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胡同,滥觞于元,经八百余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五朝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胡同众多的东城,那些关于胡同的故事,是永远说不完的。
在热闹的南锣鼓巷和东四之间,有条府学胡同,看着不显眼,可是细逛起来,这条胡同却有着沉甸甸的历史。
府学胡同历史多
漫步在府学胡同,很难想像出这里曾经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样子。
元代的时候,这里还是柴市街道,到了明代改名为“教忠坊”,府学胡同就属于教忠坊,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教忠坊”这块石刻匾碑。而之所以得名府前胡同,是因为明代的时候“顺天府学”设在胡同内(今府学胡同65号)。而大名鼎鼎的“顺天府学”是由建于洪武元年(1368年)的“大兴县学”升格而成。
顺天府学的历史渊源
从府学胡同西口进入,走两步就会被一座气势雄伟的棂星门锁住目光。目之所及,还能透过棂星门看到后面的泮池和大成门。
棂星门、泮池、大成门……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文庙建筑中轴线的构成。
明朝时这里是顺天府学,大成门以东,可以看到挂着“府学”牌匾的朱红大门。如今这里是府学胡同小学,六百四十年的历史,在北京现有的各类学校中堪称第一。
在元朝末年,这里是报恩寺。有传说讲到,在报恩寺建好还没有放置佛像的时候,明朝大将徐达便已攻进元大都,寺中的和尚听说明朝军队尊重孔圣人,为了保护寺院,情急之下找来一座孔子雕像放置在庙里。就这样,寺院免于灾难,但是孔子像已经设立,这里也就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再说回顺天府学。当时,明朝政府对于地方官学的改革,将宋元以来的路、府、州、县四级行政机构,变为了三级:府、州、县,取消了路。北京地区,就取消了大都路,作为顺天府及下辖的州县。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明朝的政治中心还在江南,中央官学也相应地设置在今天的南京。而元大都改成了北平府,之前元大都时期的中央官学——国子监(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国子监)改为了北平府学,报恩寺作为了大兴县学。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北平府又被改为顺天府。这时又重新设置国子监,用了元代国子监的位置,顺天府学必须重新找学舍,于是就把大兴县学升级为顺天府学,同时取消了大兴、宛平县学,生员都进入顺天府学。那之后,北京就有了国子监和顺天府学。
顺天府学不断扩建、修缮,后来逐渐形成了西部为学宫和孔庙,东部为文丞相祠、文昌祠的格局。因为顺天府学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胡同内至今还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数十位明崇祯、清嘉庆年间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
文丞相祠里的《正气歌》
顺天府学的大门往东走两步,就能看到文丞相祠的大门了。
文丞相祠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元灭南宋之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元大都后被囚禁的地方。忽必烈因为欣赏文天祥的才华,希望他归顺元朝,但是文天祥一心向宋,元朝朝廷见归顺无望,将文天祥押送至刑场。
明朝时修建祠堂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文天祥祠是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正中,坐落着文天祥的雕像,后面的第一间展室讲述了一些文天祥的生平故事。
穿过后进入第二间院落,一眼就能看到院子内的枣树。这棵歪脖子枣树是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据说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文天祥至死,心里都记挂着自己的国家。
而在第二间展室里,除了文天祥雕像,里面还展出了文章最开始提到的“教忠坊”的石刻匾额。
漫步在小院中,不妨再读一读文天祥写下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府学胡同了除了顺天府学和文天祥祠重量级的看点,还有一些值得留意的。
36号曾经住过明思宗崇祯皇帝田贵妃的父亲,作为崇祯皇帝的老丈人,身份自然显赫。36号的东宅院则是同治帝遗孀敬懿、荣惠二太妃居所。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市文物局的所在地。
府学胡同的东头,以前是段祺瑞的住处。那时候他工作所在的段祺瑞执政府,就在现在张自忠路上。段祺瑞不追求奢华,每天从胡同中穿梭腿儿着就上下班了。
府学胡同年岁大,故事多,环境也不错,小编建议您有空时去溜达溜达,说不定挖掘出更多府学看点,有意外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