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提起“月”,不得不提的是那首绝美的《春江花月夜》。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春江花月夜”其实也是乐府旧题,只是张若虚的这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名留青史。这首诗一直以来受到盛誉,古人甚至有“孤篇盖全唐”的极高评价。
但我们也知道,这位诗人留下来的诗作,仅此一首。若是这首大作没有被后人发现,那么他和他的《春江花月夜》,都将似他的名字,若虚,化作悠悠历史长河中的虚无,不留一点踪迹。实际上,如果没有明人胡应麟从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看到了这首诗,它是极有可能明珠蒙尘,不为后人所知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那么“孤篇盖全唐”这样的评价,是否过誉呢?其实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它必然有它超脱于全唐诗作的方面,但显然不能盖不了全唐的方方面面。这首诗整体如流水般直泻而下,构思精巧。但可以说,它被抬到现有的高度,被诗学家正视,是因为这段的尾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多妙的发问?这两句,推动着这首诗从滚滚唐诗中脱颖而出,另辟蹊径。使得这不再是一首附庸风雅的诗,超越了诗这一本体,驶向文学的新的高度——人生哲理,这也印证了宋诗的明理风格。也正因为这一点,促使它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法超越的唐诗高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若论及潇洒大气,不及“诗仙”李白;若是说沉郁深刻,不及“诗史”杜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张若虚,何德何能压过“李杜”,让他的诗作成为唐诗的巅峰?主要原因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二是他能从个人的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前者使这首诗成为一首不容错过的好诗,后者推它登上了唐诗的巅峰,乃至“盖全唐”。
唐朝以繁荣开放著称,也因此,长期受汉文化熏陶的文人,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情和思想。这样的背景,使得唐朝完成了一次思想的出走,这也是所谓“独立之精神”的萌芽,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样,人有了对自我的复杂深刻的思考,也就有这样一个人,敢于诉之笔头,写出我们当代人所谓的“宇宙意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后的这段夜间呓语,富含神秘色彩,却又似乎拉近人与宇宙的空旷距离,冲淡平和,如月静谧柔和,毫无攻击力的喟叹。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评价这一段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何解?
尽管悲伤,却仍放松,虽然叹息,却也轻盈。这是一种少年还不成熟的哲思,夹杂着年少的忧伤、怅惘、烦恼,却也能获得轻易的欢愉和释然。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文 | 南隹(三度平台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