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穿过百花深处胡同,沿着护国寺大院夹道向南走,路西侧,一排贴满封条的大杂院出现在面前。为了提升护国寺建筑遗存周边品质,特别是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护国寺金刚殿未来亮相做好前期准备,西城区启动了对护国寺大院1至23号单号院内违建的拆除。
护国寺原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国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年间改名护国寺。该寺规模宏大,中轴线上原有殿宇十进之多,如今的护国寺大院里有60多处大杂院,为原护国寺的一些配殿或附属建筑,纵深超过100米。
从护国寺1号院一直到23号院,12个单号大杂院基本上已经人去屋空。走进院子,可以看到窗台上有明显灰尘。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护国寺建筑遗存直管公房文物腾退工作一期于去年11月就启动了,涉及承租人79户。截至目前已完成77户承租人的腾退工作,剩余两户的腾退工作正在不断推进中。
“去年12月底前就搬走了50多户,除了单号院的居民,还有百花深处胡同15号和17号院、新太平胡同1号、3号和5号院。”一位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护国寺大院的60余处大杂院里,单间平房面积最大的约有30平方米左右,小的仅十平方米左右。在这些逼仄狭小的空间内,通常都住着三口之家和祖孙三代。
南行至护国寺大街11号,一处红墙绿瓦的建筑分外显眼。尽管主体被楼宇包围,从外侧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护国寺金刚殿”的牌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位居民说,护国寺金刚殿是护国寺建筑遗存目前保留最完整、最显著的标志性建筑物,大殿整体保护完好,红色的窗棂和大殿顶部的瓦片都经过了修缮。
去年,西城区分三批启动了文物腾退,护国寺建筑遗存为第三批的5个项目之一。截至去年底,三批文物腾退进度达99%。相关负责人表示,护国寺大院1至23号单号院作为护国寺建筑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风貌保存较好,体现了护国寺当年的建筑风貌且相对集中,有利于文物的后期合理利用。随着护国寺建筑遗存直管公房文物腾退工作的收尾,下一步将启动修缮工作,护国寺建筑遗存的未来使用将按照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骜 文并摄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