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我们称呼王羲之为书圣,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书圣到底是谁封给王羲之的?又为什么给他这个称号呢?
为了查证这个事情,我找了好多资料,但都是无一例外的说,王羲之就是书圣,而且一般都有“后世公认”这几个字。
但是我觉得一个概念,尤其是像书圣这样非常具有历史标杆意义的称号,绝对不会随便的就产生的,它肯定是在某些岁月的演进中,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就好像我们说孔子是圣贤一样,也不是随便凭空就冒出来的念头,而是整体社会上,统治者不断强化认可的结果。
比方说,历代封建帝王,都将孔子不断加封,名号也越来越大,并且给孔子的子孙也封有一定的官职,这样,来表示对儒家文化的顺从和尊敬。
可以说这一招非常管用,因此,孔子也从一个普普通通得人,逐渐走向神坛,开始变成神一样的存在。
那些迂腐的儒生经常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意思就是,没有了孔子,这几千年的文明就像漫长黑夜一样,没有孔子,就会令人沉闷不堪,毫无生机和光明。可见,孔子影响力之大。
而孔子这么有影响力,也和封号有关。因此对于王羲之,搞清楚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我们首先来看看《晋书 王羲之传》是怎么说王羲之的吧。首先,这篇文章先是介绍了王羲之的生平情况,我们就不赘述了,紧接着就开始对王羲之小时候做一个描述了: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这句话生动的描述了一个幼年腼腆,谦虚谨慎的王羲之形象。紧接着,开始论述他稍微大一点的事情了: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这段话信息密度非常高,不仅讲了他从年少性格的木讷腼腆到善变骨鲠的巨大转变,而且对他的艺术成就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赞赏。
请注意,这还仅仅是,稍微长大之后(及长),就取得了诸如:古今之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样的盛赞,实在是不容小觑!
接着对于王羲之东床快婿的典故展开论述,非常详尽。然后接下来就论述了王羲之在当时朝廷的情况、对天下大势、百姓疾苦的担忧,展现了一个爱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这个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说了。
然后,围绕着王羲之一生发生的一些奇闻趣事展开论述,最终结束了全篇文章,这是《晋书 王羲之传》对王羲之的整体论述,通篇下来,压根没提书圣这个词。
所以,书圣这个称号,并非来自于官方史书。我们只能从另外的一些论述中寻找答案。但是晋书对于王羲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这一点我们从以下几个语句可以看出:
古今之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这些论述显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古今之冠,也就是古今第一无敌的意思,而后面这两句,我们不必搞懂他的意思,只需要看到云、龙这两个意象,就能知道这样评价是何等的高了。
古人认为,云是龙哈气的产物,所谓“云雾生来非假物,自家吁气自成云”。可见,云与龙是一体的。而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中,是权力、高贵、至高无上的意思,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龙是帝王的象征,用龙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就是说,王羲之是书法中的最高者,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了。
所以,这样的评价,使得王羲之在历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这对于他称圣封神,是起绝对性作用的。
接下来我们看唐朝,唐朝可以说是王羲之称圣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
唐朝张彦远编著的书籍《法书要录》以及唐代张怀瓘的《书断》里面,将王羲之前后的书法家做一个排名和论述,其中对于王羲之格外的偏爱,书中这样说的:
至如神品,则李斯、杜度、崔瑗、皇象、索靖,各惟得其一;史籀、蔡邕、钟繇得其二;张芝得其三;逸少、子敬并各得其五。
什么意思呢,也就说,你要是让我给这些人打分啊,我就给谁谁谁打一分,而王羲之父子就不同了,要打五分的高分,这样,差距立显。
在对王羲之进行单独论述的时候,说:
王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然割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亦犹钟鼓云乎,雅、颂得所……隶、行、草书、章草、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
我就不用白话文翻译了,你就看看其中个别语句用词,什么神啊、妙啊、精啊,极啊,都不是一般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王羲之就是牛的不行了,牛上天去了。
另外,在这本书里,还透露了一个更为震惊的事实。那就是,起先,人们认为的书圣,其实并不是王羲之。
在这本书里,记载了羊欣的一段话,羊欣是谁呢,他是王献之的外甥,所以这关系,够复杂了,他的论述是这样的:
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
不论是张怀瓘还是张彦远,都坚持认为:
斯为当矣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我们认可你的话,我们觉得也是这样。这句话是附录在张芝书法后面的,所以下面这句话才是重点:
其行书则二王之亚也。
但是他的行书却比王羲之、王献之差很多了,只能排行第二。表面上我们先迎合你,是是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你……
因此,虽然南朝的羊欣觉得,书圣不是他的舅舅王献之以及王羲之,但是唐朝人悄悄的,毫不作声的就把书圣的帽子给抢过来了,安在在了王羲之身上:
你说张芝、皇象、钟繇、索靖,这些都是书圣,我没意见,可是,他们作为书圣,行书却连王羲之都比不了。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才配做书圣。
所以,不知不觉,书圣就是王羲之了。再加上唐朝人并不怎么喜欢王献之,就把这个帽子戴给了王羲之了。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随便翻开一本书,看看唐朝人的那些论述,你就会发现,王羲之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但是问题来了,唐朝人为何那么喜欢王羲之?这背后有谁撑腰吗?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唐太宗,那么唐太宗是怎样力挺王羲之的呢?我们下次再写篇文章详细谈谈。那又是另外一番奇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