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王之涣的诗,《全唐诗》只存六首,但他却能跻身唐代著名诗人之列。让王之涣名垂千古的诗有两首,一首是《登鹳雀楼》,一首是《凉州词》。
不过,《登鹳雀楼》的作者历来就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只有《凉州词》可以确定是王之涣的作品。
所以,王之涣也算是一诗留名的唐代诗人了。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也是后人经常提到的几首七绝压卷诗之一。明人李攀龙将王昌龄的《出塞》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王世懋就不服,他说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要从王翰的《凉州词》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选。
清人王士祯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同样提到王之涣的《凉州词》,可见此诗在后人心中的地位。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原作二首,此为其一。此诗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又有作“黄沙直上”。
一片孤城,“一片”是很唐诗习用语,常与“孤”连用,如“孤帆一片”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但比“一座”多了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作为古曲诗词语汇,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
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纵目远望,黄河渐远渐上,直上到白云之间,在黄河边上,万仞高山拥簇着一座孤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即今横吹之笛子,是羌族乐器,故名。
杨柳,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曲,音调悲伤。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春风”句语意双关,既是说边关荒凉,春风不至,又暗寓君恩不到。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是春风是吹不到的地方。
王之涣的《凉州词》,开篇即可谓千古奇句。
写黄河的诗,诗人的视大抵是顺着黄河的流向,强调奔腾的气势。王之涣的《登颧雀楼》即有“黄河入海流”句,诗人的视线随着黄河奔流入海。李白有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也是写观望黄河的上游,但李白的视线是由远及近,是顺着黄河的流向的,强调黄河自天上奔流到眼前的气势。
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视线却从眼前渐渐逆流而上,望向黄河的源头,展现出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这句诗写得神思飞跃,让人击节赞叹。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强调边城的孤危,在黄河远上与万仞高山浩瀚苍莽的背景下,孤城显得孤独而强毅。而这孤独强毅的“孤城”形象,揭示的正是戍边将士孤独而又坚毅的内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最后两句造语巧妙,本是戍边的将士吹起了一曲幽怨的《折杨柳》,诗人王之涣却说,幽怨笛声埋怨边城没有青青的柳柳。
如此一来,杨柳的含义变得丰富起来,它既指美好的春光,也指幽i怨的《折杨柳》笛曲,还暗含古诗词中杨柳最常见的意义离愁别恨。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又有双关含义,即指边关凄凉,无春风吹拂,又暗指边城地远,君恩不到。
最后两句十四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由《折杨柳》曲,联想到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又联想到边关荒凉,春光不到,再联想到孤城地远,君恩不到,一切看起来毫无逻辑,但却符合人思维的跳跃性,符合人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最令人赞叹的是,诗人王之涣用巧妙语言,将这些杂乱的联想与丰富的情感表达的浑然一体,还深化了全诗的诗意。
读完全诗,我们感受到了边关的荒凉,感受到了戍边战士的凄苦,但却没有沉沦在这些消极的情绪中,反而在荒凉中感受到了雄强,在凄苦中感受到了悲壮,读之情绪高昂,慷慨悲壮,这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王之涣《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