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胡笳”本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汉代传入内地,后来发展为唐代的和今天的管子。由于它的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汉旧《筝笛录》有其曲。”(《宋书·乐志》)晋代仪式音乐中车驾停止时吹奏《小胡笳》,车驾出发时吹奏《大胡笳》(《宋志》引《晋先蚕仪注》)。南北朝时,相和曲中的《大胡笳鸣》和《小胡笳鸣》,是使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古今乐录》)。初唐琴界盛行的沈家声和祝家声,其代表性曲目即《大胡笳》和《小胡笳》(《国史补》)。由于当时“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因而这两首琴曲可能就是由过去的相和曲保留下来的。大、小《胡笳》经过沈、祝两家的传播,特别是盛唐时经董庭兰的整理和传授,一时风行于辈坛。唐代的诗人在诗中绘声绘色地描述它的艺术表现,不少琴家把它作为必修曲目,成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琴曲。
《大胡笳》的内容和蔡琰的《悲愤诗》是一致的。汉末的战乱中,蔡琰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虽嫁给左贤王为妻,但仍然非常思念故土。
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在当地生育的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声》中,一开始就将读者引人了这样的意境:“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离别边地时的心情,深深地感动了“胡人”,同时也使接她还乡的汉使为之叹息。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个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南归当然是她久已盼望的,可是看着即将舍去的亲骨肉,却又心如割。音乐表现这种复杂心情,无疑会是异常感人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唐代刘商写了长诗《胡笳曲》。他在序中写道:“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他认为最初是“胡人思慕文姬”之作,体现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就体现两族人民友谊一点来讲,刘商和李颀是一致的。但是刘商只字未提蔡女造胡笳声的事,却又把创作权归之于胡人,在这一点上,两位诗人产生了分歧。到底谁说得对呢?看来,还是宋人朱长文在《琴史》中说得对,他说:“世传胡笳声乃文姬所作,此其意也。
刘商诗序中所说:“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弄》是也。”可以认为基本上符合事实,因为当时流传的《胡笳弄》,确实是经董庭兰整理、书写为乐谱的,他是把“声”加工为“弄6”的。不过,后人据此认为是董的创作,就不是很妥当了。因为董庭兰继承了沈家声和祝家声,说他是集大成者,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大胡笳》是一首纯器乐的作品,和文学作品没有直接的联系。李颀、戎昱的诗中也只讲弹奏,从末涉及歌唱。刘商的长诗虽然也是十八段,但只是作为朗诵,而不是歌唱,所以《琴书大全》中说它“盛行于世,妇女儿童成咸悉诵之”。现存琴谱中逐段引用刘的诗句作为各段小标题,也只是作为理解音乐的参考,并不是琴歌。因为两者在形式上出入太大,刘诗宇句整齐,帮曲却长短不一,有的段落甚至相差五倍之多,根本不可能配在一起歌唱句。
《大胡笳》琴谱中以刘诗作为小标题,而不用后世所传的《胡笳十八拍》,是因为在唐代还没有出现这个作品,甚至连名称也还没有形成。《大胡笳》虽有十八拍,在当时称之为“胡笳声”、“胡笳弄”或“胡笳曲”。刘商的诗在当时也只称之为“胡笳曲”。至于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把它名之为《胡笳十八拍》,那是以后的事。
南宋出现的《胡笳十八拍》词曲兼备,是一首优秀的琴曲,歌词又是一首好诗。《胡笳十八拍》词曲结合比较紧密,可以认为是在《大胡笳》下产生的。但它和唐代的《大胡笳》并非同一作品,在音乐结构和曲调上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是不宜混为一谈的。
大、小《胡笳》盛行于唐代,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政治背景。经过商北朝的分裂之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民族团结。在唐代的统一局面之下各族人民加强了交往,并在交往中密切了民族关系,建立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李颀、刘商在诗作中都描写了这种民族友情。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皇帝为借回纥兵力收复两京,不顾人民的死活,悍然以洛阳的金帛、士女作为代价。戎昱诗中写道:“回鹘数年收洛阳,洛阳士女皆驱将!岂无父母与兄弟?闻此哀情皆断肠。”因形势有了改变,于是诗人借古喻今,人民群众的痛苦遭遇。诗歌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琴曲方面,大、小《胡笳》的盛行也是这样。
《小胡笳》的规模虽然比较《大胡笳》略小一些,但两曲的基本情调是一致的。元稹在《小胡笳引》中描述说:“泛徽胡雁咽萧萧,绕指辘轳圆衮衮。吞恨含情乍轻激,故国关山心历历。”和这样的内容理解相适应,在现存乐谱中《小胡笳》的小标题是:雁归思汉、吹笳诉怨、无所控诉、仰天长叹也是表现身居边塞,借北雁南归抒发其故国之思。这样的内容与其说是表现蔡琰,不如说是概括了一般成守边塞者的思乡之情。这是当时边塞音乐作品中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武皇开边犹未已”的控诉。
现存最早大、小《胡笳》的曲谱都见于《神奇秘谱》。《大胡笳)编在演书“霞外神品”的下卷,属于编者所“亲受”过的曲目。而《小胡筋》却广陵散》等古曲编在“太古神品”的上卷,属于“昔人不传之秘”。后者谱中未曾点句,显然是久已无人弹奏的琴曲,因而它的谱式更为原始,保更多唐代音乐的特点。
今天竟然学了这么多,点个广告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