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由于女子在古代特定的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常常会产生或孤独、或悔恨、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于是,便有了大量的闺怨诗,以唐宋最为鼎盛。闺怨诗,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其中大部分都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所写,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秋夜》,便是古代为数不多由女子亲自所写的闺怨诗。它出自于宋代著名才女朱淑真之手,是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自幼便聪慧过人,无奈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嫁人之后,更是因为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抑郁早逝。
这首《秋夜》诗的主要内容,可以说是代表了她在无数个漫漫长夜辗转反侧,睡不着时所产生的思妇愁绪,道尽了她的心中酸楚。全诗言浅味永,无一“情”字,却又处处含情。是朱淑真的一首耐人寻味的千古名作。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她的这首《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首句“夜久无眠秋气清”,既点明题意“秋夜”,又交代了朱淑真创作这首诗的具体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说明诗人因自己的愁绪满怀,导致半夜睡不着。而它又恰逢发生在秋夜,秋风的萧瑟,与夜气的清凉,无疑为朱淑真的愁绪,更添一层愁苦的环境气氛。
次句“烛花频剪欲三更”,则是对朱淑真如何度过漫漫长夜进行了描写。即诗人剪了很多次烛花,时间已是快到三更天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但一方面,朱淑真无法消解眼前的愁绪,另一方面,也无人同她“共剪西窗烛”。所以越是频繁的剪烛花,就说明她心中的孤独寂寞煎熬之苦越重。
从第三句“铺床凉满梧桐月”开始,则转到了对景色的描写。意思是说,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无疑今夜朱淑真冰凉的床席,是无法温暖起来的,这又令她凉从心生。而凄美的月色,也象征了她愁苦的心境。
最后一句“月在梧桐缺处明”,则是紧承上句,意思是说,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却依然是那么明亮。以景语作结,是为了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从凄美的月色,过渡到高远、疏朗的月色,似乎是朱淑真愁苦心理的转变。但始终却是无人与她“共剪西窗烛”,这份内心深处的酸楚,自然也就无法超脱了。
综观朱淑真的这首诗,从屋外写到屋内,又由屋内写到屋外,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了诗人独处的愁苦。幽独的意境中,所蕴含的则是朱淑真心中无法抹去的酸楚,读下来难免会让人产生同情之感,令人回味无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