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句,自古便为人熟知并引用,每个人给出的解释却是仁者见仁甚至截然相反,真实含义始终在云遮雾罩里。而当我看到北宋易学、理学、数学大家邵庸的一句话,当时就觉得可以盖棺定论了。
这句话由欧阳修之子欧阳棐转述,原文如下:
康节邵先生尝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先成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蔽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不可,而必折衷于圣人。
这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学日益而道日损,根本就不是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不可”,而多数人却是怎样的呢?心中先有好恶,以一己之狭隘为标准进行评判,于是只能被自己的好恶所遮蔽,无法触及真相,而越走越远。
更明白点说,就是很多人在读书时心中有着种种成见,符合自己喜好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批判甚至摒弃。这样下来,就只能不断强化自己的狭隘和执念,并反过来影响自己的心性修养,最终只能走火入魔,学的越多便越偏离真相和正道。这不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吗?不正是其中的真相所在吗?
有不少人,他们喜欢读书,读的也不少,却没有养出因为知道越多而越知道自己之渺小、学问之不足的谦逊,对世间的复杂性了解更全面之下观点的更加中正冲和,以及由此带来的为人处事上的和善包容,而只养成了孤傲的性情、偏激的见地、显摆的爱好,这种人正是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者。
如何才是读书和学习的正确态度?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好恶和见解,姿态要低,心态要平,目的放在获得启发教益而不是妄论是非高下以显示智商优越感。然后是对所读之书抱有贺麟和陈寅恪所说的“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站在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其用意和处境,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感悟文字之外的意蕴;在此基础上,也才有资格评论书中的是非得失。否则,就会受制于自己本来的局限,并与作者之间存在隔阂,导致理解上的空泛表面,不能吃透且徒增自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破解,老子其实在其后已经给出了明确回答,便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当从抱着好恶成见去读书,转换为同情之了解、了解之同情,那么读的书越多、知道的越多,由此形成的认知和感悟就越能反过来化解人心中本有的狭隘、顽固、浅薄、极端。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之下,就能实现涵养和悟道的功用,这便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真意。
邵庸的“折衷于圣人”,也是同样的涵义。何谓“折衷”?便是儒释道所共同推崇的核心——中。儒家言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道家尚中道,庄子追求的“环中”,意思便是超越是非;佛家讲中观,以《中论》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为总纲,意思也是离两边。不偏不倚、超越是非、离脱两边,三家指向的都是不落局限、全面照应。
“折衷于圣人”,也便是世间种种是非,世人所以为的冲突和不兼容,在圣人这里都能获得调和与统一。之所以能够调和与统一,是因为圣人没有“好恶先成乎心,而挟其私智”的狭隘和执念,于是能够从是非之念中脱身出来,获得全面看待和把握的眼界和胸怀。而在这种眼界和胸怀下,折衷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万事万物本来一体。
老子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之后,紧接着便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正是指这种境界,因为不再造作。“无不为”则是说世间种种,认知上皆不能再困惑我,行动上一切皆可以为我所用。所以这其中的大道,绝非只在读书为学上,而是贯通于层次修养、做人做事、处世进阶,放大提升的是人的整体格局。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