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佳句赏析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某个傍晚,你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光线越来越暗,你顺手打开旁边的台灯。就在开灯的一刹那,你感觉到这一场景好熟悉。
那年夏天,你到海边的小城旅行,走到某条街前忽然就觉得那栋楼好像在你的梦里出现过。
走在路上,迎面来了一位漂亮的小姑娘,你心里一个激灵犹如宝玉附身: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但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
以上种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个非常洋气的法国名字——Déjà vu ,读作/ˌdeɪ。ʒɑː ˈvuː/,翻译成中文叫做“既视感”。
这种感觉时而发生,但往往稍纵即逝。当既视感发生时,你有没有觉得仿佛时光倒流了,或者猜想过自己有特异功能,又或者以为自己被神秘力量控制了?
读完这篇文章你大概要失望了,因为有这种感觉的人实在太多了,你我皆是凡人而已。
似曾相识很普遍
大约有60%-80%的人有过既视感。其中,既视感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平均每年发生既视感的次数为2.5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既视感发生的频率会降低。超过25岁之后,既视感的发生频率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很少发生既视感,平均每年发生既视感的次数不到0.5。
如此看来,假如你还经常会出现既视感,似乎应该高兴呢:这意味着你还没有老。
至于为何年纪大的人更少发生既视感,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年龄大了阅历多,对既视感了解得多、更适应,所以对既视感不那么敏感了。另一种解释是老年人对认知经验变得不敏感了,不太重视信息源的准确性,所以发生既视感的频率降低了。
还有一种解释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比较固定,没有那么多新鲜的场景触发既视感。我想,此种解释应该不适用于中国的老年人,毕竟退休大爷大妈们的生活可比年轻人丰富多了。
既视感的发生频率还与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比如,有研究发现,教育年限不足9年的人既视感发生率约为10%-20%,而教育年限超过13年的人既视感发生率约为40%-70%[1]。这似乎为好好学习、多上几年学提供了一个理由。
更有趣的是,经常旅行的人既视感发生率更高。这也不难理解,相比于那些不旅行的人,经常旅行的人有更多的机会遇到他们可能会感觉似曾相识的新环境。
还记得文章开头说过的梦境在现实中重现吗?事实上,梦的确可以引发既视感。
有位精神病学家就做过一项小型的调查,发现自我报告没有做梦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既视感,而经历过既视感的人都记住了自己的梦[2]。这意味着梦与既视感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
此外,既视感的发生与压力和疲劳有关。有研究发现,奔赴战场的士兵在高度紧张的战斗压力下,很容易发生既视感[3]。
一个不太美好的事实是,与普通人相比,患有癫痫的人发生既视感的频率更高。既视感被认为是颞叶癫痫的先兆。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颞叶癫痫者所谓的既视感跟普通人的既视感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持续时间比普通人的既视感更长[4]。
尽管学者们对第一个提出Déjà vu的人是谁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9世纪末,它就被指代“似曾相识”的感觉了[1]。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既视感呢?
五花八门的解释
100多年过去了,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主要是因为既视感发生的时间很短暂,并且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表现,只能是根据被试者的口头报告来判定,所以对既视感的科学研究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提出各种猜想和假说。2015年,《心理学和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6]总结了关于既视感的72种不同的解释,其中50种大致是在1979年之前提出来的,22种是在这之后提出来的。
这些假说对既视感只能做出有限的解释,而且很多假说之间还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只摘取其中的几个解释,以供大家一乐。
一种解释是大脑处理了两遍信息,出现了时间差。
大脑左半球的颞叶负责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当感觉器官摄取信息后会通过两条神经通路把信息传递给颞叶。一条是直达的“较快”的通路,一条是要绕到右脑再传递到左脑颞叶的“较慢”的通路[6]。
通常这两条通路传输的信息几乎同时到达颞叶,但有时它们会变得不协调。如果“较慢”通路的信息抵达延迟了几十毫秒,那么大脑会把这个迟到信息贴上已处理的标签,认为它是以前的记忆,既视感也就发生了。
另一种解释是再认记忆。
再认记忆分为回想(recollection)和熟悉性(familiarity)两种形式。
举个例子,你早上去包子铺买包子,发现前面有个人你好像在哪里见过,仔细一想这人昨天在地铁上踩了你一脚,这就是回想。而你只是觉得前面那个人好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这个人,这就熟悉性[7]。
回想靠的是大脑的海马体,而熟悉性则与嗅皮质有关。在某些情况下,既视感的发生可能就是熟悉性的结果。当你发现熟悉的场景,嗅皮质被激活,而负责记忆细节的海马体却没有被激活,那么就有可能发生既视感。
还有一种解释是注意力分散。
这种理论认为,当你因为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时,会下意识地注意到周围的环境,但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录它。当再次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会觉得对周围的环境很熟悉,既视感随之发生。