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庭中的树木不知人已离散,春天到来时还像从前一样开花。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此时河南一带战事频仍,破坏严重,诗人借梁园以抒怀抱。“庭树”原为无知之物,一年一度开花本是自然现象。然而诗人却以惋叹的口气说它不知人去庭空,依旧开花。兴亡之感,溢于言外。“不知”先作一肯定,“还发”又作一转折,抑扬有致, 宛转生哀。故沈德潜《唐诗别裁》称这两句“实为绝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大家都是流落天涯之人,相逢了,又何必考虑从前是否曾经相识。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
千门万户现在变成了丛丛的野草,这都因为当年唱了曲《玉树后庭花》。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薛逢《九华观废月池》)
人的痛苦,就像这废池里的细流纵有深恨亦将入海一样,早晚会被泯没掉,可叹那无情的月亮,却高悬在天,总是那么光明。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王建《新嫁娘词》)
我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先让小姑尝一尝羹汤。
这里刻画了一位灵心慧性的新嫁娘,她按照当时的风俗,三朝下厨,作羹汤以奉公婆。但要使公婆满意,必须摸准他们的口味。于是她想出了侧面了解的办法,让与公婆长期生活的小姑先尝一下。沈德潜《唐诗别裁》甚至赞曰:“诗全真处,一字不可移易。”真,是这两句的灵魂。
原作: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作: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偶题》)
我没有成名你也没能嫁人,我们可是真的不如他人么?相传秀才罗隐初次赴京应举,在钟陵筵上与歌妓云英同席。十二年后仍未考中,复与云英相见,受到嘲笑,因而写此诗作答。一个是落第秀才,一个是半老歌妓,地位虽有悬殊,命运却是相似。所以,这两句与其说是反讥云英,倒不如说是借以自嘲。诗句表面戏谑,骨子里却充满了酸辛,因此李锳《诗法易简录》说:迟暮之感,一往情深。失意于功名之人尤其能感受到这一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杨柳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看作多情之物,此处却说它“无情”,而且加上一个“最”字,原来这里正蕴含着诗人抚今忆昔的伤痛。杨柳本来装点着六朝的繁华,而今“六朝如梦”,它仍无动于衷,依旧烟笼长堤,岂非最最无情?韦庄生当晚唐,国运已衰,将步六朝的后尘,所以他借古伤今,特借杨柳以出之。
原作: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史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