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外地游客到杭州,断桥是必到之处。距断桥几百米处的北山路边宝石山下,有一处绿树掩映、岩峦烘托、飞檐凌空、典雅古朴的楼阁,陪同的人无论是导游还是朋友,会简单地告诉你,这是望湖楼,苏东坡有一首诗里写的“望湖楼下水如天”,说的就是这里。然后一行人匆匆而过奔断桥而去,少有人登楼。
偶尔也有心细的人曾经问,望湖楼距离西湖湖岸有近百米,怎么会“望湖楼下水如天”?
问得好。
望湖楼曾经是杭州西湖著名景点,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在我们看到的望湖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
望湖楼原名看经楼,在当时的昭庆寺(现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前,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为吴越王钱弘俶所建,到宋时易名为望湖楼。为什么取名看经楼?可能与昭庆寺相关。昭庆寺是钱弘俶的父亲钱元瓘所建,当时称菩提院。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南山宗永智律师再兴。太平兴国三年(978)筑戒坛,每年三月修戒会。七年,敕赐“大昭庆寺”之额。昭庆寺曾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寺院外围建筑一直延伸到西湖边。游客从西湖码头登岸后,沿着石板路穿过石牌坊和山门,便是天王殿前的万善桥。万善桥的西面还另有一座涵胜桥,西湖水由南往北、再由西往东,流经涵胜桥和万善桥后,注入青莲池,然后水流向东汇入一条小河,当年是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佛门胜地。(1926年西湖边拓建马路,拆掉了昭庆寺的前殿天王殿,万善桥也不复存在了,还填掉了桥下的青莲池,殿前的古樟至今仍存数株。)因此,在昭庆寺前西湖边建看经楼(望湖楼)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登望湖楼,近观碧波如镜,远眺群山环绕,湖中画舟点点,湖中三岛如三颗明珠闪烁于湖水之上,有时朦朦胧胧,有时却清晰如画,是煮茗把酒欣赏西湖万种风情绝佳处,引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其中,最出名的肯定是苏东坡了,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令望湖楼声名远播: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和友人一起泛舟西湖,六月天气多变,由艳阳高照而转为乌云密布,继而风雨大作,船夫赶紧把他们送到就近的望湖楼。他们在望湖楼上边饮酒边欣赏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西湖美景,当此时,苏东坡不可能不诗兴大发,于是有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是一首诗,而是一口气写了五首诗,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上面这首诗。可惜苏东坡醉书的墨宝没有能流传下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恣意汪洋啊!
古人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笔意传神,苏东坡这首诗真的如此。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几乎是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情境,十五年后元祐四年七月(1089)苏东坡再到杭州为官,还与朋友雨中游西湖,又写下了《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莫同年指莫君陈,他与苏东坡同为嘉佑元年进士,所以称同年)一诗:
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苏东坡想起了十五年前泛舟西湖风雨骤至,想起了当时《望湖楼醉书》的情景,感慨时光飞逝。
在望湖楼留下的诗篇不少,限于篇幅这里选两首诗。
一首是王安石的《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水光山气碧浮浮,
落日将归又少留。
从此只应长入梦,
梦中还与故人游。
王安石与韩缜(字玉汝,曾出使西夏)、杨畋(号乐道,将门之后)同游西湖登望湖楼,分别后在马上所作,才分手就牵挂,可见朋友情谊浓。
还有一首是林季仲的《登望湖楼》:
胡尘漠漠暗中州,
无力持颠漫自忧。
花鸟相逢非昔日,
不堪重上望湖楼。
林季仲,宋高宗时为官,反对秦桧和议,做过婺州知州。这首诗写出诗人登上望湖楼时的沉重心情。也许诗人身不由己登上望湖楼参加官方活动,虽然眼前湖光山色迷人,却想到了北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这首诗与林升的“西湖歌舞几时休”、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相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