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卧龙(16)
孔明先生胸襟气度,千古之下无人能及。最让人敬佩的是诸葛亮对自己理想的坚持,这种坚持是建立在对现实出色判断的基础之上。
当时出师讨伐曹魏,成功的可能性大吗?很小,几乎没有。因为中国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两汉以来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中原大地。经济重心意味着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军力。这个世界上以少胜多一直是旁门左道,以多胜少才是用兵正道。
那为什么还要北伐呢?诸葛亮《后出师表》里面一开始就说了理由:“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就是说北伐是蜀汉政权存在的唯一理由。不两立,不偏安就必须消灭对手曹魏。如果不打曹魏或者消灭不了怎么办?也很简单:“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换句话说,你消灭不了曹魏,曹魏就会来消灭你,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妥协余地。既然不能共存,那么就打吧,打的胜算又有多少呢?几乎没有。因为话都说的很丧气了,与其最后被对手消灭,不如打一家伙试试水。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有信心的说法,所以后世很多人因为这种语气和《前出师表》的差异,表中很多内容都是对曹操的夸奖不符合后世对诸葛亮的不断圣化的要求,加上陈寿编《诸葛亮集》的时候也没有把这篇文章收录进去否定《后出师表》的真实性。
最早记录《后出师表》的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裴松之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篇文章是张俨自己默写出来的,和《前出师表》不一样,这篇《后出师表》没有公开发表,因此陈寿也就没有可能把这篇文章收入《诸葛亮集》。但是,陈寿没有收录不等于不存在。默写这篇文章的张俨就是诸葛亮时代的人,确切的说是诸葛亮同时代的吴国人。他和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很熟,所以让《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士人面前的竟然是诸葛恪,而不是诸葛亮。张俨是诸葛恪的好朋友,他把这篇文章记在他的《默记》一书里。到了后来这篇文章被编写《汉晋春秋》的晋人习凿齿收入,裴松之又把这篇文章编进了他的《三国志》注里面,这就是《后出师表》的来历。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在蜀国没有被陈寿看到,反而被吴国的诸葛恪拿出来发表?我的解释是,这份《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皇帝刘禅的秘密表章,而不是公开表章。因为《后出师表》的年代很明显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所以语气不如《前出师表》豪迈,更多的是对事实的陈述,是对失败可能性的分析。所以在蜀国这份表章属于秘密文件,没有公开,陈寿没有看到是可能的。那么诸葛恪如何得到?这个就必须说一下三国时代的信件传递问题。前面提到过诸葛亮和魏国的王朗、陈群都有通信往来,和吴国的通信往来应该更为密切。一来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二来诸葛亮早年无子,诸葛瑾将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四十多岁的时候有了亲儿子诸葛瞻,诸葛亮的爵位由亲儿子诸葛瞻继承,等到后来诸葛恪全族在东吴被屠杀,诸葛乔的后裔又继承了诸葛瑾家的香火。所以双方文书往来频繁是非常正常的。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里面有多篇写给诸葛瑾的信件文书,内容也有多篇涉及军机,因此这篇《后出师表》很可能也是诸葛亮随着信件一起寄给自己兄长的。诸葛瑾有机会拿得到这篇文章,诸葛恪就有可能拿得到,张俨就有可能看得到,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是存在的。
真正最早质疑这篇文章是否属于诸葛亮所写的是清朝人钱大昭的《三国志辨疑》,他举出了《后出师表》文章里面的几个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是赵云的生死时间:《后出师表》写于第二次北伐之前,第二次北伐应该是在建兴六年十一月,而《三国志》记载赵云死在建兴七年,但《后出师表》把赵云给写死了,与《三国志》记载矛盾。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是读书读傻了的结果。因为第二次北伐是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是失败的最快的一次,在陈仓城下攻了二十几天,就退兵了,但其后在建兴七年,诸葛亮马上进行了第三次北伐,这一次收获很大,一举夺下武都、阴平两个郡的地盘。因此,《后出师表》是在这两次北伐期间完成,恰恰能说明这篇文章的语气和心态。至于表文的确切成文时间,现在不可考,但仅仅因为赵云去世的记载存在矛盾就轻易否认文章的真实性,那应该是书呆子的看法。
况且《后出师表》文章非常精彩,对时局的分析入木三分。我们对古文的态度大都是在残章断简中寻觅文明,这篇《后出师表》无论真伪与否,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句绝对是诸葛亮一生的光辉写照。《后出师表》写出了蜀汉失败最大的可能性是“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也就是说坐着不动就是大错。为此,诸葛亮把王朗当做反面教材拿出来调侃一番,说他:“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不知道这是不是把王朗气死的原因之一。当年王朗做会稽太守的时候实力比孙策强,可惜就是不会打仗或者说不想打仗,结果死路一条。同样的道理,蜀国国力弱小和强大的魏国对耗下去也是死路一条。
既然打不打已经不是问题,那么问题就在于打不打得赢。很遗憾,诸葛亮的结论是很可能打不赢。因为曹操这样震古烁今的军事奇才都不一定打得赢。诸葛亮对曹操可能是有一点崇拜的,至少在军事上是如此,要不然也不会在《后出师表》里写出:“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的话。夸敌人的见过,但是把敌人夸成军神的不多见。更过分的是,不光诸葛亮自己夸,还把刘备拉出来一起夸:“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甚至为了夸曹操,不惜把自己比作驽下的劣马。
从《三国志》本身的记载来看,在军事方面,曹操的成就远比诸葛亮大的多。曹操以募兵起家,先在袁绍手下打工,然后抓住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干掉刘岱的契机一举占领兖州成为一方军阀。其后历经坎坷,最终击败袁绍一统北方,或者用诸葛亮的话叫:“伪定一时”。这里提到曹操,诸葛亮是什么意思?那是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没有人会想到这个阉宦遗丑可以最终成就大业,当时人们看好的袁氏兄弟这样的名门望族。曹操作为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任执刀人,他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偶然。这个偶然的实现完全靠的是曹操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所以陈寿在《三国志》里称赞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本纪》)。男子汉大丈夫,生于斯、长于斯、行于世就应该跟曹操那样凭着本事创出一番事业!方可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
况且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说不准,刘备就是从这个说不准中获益的。正如《后出师表》所言:“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回想一下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前,谁能想到刘备集团竟然还有活路,而且十几年后还活着这么好。所以没什么好想的啦,直接干下去吧!——“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带着一种不计较成败的态度干下去!——“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最好干成什么样子,不再去计较,只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
孔明先生和我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非凡的行动力,计划已经定下,决心已经表明,成败非能逆料,北伐就准备开始啦!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