://img.som88.net/uploads/allimg/200127/153J54A6-3.jpg)
送别
那么,结合《赠汪伦》一诗看,汪伦是集合全村人来为李白送行,所以,这里的“踏歌”就成为是一种隆重的送别仪式,这样一个盛大的场面,一定会给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就成为了李白与汪伦深厚感情、伟大友谊的见证。“踏歌”一定是多人的行为,而“唱歌”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一人。“踏歌”可能是当时的真实场面,也可能是李白的艺术夸张,但其表达效果绝不是“唱歌”能够达到的。所以,这里只能是“踏歌”而不是“唱歌”。
![李白诗“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https://img.som88.net/uploads/allimg/200127/153J554G-4.jpg)
桃花潭
结合这里的分析,我们再来看刘禹锡的一首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这首诗流传到今天,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闻郎江上唱歌声”,一个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这两个版本是通用的。但是,从我们前面了解的“踏歌”来看,“踏歌”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除非这里的“郎”不是一个人。而且,“踏歌”也不可能在江上进行。如果是“唱歌”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所见到的分析文章,分析到这儿,都不自觉的用了“唱歌”,而不是“踏歌”。所以,这里如果不是当时刘禹锡用词失误,就是在流传过程中出了错误。
![李白诗“忽闻岸上踏歌声”,为什么是“踏歌”而不是“唱歌”?](https://img.som88.net/uploads/allimg/200127/153J52645-5.jpg)
东边日出西边雨
古人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所以,诗词中每一个词的使用都不是随意的,都是作者斟酌再三、苦心积虑的结果。“忽闻岸上踏歌声”中,“踏歌”与“唱歌”不但意义不同,而且所表达的感情有天壤之别,所以,这里只能是“踏歌”,而不是“唱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