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在世界列强建造超无畏级战列舰的竞争之中,日本海军根据“个舰优越主义”,建造了最最最具有日本特色的扶桑级战列舰。要知道,在扶桑号完工的年代,她是当时世界上武装最为强大的舰只。那么这艘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战舰,究竟何德何能呢?
本文是一篇单纯的战舰资料剖析文,不参杂任何民族与感情色彩。就事论事,武器本身无罪,有罪的是使用它的人。
本文共计5850个文字,52张配图。
1907年,日本通过了八八舰队扩军方案,目标是建造8艘2万吨级的主力舰、8艘1万8千吨级的战列巡洋舰。然而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及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的出现成为造舰思想的新典范对照组,让当时抢先建造的三款主力舰未推出即告落伍,加上财政问题,导致造舰进度暂时放缓。1911年,日本批准“第三期海军舰艇扩张计划”中的“第三号战舰”(扶桑号)的建造计划,由于财政原因的拖延,到1913年才陆续批准了第四号(山城号)到第六号的建造计划。
扶桑级设计的初始方针是打算采4艘战列舰共同编队的方式作战。开工前,日本海军手头持有的资料有金刚级与无畏级的蓝图,日本海军也在观察当时世界战列舰的发展潮流,同时英国基于盟友立场也协助日本设计。当时世界是主流战列舰有的共通特质就是主装甲带超过330毫米,舰炮超过10门,航速达到20节以上,这些规格成为日本想超越的目标。
扶桑级的一号舰,扶桑号于1912年3月开工,是日本海军历史上第2艘以“扶桑”命名的战舰(“扶桑”曾被用来命名旧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被分类为“战舰”的铁甲舰)。1915年11月扶桑号完工服役。
扶桑级的二号舰,山城号1913年11月动工,到1917年3月完工服役,为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战舰。
战舰武备
扶桑级战列舰装有十二门14英寸大炮,其分六座炮塔。前后四个炮塔为背负式设计,舰舯两个炮塔则分别在一号和二号烟囟后。扶桑战列舰由于装有十二门大炮,故外型雄壮,但是缺陷极多,作为同批次舰,山城针对舰艉强度不足的问题,取消了尾部回廊这也是早期区别二者的一个特征。
扶桑级装备的6个主炮原型全名为45口径毘式36cm连装砲,毘式是指此炮的设计者英国维克斯公司,实际口径也是英国式的英寸单位14英寸。而扶桑级装备的是日本自造版本的356mm舰炮。
虽然前身是为日本度身定制,但是对当时的英国来说也是最新技术的结晶,其性能优于英国在“加拿大”号战舰所使用的EOC(艾尔希克炮厂)制。当然,毕竟已经是三十年的老炮,到了二战还是成了主要大国的14寸炮里垫底的存在就是了。
日本金刚级战列舰的356mm主炮是英国原装进口产品,仔细看会发现与其他人装备的同种炮外观有少许不同。从榛名、雾岛开始到扶桑级,这型炮完全国产化的此种舰炮又称45口径四一式36连装砲。
12x 单装 四一式15.2厘米/50倍径副炮
长门级竣工时在舯部两侧各布置了2门三年式8厘米炮(实际口径76毫米)。当时各国海军航空兵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因此这些高炮只是恐吓、驱逐的任务。
4x 单装 7.6厘米/40倍径高射炮
这型防空炮是日本海军的通用炮,基本所有的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都有装备。
6x 单装 53.3厘米鱼雷发射管。
除了主炮,扶桑级当时还保留了水下固定式鱼雷管设计,6具21吋(533毫米)鱼雷管平均配置在舰体两侧
装甲防护
扶桑级的装甲主要由维克斯渗碳装甲构成,装甲带设计为典型的前日德兰型战列舰配置,防御导向为针对1万米左右的射击而设计,对长距离大仰角弹防御力不佳,装甲总重量为8726吨,约占总排水量的29%,比起前代河内级的25%略为增加。
在1910年代初,日本的工业生产设施生产不出12英吋(305公厘)以上厚度的装甲,这成为了扶桑级的防护设计最大限制;指挥塔装甲305公厘,为全舰防御力最强之部位;主水线装甲带厚度303公厘,水线上侧面装甲229公厘;水线下装甲厚度102公厘;甲板装甲介于32-51公厘;主炮装甲炮盾279.4公厘(11英吋),侧面228.6公厘(9英吋),顶盖114.5公厘(4.51英吋);副炮炮盾厚152公厘;船只的水密隔舱有737个(水面上163个,水面下574个)。本舰设计也依循一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概念,将煤仓设置在锅炉室左右舷外侧,充当防鱼雷隔舱使用,所以轮机系统并没有增设额外的防护装甲。
扶桑级的主炮过多,连带让装甲带过度延长,过长的装甲带在摊平吨位后,扶桑级的要害部位防御力在各国战列舰来说并不优异;扶桑级全舰有6成的长度设有主炮、有5成的长度内设有弹药库,而且因为多安装炮塔的结果导致舰体中段设计成弹药库-锅炉-弹药库-锅炉的高风险方式,一般军舰被击中轮机段顶多担心失去动力,但扶桑级还得担心锅炉带的高温可能诱爆弹药的危机。相比来说,金刚级全长中只有33%的比例为弹药库或主炮,轮机段也集中设置,即便被弹遭命中致命部位的可能性也较低。
日军自己的实测也评估扶桑级的主装甲无法承受14英吋主炮以上的炮击,即使防御力优于金刚级,以战列舰互角的观点来说与裸奔没啥两样。1930年代近代化改装时扶桑号的强化重点也在甲板装甲及水下防护,改良后的装甲总重量增加到12395吨,占总排水量31%,但即便如此面对美军战列舰来讲仍不理想。
着手改进
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四舰(伊势、日向两舰起初是扶桑级的三、四号舰,但是后续改装划分为了新的舰型,为伊势级战列舰。)都存在严重设计问题:扶桑、山城建成之初,例如弹药库等中弹后可能导致失去战斗力的部分占舰身全长一半,导致防御困难,容易被击中,而且第三、四炮塔主炮配置不恰当,在齐射时其爆风会令舰体倾侧等多个问题。当时舰政本部点出来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扶桑型全长就有五个危险中弹区域,被打中一个整艘船不是炸上天就是沉海底。
而且虽然帐面上看起来扶桑级似乎火力优于列强战列舰,但是当时的射击技巧是采2座主炮以交叉射击的方式取得最佳开火效率;扶桑级却没有设计第三个射击指挥平台,实务射击采2-1.1-2的火力配置模式,并没有善用炮塔增加后的优点。采用崭新的主炮布局问题也在海试时表露无遗: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可改造空间狭窄,火炮射击时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覆盖全舰。
为了弥补弱点,扶桑经历了2次大规模改进,第1次改装后装甲甲板、炮塔顶部装甲总体增厚约80毫米、增加3架水上飞机;更换锅炉,出力从4万马力增加到7万马力,相应的,速度提高到了24.5节,如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组合,可以成为高速舰队。当时,比较特别的是除意大利海军以外,多数拥有战列舰部队的国家,其舰队机动速度仅为24节;同时大大的强化了火控系统。增建后的舰桥为了避免烟囱废气影响而造得非常高耸,但也被嘲笑是违章建筑。但只要风向不对第一烟囱的废气仍然会灌入舰桥内,让操作人员相当诟病;虽然舰政本部设计了匙状烟囱避免废气灌入,但是没什么效果。
第2次改进切开了船体,增加了舱段,功率提升至7万5千马力,最大航速提高到25节,战时可以过载到26节,取消了前部烟囱,设置了高大的舰桥;与其姐妹舰山城相比,其改造更偏向于注重炮战:第三炮塔方向调整为向前,更方便于作战,但是相应的,牺牲了舰桥的空间,扶桑的舰桥相对山城、伊势、日向都较小,而且呈后凸的态势,这是辨别扶桑最鲜明的特点。
由于第一烟囱的排烟问题始终未有确切解决方案,加上被主炮空间箝制可用空间狭窄,第二次改装索性把整个前动力舱撤除,舱室一部分作为燃料槽,一部分作为士官寝室用;改装后所有锅炉集中到后锅炉舱,每个锅炉采单独舱间配置提升生存力,锅炉更换为舰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锅炉,携带燃料也变成5,100长吨重油,轮机也更换成4部舰政本部式全减速齿轮型蒸气涡轮机,出力输出达75,000匹轴马力。但因为较差的舰体设计增加了不少阻力,扶桑号的海试表现即便达成输出76,889匹轴马力的表现,极速仍然只有24.7节,未能达成25节的计划极速,但续航力在16节航速下可航行11800海浬。
改装后的扶桑级,无论极速或续航力都有十足改善,不过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大改装增加了不少重量,导致干舷高度下降、剩余浮力减少,让扶桑级耐海性变得更差。而且,虽然改善了些许防御力,但日军评估该舰弹药库等致命区域仍然防御不了250千克炸弹的俯冲轰炸,当然也防不了更新式的舰炮攻击。由于上述这些改进,导致舰桥空间狭小,难以设置作战司令室,扶桑也成为了扶桑、伊势级中,唯一没有担任过联合舰队旗舰的战舰。
说到没当上联合舰队旗舰的原因,我估摸着可能是当时日本海军一些高龄高层的奇葩心理,当时有这么个插曲。日本的河内号战列舰水线以上部位采用的是传统的直角艏,但是同级的摄津号就改用剪型艏,其原因说来可笑:海军省里不少人认为“飞剪艏是巡洋舰以下的中小型舰艇才用的”,“用剪型艏会损及主力战舰的威容”。有人提议用飞剪艏和传统舰艏各造一艘来比较试验看看,才说服了这些反对派。而实验的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恶劣天气下的耐波性还是其他方面,才用飞剪艏的摄津号几乎大获全胜。因此从金刚级到伊势级的日本战舰设计几乎都是改用剪型艏。
“要让帝国海军的菊花御纹章堂堂正正地供奉在舰艏上”(长门级战列舰前的扶桑级战列舰的菊花纹章是向下倾斜的)
正是因为这些大龄顽童恰巧还是高层,中二的心理迫使当时新一级的长门级战列舰艏水线再往上的部位向后收缩,犹如被砍掉一块的飞剪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某些嗜痴成癖的海军省上层人士念念不忘“主力舰的威容”,虽然无法将舰艏全部造成垂直艏,但起码要将悬挂舰艏徽的地方造成垂直的。像扶桑级这种“有损帝国海军主力战舰的威容”“没有把帝国海军的菊花御纹章堂堂正正地供奉在舰艏上”的战舰,能成为联合舰队的旗舰就奇了怪了。
二战时期
日本1942年中途岛海战战败后。因为日本海军机动航空兵力折损太大,所以海军评估所有大型军舰的改造适性,希望尽快补充战力。日本海军高层在考察完所有有改装价值的战舰后,决定由第5炮塔爆炸的日向号开始进行改装工程,改装也不是最初评估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只有部分区域飞行甲板化。
而扶桑级原本计划在伊势级工程结束后接受相同改装;但是计划在昭和18年(1943年)6月取消。其实当时日本的造舰之神平贺让曾经提出过扶桑级的进一步的改造方案,方案中包括换装三联装41cm炮等内容。如果这些改装全部能实现,扶桑级将会成为炮击火力不逊于长门同时具备航空战能力的强大战舰。
当然,由于IJN窘迫的状况,历史上的扶桑级连最简单的航战改造都没能实装,因为日本海军发现他们低估了改造难度,原本计划在6个月完成的日向级改造最后仍然拖到9个月才告一段落;而比起伊势级又更多地方要改的扶桑级难以指望可届期完工。
伊势日向两艘战舰的航空战舰改装开始于1944年5月,此时联合舰队的大型舰队型航母只剩下新一航战的大凤、翔鹤、瑞鹤3艘而已,于是病急乱投医;在伊势、日向进行航空战舰改造的同时,扶桑、山城则进行了增强防空能力和注排水能力的改造,最后扶桑级二舰仍然以正规战列舰的状态应战。
二战开始以后鉴于扶桑和山城两舰舰龄较大,航速慢跟不上主力舰队,武装系统皆属老旧且设计时期并未留下太多改造空间,两次改造以后依然性能不够理想,再加重点部位装甲保护较差,帝国海军将其作为预备役与训练舰。中途岛战役时,扶桑号、山城号编入警戒部队参与支援攻击阿留申群岛的任务。1943年之后到1944年9月期间,成为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改装加强防空火力。但到战斗后期,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对其海军源源不断的补充,消耗光了资源紧张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日本实力,44年以后日本海军已无太多舰可用,两舰得以重归主力序列。而在苏里高海峡,两舰的主炮终于在二战期间得以开火了。
当时联合舰队从文莱出发,设计了四条线路:
- A绕南沙群岛1400里
- B南沙与巴拉望直接的水域 1200里
- C巴拉望东岸 1080里
- D横穿苏里高 815里
然后主力走了B计划,由志摩清英中将指挥。扶桑等老式战舰由于腿短只能选择D计划,由西村祥治中将指挥。西村的舰队先抵达苏里高,时间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海峡很狭窄,西村命令舰队一字长蛇阵借着月色进入海峡。
“是的,单纵就是干!”
在苏里高海峡战役中两舰结伴参战,指挥官西村祥治中将的指挥值得商榷,日军早已遇上美军部署在海峡口的巡逻艇,在几乎可以说明知敌人已经部署完毕时候继续前进,结果遭到埋伏在舰队前进方向两侧的美军驱逐舰大队鱼雷齐射,扶桑号被4枚鱼雷命中后引起弹药库大爆炸,舰体折断为两截,迅速沉入了深海。
而之后逃过鱼雷的舰队命运也十分糟糕,其姐妹舰山城不久后处于T劣状态下被对方战列舰炮火击沉,成为最后一个倒在T字架下的战列舰,这次战斗也是海军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对决。有意思的是,这次战斗对方战列舰几乎全是在珍珠港受重创或者沉没以后被修复归队的复仇者舰队。
苏里高之战中扶桑号战列舰中,舰长及以下无一生还。
有说法认为有个位数到10余舰员生还,莱特湾后日舰沉船的幸存者许多被编入菲律宾的海军陆战队,由于缺乏训练,加上武器落后生还率极低,也许扶桑有少量幸存者但是被编入陆战队后全部死亡。
像树一样能长高的舰桥
都说扶桑级舰桥很高。其实,扶桑级战列舰的高度和长门级战列舰的高度一样,只是长门级的舰体更高,舰桥稍微矮了一点,所以看上去比例完美,颜值颇高。
那为什么扶桑级的舰桥会像树苗长成大树似得,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那时日本光学瞄具并没有特别发达再加上海军额外追求射程和精度,所以只能把安装主观瞄设备的前三角桅杆设计的尽量超高(同时期的美式怀俄明号虽然用的是笼式桅杆,但也是建的特别高。因为敌舰离得远海平线会阻挡视角,只能建的高看的远)。
本来前三角桅杆只在顶部安装主观瞄设备。无奈后期要额外添加很多设备和其他功能舱室,再加上身为多炮塔战舰本身甲板位置捉襟见肘,况且日本又不像美国财大气粗可以随便造新船(如果是美国人,早就直接重新设计建造新船,根本不会拿一个老烂船修过来修过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造),所以只能倚着前桅杆越建越高。
另一方面在于舰炮过多、过大,占据了大量的甲板空间,在后来的改造中缺乏空间只能将舰桥一层层改造,可以说每一个违章建筑背后都是大量的DIY改造。
夜宿扶桑号
扶桑危楼高千尺
山城舰桥直破天
尔等不敢高声语
恐惊翔鹤天上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文,未经本人允许严禁任何个人或平台转载。
另外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动动小手点个赞转个发。我会在日后继续放出有才有料的硬核向军事剖析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支持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