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文 |李崇寒
现在的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四处打听,也很容易从小杨家胡同口忽略而过。小杨家胡同开在新街口南大街东侧的西口,非常窄小隐蔽,没有任何标志,可将胡同口墙头上的“新街口南大街128号”作为找寻的线索,找到它,便到了胡同入口。拐来拐去,才走到老舍出生的地方——今小杨家胡同8号院内,大门禁闭,门口两棵大槐树早已不在,老舍幼年时常和小姐姐到大槐树底下捡槐虫、编槐花,“不知在这里曾消磨过多少光阴,啼笑过多少回”。胡同上空飞翔的鸽子倒是让人想起老舍笔下沉溺于唱戏、养蛐蛐和满天飞“元宝”(即鸽子)的旗人。
这条“葫芦”胡同可真安静,出了羊圈胡同东口,一直往南,走到熙熙攘攘的护国寺街上,一下子热闹许多。护国寺街因护国寺得名,这所上溯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兴建的喇嘛庙的历史,比护国寺小吃悠久多了。它起初名为北崇国寺,元末丞相脱脱借住于此。因在北京喇嘛庙中数一数二的地位,深受元明清三朝皇帝重视,经明宣德、正统、成化,清顺治、康熙等多次修缮、扩建后,具备九进十七殿的宏伟建制,在北京寺庙中极为罕见。
每次修缮过后,皇帝们总是想着法子为“北崇国寺”另取新名,从宣德四年(1429)的“大隆善寺”到成化八年(1472)的“大隆善护国寺”,再到清康熙六十一年赐名“护国寺”(或称“西寺”“西庙”),终成定制。寺内曾有石碑15座,为历代名家所题,及众多佛像、佛塔、壁画、佛经等珍贵佛教文物,但在一场场大火中,至清末仅剩“枯木残碑泣夕阳”,神像剥蚀,殿宇倒塌。1920年的那场大火烧掉了护国寺的5间后殿、6间东西配殿和4间东西耳房,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配殿地藏殿于2004年被大火焚毁后,曾经辉煌的护国寺仅剩一座金刚殿,被居民住房和宾馆所包围,大门紧闭,不对外开放。护国寺有名无实,被名声更大的护国寺庙会遮住了真身。
护国寺庙会每月逢初七、初八开庙,相传在乾隆时已有,是京城最大庙会之一,实则是借庙宇之地定期开集,以满足老百姓生活需要。在庙会上,不仅能买到锅碗瓢盆、衣物鞋帽、日用杂品、儿童玩具、花鸟鱼虫、古玩字画等物,还能听相声、评书,看戏法杂耍,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小孩子自然喜欢热闹的地方,去那里闲逛或是听听评书《小五义》《施公案》也是极好的。老舍是庙会的常客,他就像《老张的哲学》里的王德,时不时去那“享受一碗酸而浓于牛乳的豆汁”,或是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睡过午觉后,慢悠悠地走向护国寺,吹着微风,欣赏寺内大殿上残破的琉璃瓦。老舍留洋后,护国寺庙会人气大不如前,一是被新式商店所冲击,一是开市日期有时赶上人们工作日,来此购物的仅剩家庭妇女。到后来,庙会也没了,活跃于庙会上的各式京味小吃如“茶汤英”“扒糕年”“切糕刘”等摊主被组织起来,建起了护国寺小吃店,如今遍布京城各大角落,人们在店里吃着豌豆黄、驴打滚,喝着面茶、豆汁,哪还会提起昔日的护国寺与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