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我们上篇聊到史书上所记载的蔡文姬生平,虽然简略,但也能从中看出蔡文姬的多才和命运的坎坷(蔡女昔造胡笳声 | 蔡文姬与胡笳曲(上))。题作蔡文姬创作的诗,今存三首,是一首五言《悲愤诗》、一首骚体《悲愤诗》、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这三首诗,都被后来的男性文人怀疑过不是真正的蔡文姬作品。
一、《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
两首《悲愤诗》记录在《后汉书》蔡文姬的传记里,老汪认为这应该是蔡文姬的诗作。其中,五言《悲愤诗》是叙事抒情长诗,有540余字,叙述蔡文姬在军阀混战、胡兵侵扰的离乱社会中,被俘虏又赎回的经历。
诗中写到战争的残酷,城池被胡兵攻破,男子被砍下头颅、妇女被抓,都是胡兵的战利品。被俘虏后带往匈奴的路上,遍地是尸骨、腐肉,还遭受胡兵的毒打辱骂。边塞荒凉、野蛮,蔡文姬无时无刻不思念父母、家乡。
诗中以蔡文姬与在匈奴的二子离别一段最为感人: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当蔡文姬听到曹操派人赎她回乡,是非常欣喜的。但同时意识到两个儿子不可能跟随母亲回到汉地,那么这就是永别了。小孩子抱着母亲,问母亲要去哪里。当得知母亲不再回来,就说一向仁慈的母亲这次怎么不顾念未成年的孩子?和儿子分别,蔡文姬五内俱焚,伤心欲绝。和她一起被俘虏到匈奴的人去送别她,羡慕她能回到家乡。蔡文姬就在这样的离别感伤中踏上回乡之路。
时隔十二年再回到家乡,亲友都成白骨,物是人非。她再次嫁人,过得小心翼翼,因为还担心着再次陷入颠沛流离,所以说“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人生无论长短,总是带着忧伤、忧虑过完一辈子)……据学者考证,蔡文姬被俘虏时20岁左右,回到汉地大概30岁左右,就在当时创作了《悲愤诗》。
而《胡笳十八拍》是骚体长诗,129句,1297字,“拍”可以理解为“段落”,共十八段落。二十世纪的学者们大多数都认为《胡笳十八拍》这样的抒情长诗,不是蔡文姬创作的,有人认为是唐代诗人刘商创作,有认为是唐代琴家董庭兰创作。
也有学者认为,《胡笳十八拍》所叙事抒情的内容,只有《悲愤诗》的前半部分内容,即被俘虏时的见闻和在匈奴的生活、临归汉的场景,没有描写回到家乡后的景象、再嫁的担忧,所以不是单纯地模仿《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中,蔡文姬质疑命运的不公平——“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她抒发对家乡的怀恋——“生仍翼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无日无夜兮不思我故乡”,并通过大雁来寄托这种乡思——“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她表达与孩子分别的愁怨——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砂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这是明代人对蔡文姬《十八拍》里的豪迈激荡、对蔡文姬英气才气的肯定。
二、《胡笳十八拍》的曲与词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见于《乐府诗集》的题作蔡文姬所作的这首《胡笳十八拍》(今天的《胡笳十八拍》琴歌歌词,即这首诗),是不是蔡文姬创作;一是蔡文姬与琴曲《胡笳曲》有什么关系。
根据敦煌遗书里,唐代刘商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诗前面所写的序言,蔡文姬确实在写《悲愤诗》之前,归国的时候,曾创作《胡笳曲》诗篇,有十八拍,是一首琴歌(有曲有词)。同时代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也说蔡文姬根据胡笳曲,改变为古琴曲,有十八拍。白居易、李昂、刘长卿、杨巨源、顾况这些唐代文人,也都认为是蔡文姬把胡笳声改编为古琴曲。
我们曾经说过,董庭兰继承、发展了唐代的沈家声、祝家声不同版本的《胡笳曲》(万里浮云阴且晴 | 唐代琴人董庭兰(下)),当时刘商就创作了诗歌《胡笳十八拍》,来配合董庭兰的《胡笳曲》演唱。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大约可以配合董庭兰其他版本的《胡笳曲》。
另外把蔡文姬的《十八拍》和刘商的《十八拍》作对比,蔡文姬的《十八拍》与《悲愤诗》一样,主要写自己的悲苦遭遇、思念家乡和儿子。而刘商的《十八拍》则站在男性文人的角度,描写蔡文姬对胡人丈夫的仇恨、以胡人儿子为耻辱、归乡的迫切。从这样的对比看,蔡文姬的《十八拍》更像是蔡文姬的创作。
结合上面所有的分析,老汪认为《乐府诗集》里的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应该就是蔡文姬的作品(或许经过后来文人的修饰、改编)。而蔡文姬作为一个琴人,她也确实曾把胡笳曲改变为古琴曲,并配有与今天看到的《胡笳十八拍》诗相似或相同的歌词。
今天古琴曲里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三种谱子,査阜西先生统计有三十九种版本,见于明、清两代的琴谱里,应该都是从唐代各种胡笳曲发展而来。今天流行的将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歌词与琴曲结合的琴歌版本,是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琴适》中的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