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原创文/董元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803-852)的咏史诗名作《泊秦淮》。杜牧一生非常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前途,他对当时在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和宦官专权三大泥潭中挣扎的唐王朝忧心忡忡,而皇帝和权贵们只知道贪图享受,无视危机四伏的 社会现实。但是杜牧最高也就只做到监察御史,又长期被外放做刺史,他难以改变朝廷的大政方针,因而心情郁闷,经常借游览古迹写些以古讽今的诗作。有一年,杜牧来到江宁(今江苏南京)游览秦淮河,荡舟河上时,他突然听到邻舟歌女正在唱《玉树后庭花》,不禁仰天长叹:“大唐休矣!”。
杜牧何以有如此之叹呢?
《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553-604)所制,绮丽冶艳,轻佻浪荡,是典型的亡国之音。诗写道: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后庭花本是江南的一种花,花朵或红或白,开白花的那种盛开时更加饱满,花树也如玉树般色泽剔透,适宜贵族在庭院里栽培。陈叔宝做了陈国国主后,面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强大的隋朝,他不思进取,却终日沉湎声色,宠幸张贵妃、孔贵人。陈后主虽然不善理政,但是他的文艺天赋极高,他以后宫栽培的玉树后庭花,以及宫中艳比后庭花的美人为题材,创作了一首乐府诗,并亲自谱曲,就是这首《玉树后庭花》。
开皇九年(589)春天的一个黎明,隋朝晋王杨广率领隋军横渡长江,先头部队正在猛攻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而陈后主还在景阳宫里跟妃嫔们通宵达旦的宴饮,当然席上少不了这首乐府民歌《玉树后庭花》。正当歌姬唱到“花开花落不长久”的时候,隋军冲进宴会厅。
由于《玉树后庭花》最后两句之“凶”,从此,《玉树后庭花》就被称为典型的亡国之音。不过,虽然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不吉利,但是它悠扬悦耳,妖冶迷人,非常适合过惯了和平时期生活的贵族的口味,因而陈朝灭亡后,这首乐府民歌却被歌女们一代代传唱了下来。
《玉树后庭花》和它的故事就是词牌“后庭花”(又称“后庭花破子”)的渊源。陈后主的原诗是整齐划一的乐府诗,而词是长短句,因此,词牌“后庭花”改造了《玉树后庭花》的句读和节拍,取其律诗八句为绝句四句,因而字数二十八,单片,但是改为长短句之后,韵就变成了七句五平韵。
是谁通过改造陈后主的乐府民歌《玉树后庭花》从而创制了词牌“后庭花”的呢?这已经无可考了,不过,已知最早用这一词牌填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被北宋俘虏前数年所填的《后庭花·玉树后庭前》: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花不老,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李后主和陈后主的确在许多方面很相似。二人在做国主期间都醉心于饮酒作乐,二人都因此而成为亡国之君,二人都是被新政权俘虏数年后“病死”,更重要的是,二人都有极高的文学和音律天赋,造诣也都很高。
所不同的是,陈后主的饮酒作乐是荒淫的,他宠幸贵妃张丽华,却疏远了皇后沈婺华,这在封建社会礼教中本来就是本末倒置的不祥现象。张丽华以姿色迷惑陈后主,以至于陈后主坐朝理政时都把张丽华抱坐在自己的腿上。更要命的是,张丽华干预国政,怂恿陈后主废掉皇后的儿子——太子陈胤,而改立她所生的陈深为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行为也是古代宫廷政治所最忌讳的。李后主是因为面对后周(北宋)的强大军事压力而忧虑国事,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通过饮酒听曲来排遣苦恼,他宠幸的是自己的皇后周后,皇后之外的女人他是不碰的,而且李后主在位期间并没有因为饮酒作乐而荒废国政,只是国家的实力与北宋相比实在是太弱了。
李后主的这首《后庭花》词反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诗意,提升了陈后主诗的意趣。“花开花落不长久”在李后主的词中成了“花不老”,其实,花儿真的不老吗?如同月亮的缺缺圆圆,花只是年年谢了年年开而已,李后主只愿意看盛开时的花儿,而故意不去看甚至不去想凋落的花儿,只愿意在月圆时看月,月缺时就躲起来不看。陈后主在妆镜中看到的是“脸似花含露”的“妖姬”,李后主的妆镜前并没有美人,他在妆镜中看到的是一种永远不死的仙草——“瑶草”。其实,李后主何尝不知道,花儿年年谢,月儿经常缺,瑶草只在神话传说中;李后主又何尝不知道,正在变老了何止是花,还有他的容颜,正在变残的何止是月,还有他手中掌握的这个国家。好一句“大教长少年”,李后主想到了他的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谈情说爱,吟诗作曲,饮酒赏花就是他的事儿。那时,作为李璟的六子,军国大事不需要他,做太子继承皇位根本就不会跟他沾边,谁知最后具备继承皇位的哥哥们相继遁入历史,这风雨飘摇的南唐小帝国就鬼使神差的被李璟匆匆交给他,交给他,除了忧愁,他又能怎么做呢!李后主整首词通过不老的花,常圆的月,永生的草,表达了自己虽然华年已逝,却依旧蹉跎岁月,以至于国势扭转无望的痛苦之情。表面上看,这首词用语轻巧明快,实际上词人的痛彻心情都深深的埋在词的字里行间了,因此,此词虽然很短,但却非常蕴藉,甚至超过了李后主被俘后所写的那些怀念故国的感慨极深的词,这不仅在李后主的全部词作中是罕见的,也是唐末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作中所罕见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后主身为南唐国主,忧虑国事之余赏花喝闷酒也就罢了,却填了这首从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改造过来的词《后庭花》,实在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艺术上的完美难以改变李煜《后庭花》思想内容上的贫瘠!
词牌“后庭花”脱胎于乐府民歌《玉树后庭花》,首先形成的格式应该如李煜所填的这首《后庭花》,即字数跟《玉树后庭花》一样都是三十二个。在李煜之前,尚未发现有这样的另一首《后庭花》词。但是,“花间派”词人孙光宪(901-968)却有两首不一样的《后庭花》词传世,词云:
其一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凉金殿。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修蛾慢脸陪雕辇,后庭新宴。
其二
石城依旧空江国,故宫春色。七尺青丝芳草绿,绝世难得。
玉英凋落尽,更何人识,野棠如织。只是教人添怨忆,怅望无极。
词直接咏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故事,基本上是对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内容进行在加工,没有多少新意。但是,在形式上,这两首词跟李煜的《后庭花》不一样了。单片变成了双片,二十八字变成了四十六字(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四字),七句变成了九句(上片四句,下片五句),五平韵变成了八仄韵(上片四韵,下片四韵)。
从李煜和孙光宪的生卒年,我们似乎无法判断到底是李煜的《后庭花》填的早,还是孙光宪的《后庭花》填的早,因为孙光宪虽然年长李煜三十六岁,但是他去世的时候,李煜距离国破被俘还有七八年时间。
孙光宪的《后庭花》虽然是叙述陈朝灭亡的往事,但是有可能是他的晚年作品。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取代后周之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大规模战争。孙光宪时任南平国(都城为荆州)御史大夫兼荆南节度使,南平的辖区远远不如南唐,它所感受到的来自北宋的军事压力也远远大于南唐。而当时南平国主高宝勖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作为重臣的孙光宪也深感国破是迟早的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很容易想到陈朝旧事。而这时,李煜远正做着他的南唐国主,也就是在这前后的某一个时间,李煜填了他的《后庭花》词。因此,从词的内容上难以确定孙光宪填写《后庭花》词和李煜填写《后庭花》词孰先孰后。
但是,按照词的艺术形式发展逻辑来看,单片的词牌“后庭花”当在前,双片的当在后。这说明,在孙光宪和李煜填写《后庭花》词时,单片的词牌“后庭花”不仅早就出现了,而且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变体即双片的词牌“后庭花”了。只是我们今天能见的最早用词牌“后庭花”的这两种格式进行创作实践的作品分别是李煜和孙光宪而已。
不幸的是,李煜和孙光宪的词牌“后庭花”都没有被后人使用,直到蒙元词人王恽(1227-1304)对李煜的词牌略作改动,成为依旧七句,但是字数增加为三十二,押平韵的新的词牌“后庭花”。王恽的词牌“后庭花”此后成为通用的词牌,清初,这一词牌被作为正格收入《钦定词谱》。
王恽制作了这一词牌后,只填了一首,词是这样的:
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
王恽出生于金国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八岁时金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灭亡,王恽遂成为蒙元人。王恽一生的大部分年月中,南方的宋朝正是理学文化的繁荣时期,由于王恽的壮年时代正是蒙元跟南宋的战略对峙时期,所以他没有机会充分接触包括正处于繁荣时期的包括词、理学在内的南宋文化,他所系统学习的是蒙元官方允许的唐朝文化。所以,词牌“后庭花”经他确定后,除了原有的音律被改造后保留下来,其纵情声色误国的传统思想内涵被抛弃了,代之以不痛不痒的惬意的游山玩水,而他使用自己所创制的这一词谱所填的这首《后庭花》词刻意回避了蒙元初期北方文学通用的民间口语,具有唐诗的那种流畅意味,或许,这正是《钦定词谱》收录王恽“后庭花”词牌的原因之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实,何止风流人物会被历史的大浪淘尽!历史留下的血的教训也会被历史大浪淘尽的。不是吗?就从词牌“后庭花”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来说吧:南北朝时期的陈后主以乐府民歌《玉树后庭花》误了国,亡了国;唐朝的杜牧以咏史绝句《泊秦淮》告诫当时的统治阶级莫要“隔江犹唱后庭花”,防止重蹈陈后主覆辙;五代时期的李煜结合前人成果创制了词牌“后庭花”,却重音律轻主题;王恽改造了李煜词谱“后庭花”的格律形式,却连李煜仅有的亡国之忧也剔除掉了。结果,庞大的元朝不到一百三十年就灭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能把它落到思想实处呢?
【说明】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插图。
(编辑:王江、董尧)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苏宿迁人,高等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