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文学·人生·杂谈》《老屋·小船·旧故事》欢迎您荐稿(注明出处)赐稿(原创首发文字)
虎丘读石
老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姑苏虎丘高仅三十余米,在名山中怕是最小的,却被称为“吴中第一景“。
我沿着登山石径,一路浏览细数:试剑石、枕头石、千人石、点头石、勾践石室、剑池峭壁、照镜石桥、拥翠山庄……以探其缘。然而、如同难以翻阅的沉重而又神秘的石书,说有所悟,却又朦朦胧胧。
1
据说,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是耸立在大海中的一叶孤岛,其实不过一巨石而已。不知何时大海成了陆地,孤岛与大陆相连。所以,旧时景点多与“海”字相关:望海楼海泉亭海涌桥等,唐刘禹云“独宿望海楼,夜深珍木冷”。
公元前五一四年吴王阖闾迁都苏州,在此山上修了行宫,后来其子夫差将他又葬于此山。才有了阖闾葬后山上出现白虎的传说,海涌山才易名为虎丘,小小的虎丘才有缘走进太史公的笔端。
从此,虎丘便和三吴结下了难解之缘,演绎出许许多多史剧、秩闻和传说。从吴王阖闾、秦始皇赢政到康熙、乾隆,从名将相孙武、伍员到普通百姓铸剑的干将及舍身取义的明代五义士,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到诗人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唐伯虎,从西施到名妓真娘乃至近代名妓赛金花,几乎所有与苏州有关的名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无不与其有关,堪称一部姑苏史。
天然美是一种美,人文历史是一种美,二者的结合是更令人倾倒神醉的美。如同身临寒山寺目光所及或许失望,但一想起唐张继那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便另有一番情趣。游虎丘便添此感。
2
剑池,在虎丘的景点中最神秘最有名最有吸引力。
仅它的名称便众说纷云,二千余年难有定论。一说池形似剑,二说宝剑削山成池,三说乃铸剑人淬剑之池,四说阖闾下葬时,将名剑扁诸鱼肠“陪葬三千”,故名剑池。"万丈深潭挟两崖,削成奇壁自天开。”剑池,其实不过是两崖相夹的大山缝而已。水深两丈,常年不竭。南宽北窄,恰似平放之剑。水常年冰凉,阳光数缕在水面闪动,如宝剑闪光,利刃生寒。
我观剑池之奇不在其池而在其壁。两侧陡壁如刀削剑砍,直上直下,其平如立镜。置身其境,顿感压抑,阴森森冷嗖嗖。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此一奇也。
西侧石壁上有书圣王曦之篆书“剑池”二字,东侧石壁上有宋米芾所书“风壑云泉”,南侧进口的圆形石门外侧的石壁上有唐颜真卿“虎丘剑池”真迹,后“虎丘”二字毁,明叶清臣补书。尺寸之地,留下数代名家墨宝,此二奇也。
三奇是在石壁之下,埋藏着一座神秘的阖闾墓。据《史记》载剑池确为阖闾下葬之地,而且已被人们两次发现。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池水干涸,唐伯虎、王鏊等人记载了发现简况,并刻石于水面下之东壁。1955年整修剑池,在池的最北端水下发现一三角形洞穴,进入十余米后,发现了四块石板密封的墓门,同时还发现唐伯虎等人的石刻纪事。但二次发现,均末进入墓室,阖闾墓究竟是否“铜椁三重”、“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陪葬三千”,仍然是千古之谜。
人爱猎奇,真正的神秘奇妙存在于人脑的想象中,一旦到手,也就不成为奇了。
3
进二山门,登山石路旁有一巨石,椭圆形,长约二米,宽处约一点四米,重达数吨,一道裂缝直直地横贯其间,如同刀剑壁就一般。
"石破天惊出匣时,中宵气共斗牛期。”据说,齐使携属镂剑来吴,以剑断石,逼吴臣服。阖闾与群臣召齐使于虎丘,用干将莫邪所造宝剑向齐使炫耀,轻拂之下,路边巨石应声而断。齐使认输而退,其石遂名为试剑名。
遥想当年,阖闾得孙武和伍员相助,御齐晋,略楚地,伐越人,霸诸候,教民以化,开拓东南,堪称一代名君。谁曾料到一代霸业,却断送在了其子夫差手中,甚至坟墓都难保全,被秦始皇和孙权两次挖掘,试剑石的命名权差点也被始皇帝夺去。秦始皇南巡过吴,为寻宝剑而掘墓,盗得宝剑后在巨石上试其锋而断石;或曰宝剑未找到,怒抽佩剑将路边巨砍断,故名试剑石。元顾英有诗言及此事“试剑一痕秋,崖倾水断流。为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赢政比阖闾也好不了多少,国破陵毁,二世而亡。使多少人发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长叹。
不管是阖闾还是赢政,他们的宝剑是砍不断巨石的,不要说技术落后的古代,就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怕也未必。什么试剑石点头石都不过是附会之说,借名人造假而已。古人之造假,给景加点缀,为游人添工具雅兴,倒也无可厚非。因为,真的并不都善美,假的并非都恶丑。
且住!笔者绝非颂假。倘若不分善恶美丑的毁真造假,自然不能和试剑石同语。
4
或许因为我的孤陋寡闻吧,虎丘众景点,大到与帝王将相有关的,小到和尚百姓的轶闻趣事,不管是真是假,都有名人题诗留字,唯有千人石,未见留下只言片语,让人不解。
经试剑石,过真娘墓,孙武亭下,一块约二亩大的磐石,由南向北倾斜,呈暗红色。传说,阖闾墓修好后,夫差怕泄露秘密,将修建墓室的石匠一千多人,召集到大磐石上以庆功之名将石匠们用毒酒杀害。顿时人人七窍流血,大磐石上血流成河,血流进石缝,浸透了石体,大磐石便被染成了红色。为掉念死者,大磐石取名为千人石了。
据资料载,大磐石呈暗红色并非血染而成。它是中生代白垩纪岩浆喷发凝固而成的火山岩,主要由暗红色的正长石矿物质组成。然如此之大之平的火山岩,在江南水乡实属罕见,堪称一景。
说是无人题诗留字,也并不十分准确。唐贾岛写了一首《千人石》诗,只是内容与千人石和石匠毫不相干。无匠人便无墓,无墓便无剑池之神秘,无剑池之神秘便无虎丘之盛名。造就历史辉煌的人们--造墓的石匠塑俑的奴隶开运河的民夫--往往被历史所尘封,生前任驱使,死后遭遗忘,何其痛哉!
贾岛《千人石》写的是什么呢?“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说的是“生公讲经,顽石点头”的典故。
生公,南北朝人,俗名魏道生,从小出家,十五岁登台讲经,后人尊其为“生公”。传说他在苏州虎丘上讲经时,千人石上坐满了人。后来有人向官府告发,官府一查他是被逐出京的,严禁人们再去听讲,生公既未生气,也不气馁,将附近的石头捡来排在面前,坚持一天天讲下去,日子长了,石头一边听讲,一边点头,好象都被他感化了。这便是“生公讲经,顽石点头”的典故的由来,而千人石又被称为千人坐了。
如今,大磐石上的石头都不见了,只剩下莲花池内高出水面许多的石柱上那方叠石,孤零零地呆空中,任凭风吹雨打,游人评说……
"当年挥尘讲何经,赚得顽石倾耳听”鬼才相信。但生公信仰之虔诚,献身佛教的精神还是令人敬佩的。无独有偶,千人石之东有一石室又称仙人洞,乃勾践卧薪尝胆之处,《史记》所记甚详。二人经历、信仰虽不相同,但志向坚定,为其所信仰的事业而奋斗不息的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
作为精神的泊来品--佛教,才开始传入时,人们把它当作了异教邪说,几百年后才承认了他的存在,武则天时差点成了国教,而当时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其中奥秘,不是佛教占领了中国的思想阵地,而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改造了佛教。盛行于唐代的佛教禅宗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佛教,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色了,便是明证。
人不可无志,国家不可无魂。当年生公讲的是否是这个“经”呢?
作者简介:中铁七局,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