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端北侧,有一座文丞相祠,700多年前,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被囚禁于此。为纪念这位千秋忠烈的英魂,后世将这里改建为文天祥祠。
~~~~~~~~~~
017年1月9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舍身就义734周年纪念日。七百多年前,在国灭身囚之际,他以生命和热血写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章。这些彪炳千秋的名句,犹如零丁洋的惊涛拍岸,激荡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又似崖山古炮台火红的木棉树,散发着直冲云天的凛然正气。
文天祥出生于今江西省吉安一个诗书之家,从小受父亲和名儒欧阳守道先生教诲,21岁考中进士,宋理宗亲自取为头名状元。他的对策不打稿,从早晨写到中午,下笔万言。不过,成为状元的文天祥,仕途并不平坦,因为他主战拒降,不愿对奸臣妥协,上疏请斩提议迁都的宦官董宋臣,结果只做了两个月官即被罢职。11年后回到朝中,秉性不改,又丢了官。
“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后,文天祥一度率军攻复梅州,并取得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大捷,陆续收复许多州县,甚至打到了首都临安附近,震动江南。然而最终因为孤立无援,抗争失败,文天祥不幸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他坚拒投降,并作千古名篇《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明志。1279年,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关在兵马司的土牢里。面对威逼利诱,文天祥终无所动,以一腔忠贞和不屈写下了永垂不朽的《正气歌》。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文天祥在元大都柴市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在狱中写作了大量诗词,他晚年的诗作,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
为纪念这位千秋忠烈的英魂,明清两代把当时囚禁文天祥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成为文天祥祠,即今天著名的北京文丞相祠。
一座千秋忠相祠
文丞相祠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端北侧,西邻府学胡同小学(过去曾为顺天府学所在地,是明清学子学习考试的地方)。从文丞相祠沿胡同西行不过几十米,就是车流喧嚣的交道口南大街,700多年前,这里曾为元大都著名的刑场—柴市,文天祥就是在这里慷慨就义,昂然赴死。
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布局紧凑,庄严肃穆。后院享堂前一株苍劲的古枣树,相传为文天祥在狱中亲手种植,斑驳苍翠的树干倾斜着指向南方,与地面成45度夹角,似乎在倔强地表达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6月6日,文天祥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宋史》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是个气宇轩昂的美男子。在孩提时,他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文天祥羡慕不已,立誓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试第一名,20岁时,入读江西著名的白鹭洲书院,同年中选吉州贡士。临安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理宗皇帝亲自定其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考官王应麟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文天祥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右丞相等职。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20万元军挥师南下,大举入侵,攻陷襄樊,并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就兵临临安城近郊。文天祥散尽家产,招募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二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为口号进行反元抗争。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
一首浩然正气歌
在文丞相祠的前院,整个东墙镶嵌着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所书《正气歌》刻石,这首五言古诗共60句300字,气势恢宏凝重,大气磅礴,是文天祥在被囚土牢三年多时间里,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诸多爱国诗词中,和《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生命绝唱。
1275年,文天祥被派遣守卫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但由于宋廷的部署失策,文天祥兵败,宋廷又将他召回临安。第二年,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元丞相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义正词严,却被元军扣留。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庆幸的是经过辗转文天祥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觉得有机会大展身手了,欲拯救大宋于风雨飘摇之中,并抱定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只是天不作美,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朝统帅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文丞相祠的享堂及堂前的枣树
1279年崖山大战前,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惭然有愧,不再强逼文天祥了。文天祥情愿以身殉国,服毒自杀却被人救起,押往元朝的大都。
战场上的较量,南宋懦弱的军事体系使文天祥失败了,但他与元军的斗争又在囚狱中展开。被囚禁的过程中,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说客不期而至,先有降臣、同为丞相的留梦炎,后有被虏的小皇帝宋恭帝。但文天祥一概不为所动。留梦炎来的时候,文天祥一顿义正词严的痛斥让他面红耳赤,无言而退;宋恭帝来的时候,文天祥未等他开口便长跪不起,迭声泣呼“圣驾请回!”小皇帝也无言以对。
文天祥心中的浩然正气容不得半点污染。晚上牢房里苦热难耐,文天祥无法入睡,他翻身坐起,点起案上的油灯,信手抽出几篇诗稿吟哦。渐渐地,他忘记了酷热,忘记了弥漫在周围的恶气浊气,仿佛又回到了“夜夜梦伊吕”的少年时代,又成了青年及第、雄心万丈的状元郎,又是上书直谏、痛斥奸佞、洒血攘袂的战场将……这时,天空中亮起了金鞭形的闪电,随后又传来了隐隐的雷声,文天祥的心旌突然分外激动起来。他一跃而起,摊开纸墨,提起笔,悬腕直书: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一首震铄古今的《正气歌》冲天而出。
更让文天祥承受考验的还在后边,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朝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可以说,当时的文天祥简直就没有设想过自己尚可有另外的苟活之道,而是满怀着“时穷节乃见”“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的坚韧志向,承受着身与心的双重折磨,义无反顾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一颗丹心照汗青
1283年1月9日,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万树悲鸣,黄叶飘零,似乎苍天也在为英雄饮泣。这一天,元大都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得知消息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要送这位千古罕见的英雄一程。
“快看,文天祥来了!”在众人的一片敬仰赞叹声中,47岁的文天祥身穿破旧的宋朝官服,带着镣铐,神态自若、举止安详地走向刑场。
元朝的监斩官也为文天祥的气节所折服,行刑前问文天祥:“文丞相,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淡定地喝道:“死则死尔,尚何言?”然后问身边的人哪儿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着南方南宋都城的方向长跪拜首,涕泪俱下地高声喊喝:“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
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首绝笔诗现今就镌刻在文丞相祠前院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像碑上,慷慨悲壮的诗句与《正气歌》一样在天空中盘旋荡漾,足可以凛冽于万古之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
文天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英雄虽死,但留下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却烛照青史,为世世代代所景仰。他的老部下、同乡王炎午在得知文天祥就义后极其悲痛,写下祭文,称赞其“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文丞相祠前院东墙镶嵌着明代书法家文征明所书《正气歌》刻石
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影响深远,即使在生前抗元屡屡失利、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里,文天祥也已俨然成为激励南宋民众奋起抗元的一面精神旗帜。他不仅是亿万民众心中所敬仰的民族英雄,还赢得了元廷上下的敬服。
在江西兴国附近,有一个地方叫空坑,一边是高耸的石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通道中间有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当然,现在已移到了一侧—人们尊称为“相公石”。1278年8月,文天祥突围经过此处,在大队元兵赶来追杀的紧急关头,当地老百姓自发地上山推下一块巨石,挡住了元兵去路,为文天祥成功脱险赢得了时间。
次年12月,文天祥转战广东,在今广东省紫金县以南45公里有座大寺庙,可容万人。老方丈亲率全体僧众迎接文天祥,说:“丞相乃菩萨转世,救世良相,从今而后,将名垂青史矣。”文天祥连称不敢。第二天文天祥率众离开这里,转战海丰县北二里的五坡岭,兵败后吞药自杀,不死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先后对其展开劝降的有其弟文璧、宋原丞相留梦炎,元丞相孛罗、阿合马,被俘的宋恭帝,文天祥一律拒绝。忽必烈也曾亲自劝降,文职许以丞相,武职许以枢密使,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是清楚文天祥分量的。就在临行刑前,忽必烈又急诏赦免,但文天祥已经人头落地。
民间传说文天祥死后成为北京城隍,统率华北地区全部城隍,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了。
文天祥才情横溢,一生著有大量诗词和散文作品,仅诗作就达百余首。他的古体诗气势磅礴,笔力遒劲;他的律诗言简意赅,主题显豁,对仗工整;他的绝句凄厉高亢,明白如话。他的诗篇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诗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文天祥在狱中强忍痛苦写出的。而《过零丁洋》堪称为文天祥的代表作,并为崖山海战爱国主义精神增添了最强音,它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华儿女,鼓舞过多少英雄豪杰。毛泽东主席非常喜爱《过零丁洋》,如今文丞相祠殿内的屏风上,就镌刻着毛泽东亲笔手书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屏风背面则为文天祥所作《正气歌》。
在文丞相祠,还有刘炳森、李铎等当代著名书法家和“楚辞泰斗”文怀沙老人等以文天祥诗句为内容手书的木刻匾额、楹联等,用浓郁的文化气息告慰这位文学家和抗元英雄的英灵。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文丞相祠前拜谒,人们一边吟诵文天祥掷地有声的诗句,一边体味诗人的民族气节,仿佛看到身披桎梏、昂首挺胸的文天祥从零丁洋走来,还看到他身后留下的一路豪迈。
自文天祥慷慨就义至今已734年,但他留下的不朽诗篇和凛然大义,却永昭日月,代代相传。
文/田平珍 摄影/修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