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古代书画史话(7)
栏目主持、撰文:金晓明
东晋以降王羲之作品渐为世重,至唐初,因太宗李世民的偏好,遍收其民间流传作品,并有将其作品陪葬之说,故后人几无可能见其真迹。
今世所见王羲之作品,墨迹本均为唐以降双钩填墨摹本或临本,即使如此,只字片纸也极为珍贵。目前存世品除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所藏诸赫赫有名的《兰亭序》摹本、临本外,其余墨本均为其尺牍,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辽宁省博物馆藏《万岁通天帖》中的《姨母帖》《初月帖》、上海博物馆藏《上虞帖》、天津博物馆藏《寒切帖》等。此外,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行穰帖》、日本皇家三の丸尚藏馆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以及前田育德会藏《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等。这些作品经一千多年的流传,皆为世人所熟知,未有新帖发现。
2013年1月,日本媒体报道了东京新见个人收藏的《大报帖》,经五岛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专家鉴定,此作为双钩摹本,从内容到书法风格看,应是据王羲之的传世墨迹所摹,可能与皇家收藏的《丧乱帖》一样,在唐代时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因作为手鉴,即作为鉴定用的对比参考资料,知者甚少。为展示此帖,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书圣王羲之特别展》,将《大报帖》与《丧乱帖》《孔侍中帖》及远渡重洋而来的《行穰帖》同台亮相,向观众公开展示,除此四帖外,还展示了王羲之《兰亭序》各种刻本,以及上讫魏晋下至明清的相关书迹、文献,还有历代王书一脉传承之书家的相关作品。王羲之在日本的盛名,加上一下子集中展示其四件传本墨迹和众多文献,引起了日本各界及海内外书坛的高度关注。当时我正在日本出差,与东京国立博物馆朋友约定后即前往观看。
所见《大报帖》,纸本,纵25.7厘米,横10.1厘米,为双钩填墨摹本,共三行24字:“(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作品钩摹于具明显纵向条纹的纵帘纸上,直观看似与《丧乱帖》《孔侍中帖》用纸极为相似。据东博专家介绍,该帖从文字内容、书法风格、用纸及双钩水平来看,应是王羲之传本墨迹之一,但进一步技术鉴定将于展览结束后逐步进行。
看到《大报帖》,不由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公开的另一件传为王羲之作品摹本的《妹至帖》。因二帖的用纸、书风几乎一致,以至于有学者提出此二帖原来或是一帖,后剪裁为二。将二帖图像拼接在一起,无论纸纹样式,还是文字书写的倾斜角度,均可完美贴合,但文字字义上难以通顺,故也有人认为原帖或裁为多段,目前所见仅是其中二段,可能还有一段或数段未见。
也有人对《大报帖》提出疑义,认为唐代以来王羲之书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几乎被收罗穷尽,现在冒出《大报帖》,不见著录,且流传情况无法考证,似乎难以想象。当然,这种看法还是主观感觉,并无依据能够对其证伪。
与中国传世名帖在各朝各代均要钤盖鉴藏印的习惯不同,古代传到日本后的作品一般没有后世加盖鉴藏印鉴的做法,比如前述《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即是,这些作品似乎仍然带着朦胧的面纱,让我们难以一眼认识。
(编辑/制作 郑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