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朱培尔的艺术世界
2016-03-21 中国书法在线-竹溪山房
朱培尔的艺术世界
阿 宁
认识朱培尔时间不长,想认识他的时间却很长。大约在十几年前,我从朋友处得到一套书法教学光盘,其中一张讲课的就是朱培尔。我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
最近,他送我新出版的《朱培尔作品集》,分为书法、山水、篆刻、理论四大卷,他在每一领域都有不俗的建树,让我隐隐嫉妒,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劳动模范,一个智慧型的劳动者。
观赏朱培尔的书法,总觉得他不难相处。因为在他书法中第一眼看到的是性情。我几十年的经历,与有性情的人大都能成为朋友。他有特立独行的一面,有时不从众,不随大流,甚至愿意让自己保持适度的孤独。他的岗位要求他照顾各方,调合众口,而在艺术上却标新立异,张自家之帜,极力走出自己的道路,本文试图做一些粗浅解析。
1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话用到朱培尔身上特别合适。
翻开他的书法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极具个性的线条。古今书家,似乎很少见到他这样的线性特征。他的线随意、自然之中常有出人意料之笔,清劲、婀娜之处常有对立的意趣。他把各种对立的线性元素集合到一起,形成了朱氏特征,是充满哲学内含的线,也是整合了传统并重新赋予生命的线。
察古今书论,似乎多强调线的力度,骨法,少强调线的多变性、丰富性,以及线的出人意外。朱培尔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实现了某种弥补。
仔细解析,发现他的线条虽不与前人雷同,仍然能感受到浓浓的晋人之韵,有玄淡余音;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宋人之意,畅自我胸怀,张自家性情,完全是自我世界的表达。
虽然经过了融会,他的一提一勾仍然有唐人之法的影响。线条的篆隶之意,在某些作品中似乎更强烈。我想这就是传统的力量,是他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想掩饰也掩饰不住的,然而这又是他自己的,是书法家中的这一个。
看他的书法,想到了古代一位叫怀仁的将军,怀仁的军队兵强马壮,兵士却是王羲之的,他用王家的兵列出了自己的战阵。朱培尔统率的是自己的兵,他的兵经过了二王的训练,是从苏黄米蔡中走出来的,是领略过秦砖汉瓦,钟鼎簠铭的。这些兵士有远古人的质朴,也有后来人的姿劲,又不可避免地带着当代人的气质、气息。最重要的是,做为统率的朱培尔给予了这些士兵当代灵魂,使他们从书法经典中活了出来,列出独具个性的战阵。
读朱培尔的书法,感到他是一个很在乎形式美的人,形式在他手里有别样内含。他的线条有多变性。每一根线条,或伸展,或拢缩,或做方向的改变与摆动,都极尽形态与律动的变化。
不要以为这些线条的变化无迹可循,其实无不是为着空间的营造,为着气息的通畅与聚拢而服务。线的起伏、跃动,曲折,律摆,以及行(也可以看成线)的摆动,和墨色块面的构成,形成了节奏变化,一个一个的节奏,构成了韵律感。
线的变化来源于书家情感的冲动,由字面意义引发的对外界事物的感动,和由内心需求所形成的意趣追寻,正是风格的根据,古人所谓天机自动,自出机抒概源于此。
乍一看朱培尔的线条充满了情感与意趣,其实无不源于个人艺术观念指导下的捶炼,是中国式哲学思维的曲折反映。中国哲学不是逻辑的、思辩的、形而下的,是感悟的、冥想的、形而上的。
同一幅作品中,朱培尔有时追求线条的内敛,有时又追求线条的生发,以达到空灵大气的境界。他书写时运笔的角度,笔锋的正侧,运笔的疾迟、提按等等,有很多讲究,最后反应到画面上的,是一个一个相对立的符号。
仔细体味,他线条中的那些对立元素,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达到某种和谐,就象在山穷水尽处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中能望到熊熊篝火。
他线条的优势不止是书法,篆刻不过是把软的笔换成了硬的刀。由于工具的变化,他的篆刻线条更为刚劲,然而那种中国式的意趣之美,那种充满着哲学体悟的律动变化,与他的书法一脉相承。
比较书法,我感到他在篆刻上更为倾心,硬的刀带给了他爽捷,带给了他简约,略去了一些用笔形成的细节,线条更为大气,阳刚,而又没有失去空灵感。
我总觉得,他的书法增加一些碑的东西更好,清代人那么看重碑学,可能就是因为厌倦了帖里的细节性,在王羲之那里奕奕生辉的细节,经过了苏黄米蔡,和后来的赵孟頫、董其昌,似乎走到了尽头,所以才有了王铎。王铎、倪元璐、黄道周那个反叛群体的出现,正是碑学兴起的前兆。
在篆刻中,他独有的特质不是淡化了,线条的聚与散,散中聚,分与合,合中分,以及线条的变异,位移,制造出虚实,正斜,长短,轻重,大小等一系列矛盾,然后再建立起新的平衡。
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的绘画里,他的山水画跟古人并不相同,看不到古代画家的各种皴法,更多的是线的勾勒与色的渲染,其物象并不具体,是模糊的,抽象的,具体的是线,线的灵动给他的画增加了魅力。尺幅之中特有氛围的营造与深化,己言的直抒,情感的渲泻,气的凝聚,拢合,以及凝滞处的疏通,他比古人更多地依赖于线。
正是线的特质,使我们感到那些画不是对现实的描画,而是灵性的产物。
2
朱培尔的线给他的结构带来了影响。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是指字的结构会因不同的空间要求而变化,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是形成书家风格的重要因素,而线的特质不同,也会影响到书家的结字之法。
所谓书画同源,一直强调的是书对画的影响,其实古代不少书家甚至画名更盛,画理对书法的影响也是确切的。对这一点,朱培尔在文章中有过表述,他创造的艺术世界亦如是。
他书法中的天趣,很难说只是线带给我们的,其在结构上的特殊性、率意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率意性,恰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独具匠心。
他专注于对传统结字法的革新与整合,使他的字常常有出人意外的画面感,章法上也极具想象力。
仔细分析,点线构成可以形成如下对比:1、点线大与小、粗与细及其组合构成的对比;2、点线疏与密、浓与淡所形成的对比;3、点线动与静,虚与实等概念造成的对比。
由于这些变化,会形成不同的墨色块面,这些块面可以是有意识形成的,更可能是下意识形成的,墨块的相互交错,丰富变化,谐调统一,形成美感。这属于美学的范畴。
一些笔画的强化,一些笔画的简约,一些笔画位置的挪移,都不过是为了营造出人意料的空间,形成意味深长的效果。行距的变化,效果也是相近的。
篆刻更强调空间关系,吴昌硕从篆刻起步,成为海上画派的领军人物,不是偶尔的,篆刻带给他的空间感既能运用到绘画上,也能运用到书法上。朱培尔篆刻喜欢做大作品,他刻心经,刻论语,刻诗经,都是一般篆刻家不轻易为之的,他却做得轻松,有时他追求破碎感,有时又追求纵逸感,这些都与一定的空间形式密不可分,边线也罢,界栏也罢,都是他营造空间的工具,他篆刻作品空间的形式往往与字面意义相得益彰,特别是他刻的一些随形印,石材不但没有形成空间难题,反而使他在空间营造上更加出彩,和他的印面相比,他的边款一点儿都不逊色,有时甚至更为精彩。
朱培尔的那些山水小品我都喜欢。小画里有大境界,是因为画面空间的营造极为成功,有与无,虚与实,黑与白,在他那里自然地组成了交响。
据他自己说,他学画是相当认真的,在曾祖父的影响下他从芥子园入手,又临摩了元四家的作品,后来的明四家,清代的四王、四僧,现当代的黄宾虹等他都认真研习过。我想,他在前人的作品中汲取的不止是用笔,更多是中国式的空间感。
西画讲究透视,中国画讲究布白,黑与白的关系就是空间,石分三面,枝出四歧,中国画的透视是靠线条来实现的,而空间感则是靠画面结构来营造,有时他的草草逸笔,包括他画面上那些位置恰当的题款,都构成了别有意味的空间分布。
反复凝视他的画,会越来越超越具象,会陶醉于他营造出的淼远、辽阔,让自己的思维凝聚到虚无中,仿佛冥冥中有一个声音与你对话,你的回答也是直达天庭的。
他说,他希望自己的画既传统又现代,是真正文人化的,又是极具现代感的,我想,这一切都有赖于他特别的空间形式吧?
3
无论是线条的特质,还是空间的营造,都不过是工具,是“技”,真正的目标是“道”,对于朱培尔来说,就是中国式的意境。
朱培尔说:“艺术是原生状态的瞬间唤醒。”这话颇有意思。我想起王羲之说过的话:“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乍一看不同,仔细一想其实是相近的。
艺术是心灵的密码。无论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如此。书写也罢,绘画也罢,篆刻也罢,都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而在描绘中表现内心不可言说的感受,才是艺术的真谛。所以朱培尔说,书法应表现内心深处的本真状态。
对这一点,西方人与中国人有不同表述,中国人将之表述为意境。虽然明确的意境说到了清代才出现,但相近的意象与境界说在三国两晋时期就有了,他们与后来的意境其实是相同的,都是强调内心的意与外界的境相融合,形成全新的艺术境界。
观赏朱培尔的艺术,我感到他心灵极为自由,这在文章开头我就提到了,他在烦杂的工作中善于追寻孤独,他极力保持特立独行的品格。心灵自由是他的艺术密码,遥想他的创作,必然是为外界某一事物的偶然性打动,产生了神秘冲动,这转瞬即逝的感动被他在心灵深处保存下来,等待着一个完整创作时段到来。
创作时他是放松的,这种放松是从心灵到手臂的放松,甚至指腕都处于松驰状态,这时候他不在意周围的环境,只在意上天的声音。他与天地为伍,与苍穹对话,心中没有具象,只有玄妙,至少他是这么追求的。
翻开中外艺术史,真正的艺术大师能有几个?
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产生,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技法捶炼,反复的心灵体悟,充分的理论修为,和对历代艺术得失的不断追问,还必须在创作时做到心灵自由,情志畅快。艺术家对外界事物的神密感悟,创作时的充分放松,才是产生精品的保证。
看朱培尔写字,刻印,绘画,你感到他不累,他什么都不为,只为了快乐,或者说他累也罢,烦也罢,一旦进入艺术世界便消失了。他的许多作品是在办公室里完成的,这让人难以想象。他的创造力远非那些书奴、艺奴可比,作品的意韵也绝不是陶醉于一学一技的普通书画家所能匹敌。所谓“技进于道”,虽然有博大的内含,但肯定是包含着对艺术的态度的。
几十年的艺术经历告诉我们,他的创作不唯市场,不唯展览,是沉冥之后的挥洒,恬静之时的自娱。这并不意味他对艺术没有敬畏,无论书法,篆刻,还是绘画,他都极为用心用情。这就是他给我们的启示。
(阿宁 河北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一级作家职称。河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