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脱贫路上信心满满
——定边县盐场堡镇波洛池村王学文自力更生奔脱贫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榆林讯(牛向阳 记者 张晓强)10月16日下午,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一行刚进村,一名看似普通农民,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当地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他就是定边县盐场堡镇波洛池村王学文。
政策扶持 产业脱贫
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王学文灵敏地嗅到这是一个“翻身”的好机会。他积极与扶贫第一书记沟通,借鉴第一书记发展家庭产业的意见建议。第一书记通过谈心,充分调动王学文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他决定用政府补贴的30000元将羊舍进行了维护修理,并将一些养羊子基本设施做了简单的维护,为羊子养殖打下坚实基础。
他不怕吃苦,不怕劳累,把羊子养殖当作自己的生命工程,羊子生病了,他就扎根到了兽医站和羊舍,羊子生产了,他就给母羊加料增加母羊产奶量,给小羊崽儿创造最好的环境,让它茁壮成长。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利润也在按照预想的结果逐步实现,正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财富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懒惰者、畏难者。目前,王学文养羊数量已经达到了90余只,成为远近文明的养羊大户,他的这种不怕艰辛,刻苦钻研的脱贫致富精神也成为当地的模范精神。
不仅如此,王学文和妻子俩人改变“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探索其他脱贫致富之路。因为他觉得单一的生产方式风险太大,要想更好的规避风险,拓宽生产方式迫在眉睫。在了解到政府出台了化肥补贴、土地深松、农业保险等扶贫政策之后,他和妻子商量,主动承包了550亩土地种植荞麦、玉米、马铃薯,并主动参加种植技能培训,学习农机操作技能。
同时,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就是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遇到困难就主动地找第一书记,让第一书记帮他学习各种技能,通过学习改进传统的耕作模式。有不少村民也主动找到他,向他讨教种好地的窍门。
不落人后 自力更生
一个好父亲,是孩子生命中的太阳;一个好丈夫,是妻子生活中的左膀右臂;一个好儿子,是瘫痪父亲心目中的贴心棉袄。王学文看着自己卧床多年的老父亲,心里很心疼,却无能为力。他咬字不清的说:“我的父亲很是可怜,年轻的时候国家经济不景气,农村人根本过不上好日子,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饱饭,衣服也是补了又补,一块布上面有好多补丁,补丁上都是补丁,从来没有享过福,尤其是卧床之后,生活拮据不说,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法自理了,非常可怜。作为儿子我以前也想改善家里面的生活,想去给他再看看病,但是我的想法也只能是想法,因为我们这个家没有能力做的更多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政策的春风拂面吹,我能吃苦,我也一定能够改善家里的生活。”
王学文的父亲多年卧病在床,看着自己的儿子日夜辛苦劳作既觉得辛苦可怜又感到欣慰,他说,“我们那会儿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一年到头来也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我没有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没有让他多读几天书,我感觉很对不起我的儿子,但是我看到我的儿子人穷志不穷我就觉得我的儿子是好样的,可是他就是太劳累了,每天鸡还没打鸣他就从炕上下来了,我一天睡在炕上但是我知道他一天忙里忙外的太累了,要休息一下了。”
他说:“并不觉得贫困户是多么光荣的事情,现在政策这么好,总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踏实。”他还表示,现在他信心很足,将来他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荞麦种植业,未来还打算再购买几头牛进行繁殖,在扩大种植业同时也进行养殖业的扩张,两头抓,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