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6月的一天,江苏省仪征市新村社区“小食堂”里,两名就餐的空巢老人用手机拍下面前的菜肴,通过网络发给远方的子女,展示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
这是新村社区试点居家养老工作,建立社区食堂的一道风景。
2013 年10 月16 日,新村社区的社区“小食堂”正式营业。
社区以此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让孤寡、空巢、失能老人在社区里享受关爱和呵护。
孟繁贤今年84 岁,老伴是离休干部,去世的早,两个儿子都在甘肃落户,只有一个女儿随迁到仪征。女儿的丈夫因患尿毒症,自家都顾及不周,更无法照顾年迈的妈妈。社区开设小食堂后,孟繁贤为了减轻女儿的负担,自己来到这里,要求代伙。因其家庭困境为大家所熟悉和同情,社区当即同意她在小食堂代伙、吃饭。
如今,一晃4 年多过去,老伴离去后一直沉默寡言的孟繁贤越活越滋润,越活越开心。每当别人问起她生活怎么样时,她都会开心地说:“没有社区‘小食堂’,我一日三餐无着落;没有社区志愿者上门服务,我日子一天也没有办法过下去。‘小食堂’让我健康长寿,社区服务让我精神快乐,我要好好过,活到一百岁。”
尤月升是中核华兴公司二公司的退休职工,今年72 岁。他是1968 年参军入伍的老兵。当兵后集体转业到原核工业部华兴建设公司第二工程公司。尤月升的老伴已因病去世,他一个人把儿子带大成人。孩子参加工作后,长年驻扎在海外。前年回国后,又调到连云港工作,与退休在家的父亲长期分居两地。
退休前的尤月升因工作较忙,长年在单位食堂吃饭,缺少做饭技能,退休后只能是饱一餐、饿一顿,日常生活极无规律。社区成立“小食堂”后,尤月升第一个加入代伙行列,每天不到10 点,就早早来到食堂,或在休息室看电视,或到厨房帮忙。人变得更加精神,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只有真正落实老有所养,才能让老人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活得幸福。”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雪萍认为。
新村社区失能退休工人王宗泽,年轻时是公司业务骨干,却因中风闹得妻离女散,一个人生活在新村社区无依无靠。正当他产生厌世情绪时,社区党支部派人来到他家,将他从床上扶起,一对一地为他制定康复计划,时常推着他在社区里乘凉。
与此同时,社区“小食堂”解决了他“一日三餐无着落”的后顾之忧。常年卧床不起的王宗泽,在社区和义工康复师的共同关怀下,现在可以自己手推残疾车去“小食堂”打饭。此前随妻子离去的女儿,也在大学毕业后回到父亲身边,照顾他的起居。王宗泽从此又找回了生活的自信。
与王宗泽病情类似的还有61 岁的冷振玲:夫妻离异,身患尿毒症并发症中风,生活无法自理,连饭都吃不到嘴里。这让好强的冷振玲倍感低人一等,认为“活着只是受罪”。社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冷振玲的情况后,决定组织社工帮助她渡过难关。
社区“小食堂”开伙后,社区指派两名“小食堂”工作人员,对冷振玲进行重点帮扶,将中晚餐定时送到家中,让冷振玲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社区的细致和社工的热情。经过社区4 年多的精心呵护,冷振玲的病情得到根本性好转。如今,她已经可以自己拄着拐杖,拿着饭碗,到社区“小食堂”排队打饭了。
“新村社区就是我的家,‘小食堂’让我乐开花。”身体的好转让冷振玲的心情越来越好,更有了生活的尊严,逢人便夸社区给予她的帮助。
“这一切都是社区和社工给予我的,等身体恢复了,我也要当社工,回馈社区和社会。”冷振玲说。
孤寡、空巢老人的情况在新村社区普遍存在。他们有的与外界几乎隔绝,过着孤寂的生活;有的虽然有退休工资,但不愿意到养老院生活。新村社区通过开设“小食堂”,让孤寡、空巢老人,走出家门来到社区,和邻居们拉家常、谈时事,晒太阳、吹凉风,一起吃中饭,一起共晚餐,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少了忧愁和烦恼,更没有了孤独和寂寞。
“自开设‘小食堂’以来,除了3 名社工的工资和水电费由财政补助外,‘小食堂’基本做到保本经营,代伙老人可以无忧地正常生活下去。”郭雪萍为老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