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喜欢看汉末三国故事的朋友,肯定都有听说“中郎将”这个军职,例如曹操都曾表奏过张飞为中郎将,但是这个“中郎将”到底是多大的军官呢?很多朋友是一头雾水,欲知详情,请看笔者细细叙说。
和平时期常置的“中郎将”
按照《续汉书·百官志》的记载,朝廷设置了一些中郎将的职位,例如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地方上则有使匈奴中郎将。
这些“中郎将”的官秩都是比二千石,但是职能各有不同。例如东汉朝廷中的五个中郎将都归九卿中的光禄勋所管辖,其中左、右、五官这三个官署里的郎官,被统称为“三署郎”,在这三个官署做郎官(中郎、侍郎、郎中),在当时是非常有前途的,因为朝廷的三公九卿,经常会从这三署中选拔人才为幕僚,或者向尚书台推荐出任地方官员。
——这一点,也算是东汉帝国的政治特色了。
也很显然,这三署郎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士或者有家族背景的子弟来担任,他们倾向于“文”。
而在虎贲、羽林这两个官署中,郎官们都是孔武有力的兵卒了,他们负责着皇宫中各个宫殿、门卫的安保工作。因为这些人在皇宫里工作,所以,他们的出身清白显得重要:羽林郎的选拔就必须是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的良家子弟中来选拔。例如出身陇西的董卓在年轻时就做过羽林郎。
《董卓传》上说董卓年轻时能够骑马射箭,武艺高超;同样地,其他羽林郎也是如此,加上他们出身清白,所以可以出任保护皇亲贵族的安保工作。至于负责管理他们的虎贲、羽林中郎将则会由名士担任,例如袁绍、袁术、崔钧、桓典等人都在汉末时担任过虎贲、羽林中郎将。
至于使匈奴中郎将,则是与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等同属于地方军职,使匈奴中郎将率军驻扎在并州,南匈奴王庭美稷县附近,名义上负责保护南匈奴单于,实际上是监视匈奴人及协调处理汉匈之间的外交工作。
战时的中郎将
在中平元年(184),全国爆发了黄巾之乱,汉灵帝为了镇压叛乱,任命皇甫嵩、朱儁为左、右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率军出征。
后来卢植获罪被免,又以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卢植的军队,
朱儁因为平定豫州黄巾有功,被升迁为镇贼中郎将。
在本年,“中郎将”出现了三种变化情况:1.本是朝廷的左、右中郎将领兵加权,2.出现名号带四方的中郎将,3.出现名号中郎将。
先说第一种情况,皇甫嵩和朱儁的左、右中郎将,从职权上看,并不是那个在朝廷工作,跟文人名士打交道的“中郎将”了,此时的他们能够持节、领兵,到地方征战。
从兵力上看,两人平均带两万人的军队,军队中包括北军五营、三河骑士和地方州郡征调的士兵。
《后汉书·皇甫嵩传》: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儁,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实际上,皇甫嵩等人此时带的兵力比后来的某些将军都多,从另一个方面上看,也是汉灵帝对黄巾军的轻视,认为这些叛贼不值得朝廷拜将征讨,或是汉灵帝出于对军权的严格掌控,不轻易拜将。因为按照东汉帝国常例,战前拜的将军,战后即免。
本年黄巾之乱平定后,朝廷以皇甫嵩、朱儁两人的战功最高,给他们封侯,并拜为左、右车骑将军,可谓一时荣耀。但朱儁在班师后,就被立即免去了右车骑将军的军职,官复原职,做回了光禄大夫。
而皇甫嵩是因为要继续领兵去西征凉州叛军,所以保留了车骑将军,这是另话,这里不谈。
至于“名号带四方的中郎将”,这种情况在乱世也有出现,后文详述;
而“名号中郎将”,其名号的寓意和各种名号将军一样,更多是期望、荣耀,这种情况在乱世也更多,但汉末开头的应该就是朱儁的镇贼中郎将,此外还有黑山军的首领张燕就曾向朝廷乞求招安,获得了平难中郎将的名号。
综上所述:这些战时设置的中郎将,都是朝廷许可在地方领兵的军职。其官秩,若用“比二千石”套用倒是可以,实际上是没有明文记载的,而且他们实际能带多少兵,有多大特权,这还是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并没有一个硬性标准。
乱世的中郎将
时间推进到汉献帝初平年间,因为“董卓之乱”引发关东与朝廷对抗,军职的授予也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朝廷方面任命,一种是地方官员以表奏朝廷的方式任命。
第一种由朝廷任命,类似于汉灵帝任命皇甫嵩等人为中郎将一样,立功后加官进爵。例如在董卓时期,他就任命过董越,牛辅,吕布,徐荣为中郎将。
朝廷对米教教主张鲁在汉中的作乱并割据行为无力征讨,于是也是招安了事,也给予镇民中郎将的军职,如同张燕故事。
第二种则是割据军阀私自表奏,不论朝廷是否批准,军阀及其下属军官都形成割据、私授之实。——这种玩法有点自嗨,当然,如果这时候朝廷能够给予承认,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例如,李傕掌控长安朝廷时,就派出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出使关东,试图以给关东诸侯加官进爵的方式消除敌意,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有些人如荆州刺史刘表、徐州刺史陶谦,他们因为主动向长安朝廷纳贡示忠,所以得到了“州牧+将军+封侯”丰厚的回报,他们在地方上私自授予的下级军官,例如中郎将、校尉等自然也得到承认。
更有甚者,太傅马日磾抵达寿春见到袁术后,袁术把马日磾持有的符节骗来,据为己有,因为符节本是代表着朝廷权力,所以袁术用来给自己的下属封官。
《三国志·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遣太傅马日磾因循行拜授。术夺日磾节,拘留不遣。
例如:年轻的孙策就被马日磾表拜为怀义校尉。实际上,孙策是效力于给袁术的,并非听长安朝廷调遣,所以这次“表拜”从本质上看,就是以袁术的意愿行事。
《三国志·孙策传》: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孙)策,表拜怀义校尉。
至于曹操、吕布这些人,他们不被长安朝廷所重视、信任。
吕布是被李傕掌控的长安朝廷列为杀害董卓的通缉犯;而曹操派使者去长安朝廷,试图表示忠心,却被李傕拒之门外,最后还是黄门侍郎钟繇从中说情,李傕才勉强接受曹操的纳贡,但是加官进爵什么的,曹操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曹操后来得到兖州牧,拜将封侯,也是在建安元年(196),天子东归后的事了。紧接着,曹操入主朝廷,带着天子刘协及满朝文武大臣迁都许县后,汉廷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割据时代。
细数乱世的中郎将
从史书记载上来看,中郎将是处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军职,职位高低是:将军>偏将军>裨将军>中郎将>校尉。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本节笔者将乱世时的中郎将归纳阐述。
1.朝廷的中郎将
建安元年(196),定都许县后的汉廷趋向稳定,在曹操的主持下,汉廷开始重建威仪。
一些中郎将也开始重新设置,例如早期的左中郎将裴茂,汉廷虽然无法提供更多的军队给他,但给他赐予持节特权——裴茂持节去关中后,以此调度关中军阀段煨、梁兴等人,一同去讨伐李傕、郭汜,最终大功告成,给汉廷挣回了面子。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让世子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这是正儿八经的朝官,虽然曹丕后来跟随父亲到邺城去了,但他所主持的五官府的职能就是吸纳人才,颇有当初“三署郎”的影子。
——曹丕在这段时间里,就征辟了很多名士入府,这些人中的青年才俊,大部分在后来成为曹丕太子府的班底成员。
2.四方中郎将
左中郎将这种表面上是朝官,实际被朝廷加授特权后,又可以率军出征的,算是一种特例吧,但还有一些名号中带“东西南北”的中郎将,这些人确实就有军权。
早在曹操都许后,就任命程昱为东中郎将,代理兖州事务。
《三国志·程昱传》:(程昱)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后来,还有北中郎将和南中郎将,分别是曹彰、曹植担任。这种中郎将显然是临时置,并没有长期设置的意味。
《三国志·曹彰传》:(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三国志·曹植传》(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
同样的,还有交州士燮,当时交州刺史张津战死,刘表派赖恭率军试图控制交州,汉廷(曹操)为了阻止刘表势力的入侵,便下诏拜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址太守如故。”
后来,士燮派使者向许都纳贡,汉廷(曹操)又将士燮的军职升级为安远将军。
从这里看出,这类中郎将因为级别低于将军,所以即便临时能获得大量特权,并不是长久之计,最终不是免去,就是升迁。
3.领兵的杂号中郎将
在建安之前,曹操麾下的亲信,都不过是一些校尉、司马等职务,等到都许之后,曹操开始提拔他们为中郎将、将军之类,如曹洪就升迁为扬武中郎将。
同样地,一些带着军队投奔曹操的军官,也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例如张辽、王忠、李通、李典,他们效力于曹操,成为曹操军事集团的一份子。
《三国志·李典传》:(李典)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
《三国志·李通传》:(李通)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
4.朝廷之外,其他军阀的中郎将
曹操麾下设置大量杂号中郎将,至少还有朝廷在自己掌控之中,而其他割据军阀,私设杂号中郎将的情况也是常见。
袁绍作为曹操早期最大的对手,由于他自己一时智迟,没有选择去迎接天子,最后被控制朝廷的曹操反制,为此非常不爽,他就曾私下给一些地方军队的首领任命为中郎将,让他们在曹操的辖区内作乱。
《三国志·吕虔传》: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
袁绍身居大将军,不经过汉廷许可,私下给自己下属封拜各种军职,例如陶升为建义中郎将,张郃为宁国中郎将。
《英雄记》: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三国志·张郃传》:(张郃)瓒破,合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再如荆州刘表也任命为黄忠为中郎将,甚至于别说一州之地,甚至连河东太守王邑的麾下都有中郎将范先。
《魏略》:诏征河东太守王邑。邑以天下未定,心不愿征,而吏民亦恋邑,郡掾卫固及中郎将范先等各诣繇求乞邑。
看看,大将军袁绍、荆州牧刘表、河东太守王邑,他们麾下的中郎将,就是自己表奏的,对此,朝廷说反对也没用,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后来三国鼎立中的刘备和孙权亦是如此。
刘备在蜀地建国时,诸葛亮担任过军师中郎将,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射援为军议中郎将等等。
在江东孙氏那边,杂号中郎将更是多,据笔者统计如下(共22人有记载):
太史慈-折冲中郎将,徐琨-督军中郎将,孙静-昭义中郎将,孙奂-扬武中郎将
孙河-威寇中郎將,孙桓-安东中郎将,孙匡-定武中郎将,步骘-立武中郎将
吕蒙-横野中郎将,黄盖-武锋中郎将,蒋钦-讨越中郎将,凌统、程普-荡寇中郎将
骆统-建忠中郎将,贺齐-威武中郎将,吕岱-昭信中郎将,胡综-建武中郎将
潘濬-辅军中郎将,吕范-征虏中郎将,周瑜-建威中郎将,张昭-抚军中郎将
芮玄-奋武中郎将
之所以江东的中郎将会有这么多,就是因为孙氏创业之初,对地方部曲拉拢的缘故。另外孙策、孙权自身的军职也不过将军,也不可能给这些人拜将军了。
5.特殊职能的中郎将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开始实行屯田,于是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就应时而设,按照中郎将高于校尉的规则,大概人口多的大郡,就设典农中郎将,人口相对较少的郡就会设典农校尉。
例如提出屯田建议的任峻也担任过典农中郎将,后来严匡出任颍川郡的典农中郎将。
顾名思义,“典农校尉/中郎将”在当时主要是负责屯田工作,同时也有领兵一方的军权。其职责更多的是保卫一方平安。
许褚作为曹操信赖的侍卫,他代领的侍卫队伍,在后期被扩充改编,许褚担任武卫中郎将,其军营即为“武卫营”,后来也发展成为曹魏帝国禁军之一。
《三国志·许褚传》:(许褚)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武卫”之号,自此始也。
除了典农、武卫这两种可以领兵的中郎将,还有一些不领兵的中郎将,例如曹操在入主冀州后,还任命王脩为司金中郎将,职务内容是负责制作农具、兵器之类。
在魏文帝曹丕时期,有下邳陈颃担任司律中郎将,在孙吴帝国孙皓这边,有司市中郎将陈声,顾名思义,司律就是掌管音乐的,司市是掌管市集商业的。
最夸张的是,在《魏氏春秋》及陈琳的《讨曹檄文》中还提到,曹操为了敛财,派人去挖掘坟墓,还特意给这些人给予军职编制,任命为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这也算是中国盗墓史上的一桩奇闻了。
历史奇闻也自然就有话题价值,例如著名盗墓小说《鬼吹灯》中就提到此事,并说此后发展出四个门派: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
当然这是小说家之言,当不得真,只是谈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